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16 21:07:28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1

全文共13958個字

文章雖長

但千萬不要因此而錯過

一個普通人,如果他想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需要具備哪些要素?

你可能會說:需要掌握賺大錢的能力。

這沒錯。但人們對賺大錢有着錯誤的理解,很多人誤以為賺大錢=騙錢

我認識一些人,他們整天讨論的賺錢思維,就是這裡投機那裡投機,這裡騙錢那裡騙錢。

這是一種極其錯誤的賺錢思維,因為它不是持久之道

大衆不是傻子,你的東西不好,人家最多被騙一次就不再信任你了。

在我看來,真正的賺大錢的能力,是一種堂堂正正「完成交易」的能力,即與社會做價值交換的能力。

你為人們提供某種價值,然後人們願意為這種價值付給你相應的金錢,這就是賺錢的第一原理。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2

但人們為什麼要接受你的價值,并願意為此付費呢?

這就是核心所在了。

首先,你得要具備為他人提供巨大價值的能力,最終這種能力會以産品或者服務的形式體現出來;其次,你得把你的産品推銷出去,并讓對方産生交易的欲望,最終跟你發生交易。(下面會把産品和服務簡稱為産品)

後者,就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掌握一點的「銷售能力」

大家一定要掌握這項能力,因為交易幾乎無所不在。

不僅商業世界裡到處都是交易,而且在人際世界裡,也到處都是“交易”。

在公司裡面,你的交易對象是公司;對接客戶時,你的交易對象是客戶;做自媒體時,你的交易對象是讀者;人際交往的本質之一也是價值互換;甚至連愛情裡面也到處都是價值互換。

這點,你們以後會跟我一樣感觸深刻的。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3

▲本文的思維導圖

商業的本質是什麼

那麼銷售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

大家經常會混淆「營銷」和「銷售」這兩個概念,認為它們是一個東西。

在我看來,營銷是銷售的前置性工作,它的功能是便于我們更好地銷售,比如「定價、定位、品牌」等等。

營銷重在「營」字,目的是使産品更好賣;銷售重在「售」字,目的是把産品賣出去

營銷做得好,銷售就會很簡單。

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把營銷理解為銷售的戰略性工作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4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來好好探究銷售的本質了。那麼銷售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

銷售的本質就是一場「交易活動」,我們把産品給客戶,客戶把金錢或者非金錢給我們。你也可以把銷售理解為「交換活動」或者「成交活動」

所以我其實不太喜歡“銷售”這個詞,我覺得它比較模糊,相比起來,我更喜歡“成交”這個詞。

所以,我嘗試着把“銷售”這個詞拿掉,甚至把“營銷”這個詞也拿掉,直接從整個商業的本質來看待銷售這件事。

那麼商業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

零、價值交換

首先它是一場「價值交換」活動。于是,它必然會涉及到這麼幾個要素:

買方:

産品:獲得價值

價格:付出價值

賣方:

産品服務:提供價值

盈利模式:取回價值

所以,産品、價格、盈利模式,這三個要素是必不可少的。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5

一、定位

但産品從而而來呢?

産品的本質,是我們為用戶提供的價值。這種價值總體來說可以分為兩類:用戶沒問題,但我們讓用戶變得更好用戶有問題,我們解決他們的現存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面有個東西非常重要——用戶思維

産品所提供的價值,一定是用戶所認為的價值,而非我們所認為的價值。

很多創業者喜歡自嗨,沉醉于自己的産品無法自拔,結果用戶根本不買賬,他們所認為的價值,在用戶那裡一文不值。

這跟很多人寫的文章沒人看是一個道理。

所以,精益創業、設計思維等理論特别提醒大家,一定要快速拿出産品原型,然後快速去市場驗證,獲得反饋,避免無意義的自嗨。

這是創業者第一步需要做的事情:通過他們的洞察力,找到一個用戶願意為之付費的價值點。

我們可以把它提煉為一個模型「價值确定」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将為哪些人創造什麼價值」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6

但光有價值點還不夠,一件事情隻要很掙錢,就會快速湧進大量的競争對手,這是自然法則。

像我幾年前剛做學習方法那陣,幾乎沒啥人做學習方法,現在大家看到我做火了,也都加入進來一起做。

于是乎,競争就出現了。

所以,當我們在确定了價值點之後,就得立馬确定一套競争策略。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7

價值确定 競争策略,就被我稱之為「定位」。

你也可以理解為「戰略」,不過戰略包含的内涵更廣,它不僅包含價值确定、競争策略,還包含盈利模式以及戰略的執行步驟等等。

定位确定之後,我們就可以創造産品了。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定位是需要在市場和競争中不斷調整的,就像生物會在它的整個生存期中不斷調整它們的生存策略一樣。

定位實際上也是一種生存策略,需要不斷調整。

二、盈利模式

定位初步确認之後,我們就可以确定盈利模式了。

盈利模式的本質是「如何在這場價值交換的活動中,取回我們應得的價值」。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通過産品為用戶創造了價值,但是我們還得通過某種模式,把部分價值取回來。

很多公司都是死于盈利模式不好,他們為用戶創造了巨大價值,卻沒有好的辦法從用戶那裡取回部分價值,于是隻能一直虧錢,直到破産。

值得一提的是,盈利模式跟定位一樣,也是一種生存策略,是需要不斷疊代調整的。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8

三、創造

定位和盈利模式初步确認之後,就可以基于「價值點」和「競争策略」創造産品了。

這沒啥好說的。

四、定價

創造完産品之後,我們就能根據産品的價值、産品的成本、競争策略、盈利模式、戰略目标等,綜合起來給産品定一個合适的價格了。

這也是極其重要的一塊,有緣咱們再來詳細展開講。

五、觸達

産品有了之後,下一步就是觸達用戶了。

觸達用戶是整個營銷的核心課題之一,它涉及到渠道、傳播、廣告等等内容。由于課題太大,這裡也不再展開講,有緣咱們再來詳細展開講。

六、成交

觸達到用戶之後,我們就需要努力促進自己跟用戶之間的價值交換了。這就是銷售的核心任務,我稱之為「成交」

成交完成之後,基本上就算是完成了一輪小的閉環了。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9

不過從設計思維或者精益創業的角度來說,當我們把産品推向市場之後,還有一項核心任務,這個核心任務就是獲取反饋,然後快速疊代我們的價值點、競争策略、盈利模式、産品、定價等等。

除此之外,成交之後還涉及到複購和二次傳播等任務。

以上就是整個商業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些要素。明白了這個,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成交的本質了。

提醒:大家也可以根據上面的要素,診斷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夠好,需要精進。

成交的本質

那麼成交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

我根據我自己的創業經驗,以及我這些年對「成交」的學習和思考,最終得出了三個第一原理。

一個成交要達成,一般需要三大要素:交換欲信任感競争力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10

一、交換欲

成交,本質上還是一種價值互換。所以,如何激發客戶心中的交換欲望,就成了成交的核心任務。

那麼如何才能激發客戶心中的交換欲望呢?

1、成交的第一條法則:超價交換

要想知道如何激發客戶的交換欲望,我們需要站在客戶的視角來思考。如果你現在就是顧客,我要跟你交換一個東西,什麼條件下你才會跟我交換呢?

答案不言而喻,你必須得覺得有利可圖,才會跟我交換。

這個有利可圖,我們可以理解為“對客戶來說,他覺得「他所獲得的價值>他所付出的成本」”。

對客戶來說「價值>成本」,這就是整個成交的邏輯起點。

我把它提煉成一個模型,叫做「超價交換」,這是成交的第一條法則,也是成交的第一原理。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11

下面我将從這個起點開始展開,帶你們演繹推理出交換欲的核心方法論。

既然一切交換始于「價值>成本」這樣一個元起點,那麼我們的切入點,也應該分别從價值成本兩個點開始切入。

2、成交的第二條法則:價值即産品

首先,我們來看價值。什麼是價值呢?我們為客戶提供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價值就是我們的産品(包括服務)。

當然,對于大客戶銷售來說,這個價值還包括銷售人員提供給客戶的附加價值。比如顧問式銷售,銷售員充當了客戶的采購參謀,幫助客戶采購他們所需要的産品,這也是一種價值。

很多講大客戶銷售的書籍,都非常強調附加價值。因為他們默認了競争的同質化,大家的産品沒啥差别,價值都一樣,于是附加價值就變得尤為重要。

這個邏輯本身是沒問題的,不過這也正是最大的問題所在。

赢得競争的核心方法,不應該是在同質化競争的情況下,不斷地追加附加價值;而是如何錯位競争,做出差異化的産品。

這點,我們在後面講競争策略的時候,再詳細展開來講。

總而言之,我們的核心價值,就是我們的産品。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12

3、成交的第三條法則:金錢換算

不過,雖然價值就是産品,然而不同的産品,它們的價值屬性卻是天差地别的。具體來說,我把所有的産品分為兩類:離錢近的産品離錢遠的産品

這是所有産品最重要的特性。

因為對于客戶來說,他最終是要付錢給你的,因此,不論我們提供給客戶的價值是什麼,客戶最終都會在心裡把它換算成金錢,然後跟他所要支付的金錢進行對比,覺得劃算,他才會購買。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顧客的這種「把價值換算成金錢」的行為一般是模糊的。

具體來說,當我們提供給顧客的價值,離金錢越遠,這種換算就會越模糊,客戶的交換欲就會越弱。

因此,你可能會聽說過這樣一句話「離錢越近的事情,變現越容易」,那些直接教人如何賺錢或者直接幫人賺錢/省錢的事情,永遠是這個世界上最好成交的事情。

其背後的本質就是,因為客戶在做金錢換算的時候,他能夠更明确地感受到你所帶給他的價值,所以,他的交換欲望就會更強。

因此,成交的第三條法則,就是要主動幫客戶做「金錢換算」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13

(1)離錢近的産品

當然,此條法則對于離錢越近的産品,更有效。

所以,如果你的産品離錢比較近,或者說是那種能幫人直接掙錢/省錢的産品,那麼我建議你最好是幫客戶做一下金錢換算,這将是最好的銷售技巧。

因為沒有人會拒絕用“更少的錢”換取“更多的錢”。

當然,對方可能會懷疑,這世上還有這種好事?這就涉及到信任感了,這個我們後面來詳細講。

除此之外,離錢近的産品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你不用再為激發客戶的需求而發愁了。

因為不論是什麼需求,你最終都可以讓客戶轉化為對金錢的需求。而人們對金錢的需求,一直都是非常明确而且強烈地存在着的。

你隻要把這樣一種信息傳遞給他「我能幫你用更少的錢賺更多的錢」,他的眼睛立馬就亮起來了。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14

那麼具體來說,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你可以理解為「價值金錢化」。我舉兩個例子:

案例一

比如,如果你們公司的産品能夠幫顧客的公司降低生産成本,那麼你去做銷售的時候,可以帶個本子和計算器過去,現場跟客戶換算金錢。

換算完以後,再把數字跟你們産品的價格進行對比

假設你們的産品賣100萬元,但是你們的價值換算下來,一年能夠幫他們節省1000萬的成本。

你可想而知,當對方看到這兩組數字之後,成交的欲望會有多強烈。

案例二

比如,如果你是教自媒體的,那麼你最好把你學員過去的變現情況放出來,然後跟你課程的價格進行對比。

假設你的課程賣599元,但是你們很多學員一個月内就變現了1000元、2000元,甚至有的人已經變現了10000元。

當用戶看到這些變現數據,再跟課程的價格進行對比,他就會覺得超值,交換的欲望就會很強。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15

(2)離錢遠的産品

當然,上面的例子都是離錢比較近的,而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産品都是離錢比較遠的産品。甚至,有些産品根本無法幫客戶賺到錢,它滿足的是客戶身體上或者心理上的需求。

比如奢侈品,它滿足的其實是人的虛榮心;比如美食,它滿足的其實是人的食欲和生存需求。

因為錢說到底,它的本質還是《交換的中介》,人們不是為了掙錢而掙錢,錢隻是工具,掙錢是為了實現人們的某些目的。

所以,錢最終還是得要花出去的,否則它将毫無價值。

那麼對于這些離錢遠的需求,我們應該怎麼去成交呢?

具體來說,還是要分成兩大類:一類事情雖然離錢遠,但它的核心目的還是為了掙錢;一類事情不但離錢遠,而且它的本質就是金錢的目的,人們掙錢就是為了來交換它的。

下面我們來逐一展開講。

①核心目的是為了掙錢

比如學習方法,就是這麼一種離錢遠的産品。

人們掌握學習方法之後,并不能直接靠學習方法賺到錢。一般來說,他需要先用學習方法去學習,從而提升自己的認知,然後再用認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最後通過工作能力的提升來賺錢。

學習方法-學習-認知-工作能力-賺錢。

這個鍊條太長了,所以用戶并不能直接感受到學習方法帶給自己的金錢價值,因此,很多人對學習方法的需求就很低。

那像這類産品,應該如何激發用戶的交換欲望呢?

有兩種打法:金錢打法非金錢打法

所謂金錢打法,就是盡可能地揭示這種産品跟金錢之間的強關系,并傳遞給用戶一種這樣的信息「擁有這個東西,将來能幫你賺很多錢,遠超過你現在為此所支付的錢」。

比如,我可以先揭示學習方法跟認知之間的強關系,再揭示認知跟金錢之間的強關系,從而達到揭示「學習方法跟金錢之間強關系」的目的。

然後再用樹友們的一些成功案例,來證明這種強關系确實是客觀存在的。

此為「金錢打法」。

它的本質是,把人們對學習方法的弱需求,轉化為對金錢的強需求,從而利用人們對金錢的強需求,來刺激人們的成交欲望。

PS: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做的是To B的銷售,一定要非常重視金錢打法。因為企業存在的核心目的,就是為了掙錢。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16

除此之外,對于離錢遠的産品,我們還需要重視「非金錢打法」。那麼什麼是非金錢打法呢?

下面我将結合另外一類産品來詳細講解,這将是成交的核心之道,大家一定要掌握。

②本身就是人們掙錢的目的

那麼對于另外一類離錢遠的産品呢?即無法幫助人們掙錢的産品,因為它本身就是人們掙錢了之後要來消費的産品,比如食物、衣服、房子、車子……

對于這類産品,我們需要回到需求本身來。

在人類文明的早期,我們都是以物易物,來滿足我們的某些需求;隻是到了後來,我們才發展出了「以物易錢,再以錢易物」這樣一種手段,來滿足我們的某些需求。

所以,本質上來說,人們是客觀地存在「以錢易物」的行為的。

隻是難點在于,你是否能夠刺激用戶的需求,并滿足用戶的需求。

倘若你能做到這點,交易便會自然而然地産生。

基于此,我們便能夠得到成交的底層通用模型,我稱之為「需求、産品、價格」三角模型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17

4、成交的第四條法則:「需求-産品-價格」三角模型

下面的内容非常重要,我将帶你更深度地來理解成交的本質。

需求

首先,對于任何正常的交易來說,一切交易的起點,都始于需求。

無需求,就沒有交易。

那麼需求從何而來呢?作為創業者,作為銷售員,我們應該如何挖掘人們的需求?如何刺激人們的需求呢?

我把所有的需求分為兩類:客觀需求虛構需求

所有的客觀需求,皆來自于「基因對生存和繁衍的基本需要」這個元起點。

這個元起點在人類億萬年的進化過程中,誕生出了一系列的生存機制和繁衍機制,于是形成了今天形形色色的客觀需求。

除此之外,因為人類善于講故事,所以人們還在後天虛構出來了很多故事,這些故事也形成了形形色色的需求,我稱之為虛構需求。

奢侈品、鑽石,就是其中最好的案例之一。

當然,大多數虛構需求,本身也是基于客觀需求而存在的。

那麼這些客觀需求,一般都以什麼形式體現呢?我們又如何才能找到這些客觀需求呢?

關于這個問題的答案,一直以來都是心理學家、經濟學家、商界人士的研究重點。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了他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在此理論中指出,人類的某些需求總是會優先于其他需求。

具體來說,他認為人類的需求,按照優先級從底部依次向上分别為:生理需求(食物、衣服、住房)、安全需求(工作保障)、社交需求(歸屬和愛)、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18

當然,馬斯洛的這一理論争議很大,比如人們經常讨論這種優先級的順序是否科學。

除此之外,在我國商界也有一個研究需求的大師級人物梁甯,她提出了「痛點、癢點、爽點」這個理論。

梁甯把需求按照程度分為三級:

  • 痛點:恐懼
  • 爽點:及時滿足
  • 癢點:虛拟自我

不過,我更喜歡蘇傑在《人人都是産品經理》中的解釋:

我們經常聽到這三個詞:痛點、爽點、癢點,它們指代的到底是什麼?不同人有不同的解釋,也可以用KANO模型來解釋它們:

  • 痛點對應基礎功能,沒有的時候用戶不可忍受。
  • 爽點對應亮點功能,有了以後用戶驚喜連連。
  • 癢點對應期望功能,雖然可有可無,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能有。

——蘇傑《人人都是産品經理》

但是這種對需求的定義,對銷售人員來說恐怕也沒有太大的意義,銷售人員需要更加落地的對需求的定義。

由此,我想試着提出一個全新的理論:需求的本質,其實是人們在企圖心的路上,對障礙的解決欲望。

PS:此觀點受啟發于崔建中的《價值型銷售》。

某種程度上說,銷售就是靠幫人搬掉絆腳石混飯吃的。——崔建中《價值型銷售》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19

怎麼理解「需求的本質,其實是人們在企圖心的路上,對障礙的解決欲望」這個定義呢?

這兒我們一定要明确一點,對于創業者或者銷售人員來說,用戶有很多需求,但并不是所有的需求,都是我們值得關注的需求。

我們所關注的那些需求,一定都是用戶「不能解決的,或者解決得不好的,或者說他覺得我們來解決是更劃算」的需求。

我們可以把這種需求,命名為「障礙性需求」

這類需求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或者說能夠有所作為的。

道理很簡單,如果沒有障礙,用戶自己便能很好地解決,為什麼還需要花錢來請我們幫他解決呢?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便能更加深度地理解需求的本質了。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20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障礙都是相對于企圖心而言的,沒有企圖心便不存在障礙這一說。

舉個例子,比如我們不能對一個想躺平,對學習能力的提升沒有欲望的人說“嘿,你需要學習一點學習方法”。

因為這個人對學習能力的提升根本沒有企圖心,所以學習能力差并不能成為他的障礙,因此這個人根本就沒有學習方法方面的需求。

因此,一個真需求的産生必然存在兩個條件:企圖心 障礙=真需求。

這是需求的第一原理。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21

據此,我們還能演繹推理出兩條結論:

  • 企圖心越強,需求越強
  • 障礙越大,需求越強

因此,要想刺激客戶的需求,我們必須從客戶的「企圖心」和「障礙」兩方面入手。

理解了這一點之後,我們就可以來從需求角度看待交換欲的本質了。

要想提升客戶的交換欲,從需求層面來說,我們至少需要做三件事:

  • 挖掘需求:挖掘企圖心和障礙
  • 傳遞需求:傳遞企圖心和障礙
  • 刺激需求:刺激企圖心和障礙

那麼,我們具體應該如何挖掘用戶的需求,如何把這個需求傳遞給他們,如何刺激他們的需求呢?

一會我們講做法的時候,我們再來詳細展開講。

産品

一旦客戶的需求被刺激,一旦客戶知道了自己在某個企圖心之路上存在着巨大的障礙,他就會開始尋找解決方案。

于是,我們的産品便順勢而出了。

「企圖心-障礙-解決方案-産品」這就是整個成交的過程中,客戶的心路曆程。

而銷售人員在産品這一步所做的工作,就是把「自家的産品」跟「客戶心中的産品」鍊接在一起

在李靖的需求三角模型裡,李靖把它叫做「目标物」;在崔建中的價值型銷售裡,崔建中把它叫做「期望」

為了不給大家帶來新的理解負擔和記憶負擔,我還是傾向于叫回它原本的名字——産品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22

那麼我們怎麼巧妙地把我們的産品,跟客戶心中的解決方案鍊接在一起呢?

一會我們講做法的時候,我們再來詳細展開講。

價格

産品就是我們為客戶所提供的價值,不過我們前面已經講到,一個完整的交易,它必須包含兩個要素——價值和成本。

價值,就是我們的産品;成本,就是産品的價格。

不過,很多情況下,用戶的成本不止他所要支付的價格,還包括「時間成本、學習成本、機會成本」等等。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給産品定出最合适的價格呢?

一會我們講做法的時候,我們再來詳細展開講。

以上,就是我們整個交換欲的所有要素,它的核心是「需求-産品-價格」這個三角模型。

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理解另外兩個基本理論:

  • 超價交換:價值>成本,用戶才會有交換欲。
  • 金錢換算:用戶會把價值換算成金錢,再跟他所要支付的價格進行對比,劃算他才交易。

做好這些,基本上客戶的交換欲就會非常強烈了。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23

二、信任感

不過别急,銷售不是這麼簡單的,要想成交,我們還缺了兩大要素「信任感」「競争力」

如何理解信任感呢?

道理很簡單,雖然說「價值>成本」客戶就會很想成交。可是這一切都得基于一個前提,那就是這個「價值>成本」必須得是真的

怎麼理解這句話呢?

我舉個例子,比如一個女生在網上看到一款美白産品,這款産品号稱能夠在短時間内讓我們的皮膚變得很白。這個女生權衡了一下,覺得這個價值值得上她所要支付的價格。

但是在付費之前,這個女生的心理一定會打一個大大的問号——這款美白産品的效果真的能如它所說的那般好嗎?會不會又是智商稅?

于是這個時候,信任感就變得尤為重要了。

這款産品必須能夠拿得出能讓顧客信服的證據,打消顧客心中的疑慮,它的銷量才會蹭蹭地往上漲。

尤其是在這個傻子不夠用,騙子滿天飛的時代,人們在購買一款産品的時候,有時甚至把「可信度」看得比「産品的價值和價格」還重要。

這點銷售人員的體會應該是最深刻的,很多人對銷售人員的第一反應就是,你又想騙我啥東西?

具體來說,成交的過程中至少會涉及到下面四個維度的信任感:

  • 對需求的信任感:客戶會懷疑,自己的需求到是真的,還是銷售人員捏造出來的呢?
  • 對産品的信任感:客戶會懷疑,我們的産品到底是否如我們所說的那樣,能給他帶來巨大的價值呢?
  • 對價格的信任感:客戶會懷疑,我們的價格是不是報高了?
  • 對競争的信任感:客戶會懷疑,是不是還有更好的産品在等着他?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24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打造信任感,從而讓客戶非常爽快地就立馬成交呢?

一會我們講做法的時候,我們再來詳細展開講。

三、競争力

當信任感也打造完成之後,最終我們還需要一個東西,就能夠完全把客戶給拿下了,這個東西就是競争力。

這個世界上,幾乎任何很賺錢的行業,一旦有人入局了,并且獲得了或者将要獲得豐厚的回報,很快就會有大量的競争對手湧入其中。

就在我創作這篇文章的期間,就發現了好多這樣的事。

字節跳動發現小紅書掙錢了,于是他們也特别想要搞一款類似小紅書這樣的APP出來;騰訊也在羅永浩入局AR之後,宣布成立XR部門,開始布局元宇宙;前段時間一直被人吐槽的社團團購大戰,直到現在都還在進行,抖音現在正在與美團競争團購這個生态位;電動汽車行業更是打得不可開交……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競争無處不在,這是每個創業者、每個銷售人員,不得不面對的嚴峻課題。

當然,這對消費者來說,是一件大好事,企業之間的競争既能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産品,也能給消費者帶來更低的價格。

總而言之,在客戶這邊,他們都會有一個最基本的行為——貨比三家

厲害的買方甚至會利用賣方的競争來反複壓價,跑到這邊說那邊有更低的價格,跑到那邊說這邊有更低的價格。

小的時候,有幸跟我父母他們一起逛街,領略過這種策略的風采。

于是乎,我們的任務就不僅僅是要面對消費者了,我們還得保證自己如何從競争當中脫穎而出,成為消費者心中的最佳選擇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25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打造競争力,從而讓自己成為客戶心中的最佳選擇呢?

下面我們就來詳細展開講。

成交的具體方法

前面講了成交的本質,你現在已經對成交有了一些基本的認知了。

首先,一個完整的成交模型,至少由「交換欲、信任感、競争力」三部分所組成。

其中「交換欲」是最核心也是最複雜的,一個完整的交換欲,也至少由「需求、産品、價格」三部分所組成。

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明白兩條基本的原則:

超價交換:隻有當用戶感覺到「價值>成本」時,他才會産生交換欲。

金錢換算:不論我們提供給客戶的是什麼價值,最終都會在他們的心裡被換算成金錢,并與産品的價格進行對比。

那麼我們具體應該如何打造「交換欲、信任感、競争力」呢?

一、交換欲

前面說了,交換欲的核心,在于「需求、産品、價格」這個三角模型。

成交的核心,從大的方向來說就是:

1、刺激需求

2、鍊接産品

3、告知價格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26

不過對于真實的銷售來說,操作内容則要更詳細一些。

1、刺激需求

我們首先來看第一步,刺激需求。

但是對于銷售來說,并不是一上來就要刺激客戶的需求,在刺激需求之前,我們一般還要做兩個前置性的動作——确定需求和傳遞需求。

  • 确定需求
  • 傳遞需求
  • 刺激需求

三個合起來,才構成一個完整的閉環。

這之前本來還有一個「挖掘需求」的任務,不過我們已經在創造産品之前完成了。所以,在成交的過程中,我們隻需要确定需求、傳遞需求、刺激需求就行了。(當然,對需求的挖掘和疊代是貫穿整個創業過程的)

不過對于To C的銷售來說,一般也不需要确定需求,我們隻需要在推文/廣告裡面,把我們挖掘到的需求傳遞給用戶,并把他的需求激發出來就行了。

如果他沒有這方面的需求,不買就行了。

但對于To B的銷售來說,一般都是大客戶銷售。雖然我們在創造産品之前就已經挖掘過客戶的需求了,但我們在上門拜訪的時候,還是需要再挖掘并确認一下客戶的需求的。

隻有确定了這個客戶有這方面的需求,我們才能把我們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投入在上面,否則就是白白浪費時間。

在大客戶銷售裡面,篩選客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

确認完需求之後,再把這個需求傳遞給他,最後再把他的需求激發出來,讓他對解決方案産生渴望,這個環節就算完成了。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27

(1)确定需求

那麼我們具體應該如何确認客戶的需求呢?

這就需要回到需求的本質了。前面講到,需求的本質是「人們在企圖心的路上,對障礙的解決欲望」

因此,确定需求的核心就在于确定客戶的企圖心,以及他在企圖心這條路上遇到的障礙。

  • 确定企圖心
  • 确定障礙

什麼是确定企圖心呢?

企圖心主要有兩種「機會」「問題」,機會對應貪婪,問題對應恐懼,這是構成人類企圖心最重要的兩股力量。

  • 機會——貪婪——獲得獎勵的企圖心
  • 問題——恐懼——避免懲罰的企圖心

确定企圖心,就是确定客戶有某方面的機會/問題。

當企圖心确定之後,我們還需要确定客戶是否障礙,有障礙,我們才能幫助他。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28

(2)傳遞需求

确定完需求之後,我們還需要确定他是否知道自己有某方面的機會/問題。

一般來說,客戶沒有需求,是因為他沒有意識到自己有某方面的機會/問題。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把這個機會/問題傳遞給他,讓他産生企圖心。并且讓他意識到在通往企圖心的路上有着巨大的障礙。

  • 傳遞企圖心
  • 傳遞障礙

一旦他誕生了企圖心,并且意識到自己在通往企圖心這條路上有障礙,他的需求就誕生了。

這就是傳遞需求。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29

(3)刺激需求

最後,如果客戶的需求不是很強烈,我們還需要刺激的需求,增強其企圖心,并且讓其認識到障礙的巨大性。

  • 刺激企圖心
  • 刺激障礙

當然,這一切需要基于客觀事實。

我不贊同大家去誇大客戶的企圖心,誇大客戶的障礙,因為我們不是隻掙客戶這一次的錢,我們要的是長期主義

否則客戶将帶着期待而來,帶着失望而歸。

這對一家企業的長期發展,不是一件好事情,因此我建議大家遵循一個原則「實事求是」。

如果問題确實很嚴重,但客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于是我們将這種嚴重性傳遞給他;如果機會确實很豐厚,但客戶沒有意識到機會的豐厚性,于是我們将機會的豐厚性傳遞給他。

  • 機會——貪婪——獎勵的豐厚性
  • 問題——恐懼——懲罰的嚴重性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30

同時,如果客戶沒有意識到障礙的巨大性,他想自己來解決,我們也尊重他的選擇,但是我們也有必要提醒他障礙的巨大性。

這能幫助客戶及時做出更好的決策。

做好這些,一個銷售人員在需求這個層面能夠做的事,基本就做完了。

這個時候,客戶的需求基本上就被成功激發了,他們會迫切想要找到解決方案,以獲得獎勵或者避免懲罰。

2、鍊接産品

當用戶的需求被激發之後就可以鍊接産品了,不過對于大客戶銷售,在鍊接産品之前還有一個重要的前置性工作。

崔建中在他的《價值型銷售》裡特别強調到,因為大客戶銷售對信任感的要求很大,所以我們需要先了解客戶對方案/産品的期望和要求,然後再一步步引導客戶靠近我們的方案/産品。

崔建中把這個步驟叫做「引導期望」

什麼叫做引導期望呢?

簡單來說,就是引導客戶自己“說”出你的産品,從而把産品植入到客戶的心智之中。

這利用了心理學裡面的「認知失調」理論,人們會認知和行為的前後一緻性,如果是他自己“說”出了你的産品,那麼他會認為這個産品是他自己“創造”的。

銷售有一種很高的境界:你帶着客戶走,走到路标那裡,你假裝讓客戶發現路标,客戶大聲指揮你:向左走。你說:好好好。然後你再把客戶帶到下一個路标,再假裝讓客戶發現路标。唯一的問題就是路标都是你插上的,并且指向你家。——崔建中《價值型銷售》

這一步的意義是,讓我們的産品完全符合客戶内心的期望,讓客戶激動地在内心裡不斷重複地說“OMG,這不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那個産品嗎?!”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31

但是對于To C的銷售來說,一般我們都是直接鍊接産品了。

因為To C的銷售一般是沒有對話的機會的,所以我們不大可能了解到用戶心中對産品的期望,也不大可能引導用戶的期望。

當然,如果真要引導,也還是有方法,這裡就不再詳細了,留點空間大家自己去思考。

3、告知價格

最終,當一切做完之後,我們再将産品的價格告訴給客戶。

這一切比較簡單,當然,前期的定價是個大課題。如果大家對定價感興趣,可以去網上找找這方面的書籍。

除此之外,價格這一塊還有一件事非常重要:在輸出好價值之前,最好不要提前報價

這一點,幾乎是大客戶銷售領域的常識了。

大家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價格一定是相對于價值而言的,一切抛開價值談價格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32

做完這一步,基本上整個交換欲就完成閉環了。不過若想成交,我們還得做完另外兩件事「信任感」和「競争力」。

二、信任感

信任感也是整個成交環節中的必要條件。

尤其在大客戶銷售領域,信任感可以說是打開成交的鑰匙。銷售人員需要先構建好信任感,才能順利開展接下來的拜訪任務。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構建好信任感呢?

1、品牌證明

首先,一定要重視公司的品牌打造。因為,品牌就是打造信任感得王牌。

想想看,我們在買東西的時候,那些知名的品牌,是不是會讓你更有安全感?

關于此,華杉和華楠在他的《超級符号就是超級創意》中有一個觀點,我非常贊同,他們說:

品牌是消費者購買産品的風險保障機制。——《超級符号就是超級創意》

管理經濟學從博弈論的角度來解釋品牌,認為品牌是一種博弈機制,是企業通過創造重複博弈,給消費者懲罰企業的機會,從而赢得消費者的放心選擇。——《超級符号就是超級創意》

雖然,品牌給了消費者懲罰自己的機會,但相應地,它也獲得了消費者的信任感。

我認為這是品牌最重要的意義之一。

當然,打造品牌的任務一般是公司的任務,公司應該在銷售人員去銷售的之前,就做好品牌的打造,這能極大地促進他們的成交率。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33

2、歸納證明

如果産品的品牌效應還沒建立起來,歸納證明也是一種不錯的建立信任感的方法。

什麼是歸納證明呢?

就是把你過去的成功案例給客戶看。

比如我做自媒體,我就可以把學員的粉絲數據放出來,這是一種極大的說服力。

3、他人證明

他人證明也叫顧客證言

自己說好不算,自己說自己,容易「王婆賣瓜,自賣自誇」,要别人說好才更有說服力。

像一般新書發布,都會找很多大佬來寫推薦序,這種推薦序就是顧客證言;我在做自媒體的時候,也常常發現博主會在推文裡用大咖背書這樣一種技巧,來打造信任感,從而增加成交率。

4、其他技巧

上面三種方法,一般是To C的銷售場景用得比較多,不過即使是To C的銷售場景,打造信任感的方法也遠不止于此。

像我打造信任感的核心方法之一,就是用一如既往的高價值深度長文來打造信任感。如果你們看過我很多文章,在覺得還不錯的前提下,大概也會覺得,這個人的課程應該也差不到那裡去。

具體還有很多方法,留給大家自己去思考。

這裡我重點說一下對于大客戶銷售而言,打造信任感的方法還有哪些。

之前在幫一家公司構建「大客戶銷售」相關的模型樹,過程中我學到很多東西,其中之一就是大客戶銷售如何打造信任感的方法。

除去我們前面講到的三種證明,銷售人員在跟客戶對接的過程中,打造信任感的第一利器就是提供價值。

不要一上來就推銷産品,先給對方提供足夠的價值,讓對方意識到我們能夠他帶來巨大的價值。這個過程中,我們就能不斷建立信任感,然後我們再基于信任感的程度,逐步推進成交的進度。

當然,這也是不夠的,你對客戶的了解程度,每次拜訪的準備程度,你的穿着打扮、言談舉止,你在此行業的專業程度……這些都能增加客戶對你的信任感。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34

三、競争力

打造好信任感之後,基本上客戶的成交欲望就會非常強烈了。不過别急,要想成交,我們還缺了最後一個要素——競争力。

一般來說,用戶都會接觸到不止一款能夠解決他問題的産品,所以他肯定會貨比三家,最後再根據自己的偏好選擇一家他認為最好的。

這件事呈現在銷售中就是:客戶确實有需求,而且想解決,但他不一定會找你解決,他會找别人解決,因為他覺得别人的産品比你的更好。

于是乎,赢得競争就成了銷售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赢得競争呢?

關于這個話題我有點不想再寫了,因為我已經寫吐了,文章裡寫,寫作課裡寫,朋友圈也經常寫。但鑒于有些讀者可能是第一次看我文章,這裡還是再講一下。

競争之道,即戰勝之道,戰勝之道即以強勝弱。

因此:

  • 如果我們比對方強,我們就可以正面硬剛。
  • 如果我們比對方弱,我們就必須錯位競争。

所以,基于此,我們一般也有兩種策略:

  • 正面硬剛的策略:專一化
  • 錯位競争的策略:差異化

這一點,邁克爾·波特在他的《競争戰略》一書中也有講到,他說:

三大通用戰略可以應對五大競争力,為企業趕超行業内的其他對手做好準備:1.總成本領先戰略;2.差異化戰略;3.集中戰略。——《競争戰略》

波特認為,企業赢得競争的核心策略就是三大方法:總成本領先、專一化、差異化。

不過我認為這不遵循MECE原則。

總成本領先,為的是在價格這個維度以強勝弱;而專一化和差異化,主要是為了在産品這個維度以強勝弱。

因此,最好的表述應該是,企業為了赢得競争,需要從兩個維度做到以強勝弱:

  • 價格層面:做到總成本領先
  • 産品層面:做到專一化和差異化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35

當然,對于用戶來說,每個用戶的價值偏好是不同的。有的人重視價格,有的人重視産品,有的綜合考慮重視性價比。

這就涉及到企業的生态位了,你到底是做低價産品,還是性價比産品,還是高價産品。如果理解不了,「魅族手機-小米手機-華為手機」這三款産品可以幫你更好地理解,他們就是不同的生态位。

以上就是競争的本質,也是企業赢得競争的核心策略。

不過遺憾的是,銷售人員在這件事情上能做得事情不多,打造競争力主要是公司老闆的核心任務之一。

對于一家厲害的公司來說,交換欲、信任感和競争力,都應該是公司幫銷售人員做好了的,銷售人員的主要任務就是推進成交本身。

然而很多公司拿着一個沒有價值、沒有品牌、沒有競争力的垃圾産品,卻把希望寄托在銷售人員身上,讓銷售人員把産品賣爆。

這實在是一種悲哀。

銷售人員本身完成的是戰術層面的事情,公司應該幫銷售人員在戰略層面就做好,隻有如此,你家公司的産品才能長盛不衰地爆賣。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36

OK,以上就是關于銷售的一切,關于成交的一切。

希望此篇文章能給到你一些啟發,它是我這些年的實踐、學習、思考的結晶。

另外,我知道文章肯定會有很多不足之處,如果你恰好發現了,請幫我指正出來,蘭陵王先在此謝過了。

銷售不是競争對手(交換-信任-競争)37

最後,祝各位老闆和未來的老闆,産品大賣,事業長紅。

參考資料:

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

埃裡克·萊斯《精益創業》

崔建中《價值型銷售》

麥克·哈南《顧問式銷售》

菲利普·科特勒《營銷管理》

李靖《破解消費者需求密碼》

華杉 華楠《超級符号就是超級創意》

蘇傑《人人都是産品經理》

梁甯《産品思維30講》

亞伯拉罕·馬斯洛《人類激勵理論》

華杉《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邁克爾·波特《競争戰略》

特勞特《定位》

曹康林《位置為王》

作者:模型君 思維有了模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