tft每日頭條

 > 汽車

 > 奧迪白血病事件是真的嗎

奧迪白血病事件是真的嗎

汽車 更新时间:2025-04-08 18:50:19

前言:在持續發酵了一段時間後,奧迪白血病事件又有了新的進展,當事人向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遞交了第二封信,更新了名單;一汽-大衆奧迪開始通過深圳消協渠道嘗試獲取相關當事人的信息,但仍回避與當事人直接見面——在被當事人質疑誠意後,奧迪4S店給至少兩位當事人打來電話,詢問病情和“訴求”。

奧迪白血病事件是真的嗎(奧迪白血病事件持續發酵)1

(當事人的奧迪車,車主供圖)

據《齊魯晚報》報道,沸沸揚揚的奧迪白血病事件近日爆出最新進展,生産廠商一汽-大衆正在通過深圳消協(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收集當事人資料。據報道,深圳消協在與首批33位當事人進行溝通後,當事人因質疑奧迪的“誠意”而明确表示不願意把自己的資料交給一汽-大衆奧迪方面;随後深圳消協又在維權群裡征求意見,詢問在33人之外,是否有人願意把自己的資料交給主機廠。

據财經網了解,這次征求意見“可能收集到了十多個人的資料”。

這是奧迪白血病事件爆發以來,主機廠一汽-大衆首次嘗試以深圳消協為“中間人”,間接獲取當事人的相關信息。

而财經網得到的截至4月25日的最新情況是,當事人第二次向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快遞了相關資料,并被簽收。

當事人繼續舉報一汽-大衆奧迪

奧迪白血病事件是真的嗎(奧迪白血病事件持續發酵)2

财經網獲得的消息顯示,4月22日,當事人再一次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遞交了相關材料,快遞單據顯示該份材料已被簽收。

當事人李女士(化名)近日告訴财經網,該份材料增加了若幹名“受害者”的信息,表中人員已達93人,其中10人已經死亡。

她表示該份材料已經獲得相關主管領導的“批示”。

在溝通中,李女士稱包括她在内的受害者強烈呼籲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缺陷産品管理中心分批次、分車型檢測奧迪車的内飾材料,并再次提到了深圳消協2017年7月的那次檢測——在該檢測活動中23輛奧迪Q5全部被檢出車内空氣質量超标。

奧迪通過消協渠道收集當事人信息

在一周之前的4月19日,《齊魯晚報》曾經報道稱,一汽-大衆奧迪正在通過深圳消協嘗試獲得當事人的資料信息,但被當事人拒絕。

就上述報道,财經網聯系了深圳消協的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求證,但未能獲得回應。

“奧迪白血病”事件相關當事人李女士則告訴财經網,此事屬實,并提供了相應的資料。李女士告訴财經網,一汽-大衆奧迪确實曾經找到深圳消協,希望獲得受害者信息,并表示“會積極和受害者溝通”。

但這種态度被李女士質疑,“如果奧迪方面有誠意,應該直接聯系白血病事件的當事人”。

因為懷疑奧迪方面的誠意,李女士稱經過溝通後,當事人均不願意把自己的資料交給一汽-大衆奧迪, 而是“會把這93名受害者(最新數據)的信息交給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李女士表示,就當前的情況而言,“我們不信任一汽-大衆奧迪”。

但讓李女士驚訝的是,來自奧迪4S店方面的工作人員很快就直接給相關車主打去了電話。

财經網獲得的資料顯示,奧迪4S店通過打電話的方式至少聯系了兩位當事人。

兩位當事人接到奧迪電話

相關資料顯示,兩位來自于一汽-大衆 奧迪4S店方面的工作人員,分别給兩位不同地區的“奧迪白血病”事件當事人打來了電話。這兩個電話的主要内容就是收集相關車主的患病時間、發病時的狀況、确診時間、确診醫院、涉事車輛情況、車主的訴求等。

在了解到其中一個車主年僅29歲的丈夫已經去世,而車主本人也罹患鼻炎、濕疹多年後,奧迪4S店表示這些症狀如果需要住院的話,會彙報一下,“我們協調一下(費用)”。

但是車主表示“這些都不說了”,因為在把那輛涉事的A4L賣了之後,“我的鼻炎也好了,現在就是要一個交待”。

另一位車主則在通話剛開始的時候,質疑奧迪4S店如何拿到了自己的聯系方式,後者表示是“一汽-大衆奧迪那邊統一收集了部分客戶的有效信息”。

在被問到有什麼訴求時,這位車主表示“沒什麼訴求,就是希望這件事能夠調查清楚,畢竟我媽死了很久了”。

這位車主強調,如果真的查出來是這輛車的問題,(有關訴求)再說。

“最好的客戶”失去丈夫

财經網了解到,在看到網傳文章之前,前述女車主完全沒有懷疑自己的那輛A4L,甚至在2018年4月賣掉那輛車之後,隻要有人問起來,還都說奧迪非常好,各種服務都很好。

她還表示,奧迪4S店組織的旅遊活動自己也參加了,盡管當時還沒從失去丈夫後持續了長達兩年半的抑郁中走出來。

這位女車主的奧迪A4L各種維修保養,也都是在4S店進行,從各個方面來說,無論是對于這家4S店,還是奧迪,她都堪稱“最好的客戶”。

這位女車主稱,自己有時非常後悔當時的“虛僞”——(買車時)我老公說買個邁騰就行了,但我們很年輕,又是做生意,家裡條件好,就買了這個奧迪,沒想到把一條人命拿走了。她表示,自己的老公經常開車出差,一次長達十幾個小時,“發病之前,經常乏力,愛睡覺,我們還都以為是工作壓力大的原因”。

“我為什麼抑郁了兩年多,就是因為我覺得自己沒有盡到一個妻子的責任,這麼大的病都不知道去觀察一下,結果2016年1月1日醫院确診當天就下了病危通知書”。她在電話中表示,自己在2013年花了落地價36萬買了這輛A4L,到2016年元旦老公确診,這輛車隻開了兩年多,“同時期我自己也得了鼻炎、濕疹,總是不好,但是自從把車賣了之後,就都好了”。

“後來我賣車時,家人還罵我,說現在一個人帶孩子(條件不好)還換車,現在我很慶幸自己賣了這輛車,不然下一個白血病就是我”,女車主表示,現在自己又把這輛車拿回來了。

談到自己的生活狀況,她稱自己為了撐起這個家,一個人同時做好幾份工作。

奧迪表示“同情”但無道歉

上述資料中的信息顯示,在了解到前述女車主的遭遇後,奧迪4S店的工作人員表達了“遺憾和同情,以及誠摯的慰問”。

但是沒有涉及到道歉。

對于車主表示懷疑這輛奧迪A4L是“隐形殺手”并導緻自己失去老公後,這位工作人員表示廠家也做過一些國家級的、權威機構的檢測,檢測結果顯示各種揮發物濃度全部在國家标準範圍之内。

此外,奧迪方面的工作人員還對女車主的處境表達了理解,同時也希望女車主能夠“理性”看待這件事,“如果有什麼消息,可以聯系我”。

女車主則表示希望奧迪能夠給出一個交待,“我希望你們給我打電話,而不是我給你們打電話”。

奧迪官方暫無回應

針對一汽-大衆奧迪是否如報道中所言通過深圳消協聯系相關當事人,以及是否已經通過4S店直接打電話給當事人詢問病情等相關信息,财經網在上周五(4月19日),就上述問題聯系了一汽奧迪負責公關事務的工作人員,但對方均未回應置評請求。

4月22日上午,财經網再次聯系了一汽-大衆奧迪公關部部長與負責公關事物的工作人員,但截至發稿,對方同樣沒有任何回應。

雖然相關資料顯示一汽-大衆奧迪曾通過深圳消協嘗試獲取當事人的相關資料,但依然在回避與當事人直接溝通,因此也被當事人質疑解決問題的“誠意”。

當事人要求按“深圳模式”檢車

财經網發現,盡管打電話的奧迪4S店工作人員詢問當事人的“訴求”,但所有當事人均未提具體賠償數額,而是要求“給個交待”“調查清楚”等。

據《齊魯晚報》報道,當事人“豆豆”也表示希望按照“深圳模式”檢車。相關當事人提供了一段來自于“廣東經濟科技”頻道、長度為3分6秒的視頻,其中揭示了“深圳模式”的操作模式——分為主觀測評和客觀測評兩種,前者包括工程師、媒體代表、315志願者、車主代表等四類消費群體共20人分批進入車内進行氣味測評,後者包括動态測評和靜态測評,主要是模拟車輛真實使用環境,減少外部污染物、遮擋物等影響。

這場類似于聽證會式的測評的“最終結論”顯示,甲醛和TVOC在全部23輛車中均有檢出,苯和甲苯在部分車輛中也有檢出。

視頻顯示,深圳市疾控中心博士劉國紅表示,現在的研究表明,甲醛在肝髒毒性和腎髒毒性以及鼻咽癌、白血病都有相關聯系。

視頻中一汽奧迪銷售事業部副總經理李洪澤表示,對“部分奧迪Q5 車輛産生的異味,給各位消費者帶來的困擾和不便,表示深深的歉意”。

但這是将近兩年前的“道歉”,到目前為止,奧迪還未能以公開聲明的方式回應和解釋“奧迪白血病”事件。

“将繼續向有關部門舉報”

奧迪白血病事件是真的嗎(奧迪白血病事件持續發酵)3

對于4月22日發出的舉報資料,财經網從當事人處了解到,其中内容除了更新患者數量之外(最新數據是93人),也提到了外界關心的有關當事人患病與奧迪車之間的“因果關系”問題,當事人建議相關部門向有關“毒理學”方面的專家征求意見,而非血液病方面的專家,因為“血液科醫生研究的是如何治療白血病,化學中毒緻白血病是毒理學研究的領域”。

具體思路是,确立因果關系需要先檢測奧迪車的内飾材料,看看其中用了哪些非環保材料,這些材料釋放哪些有毒氣體,這些有毒氣體又指向哪些癌症,車主得了這些癌症,就建立起了因果關系的大概思路。

因此,當事人“強烈呼籲”采用深圳消協的模式進行“檢車”——分批次、分車型檢測奧迪牌汽車的内飾材料,并表示此舉是為了追求真相。

結語:

此前《封面新聞》報道,包括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和中消協在内的相關部門都已經确定介入“奧迪白血病”事件,《齊魯晚報》報道稱奧迪官方已經開始通過消協渠道收集當事人信息,而财經網獲得的消息則顯示除了當事人第二次向市場監管總局舉報外,奧迪4S店的工作人員正在核實當事人的病情和訴求,顯示出立場軟化的迹象——這是解決問題的一大步,但到目前為止,一汽-大衆奧迪依然在回避與當事人直接取得聯系解決問題——這是個硬傷,也讓當事人再度失望。

編輯:賈子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汽車资讯推荐

热门汽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