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内》
明代:夏完淳
憶昔結褵日,正當擐甲時。
門楣齊閥閱,花燭夾旌旗。
問寝談忠孝,同袍學唱随。
九原應憐汝,珍重腹中兒。
夏完淳,是明末抗清英雄,他自幼聰慧,“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十四歲從軍征戰抗清。此詩是在抗清時期寫給妻子錢秦篆的,還念當初結婚的甜蜜時刻,卻是在大明朝山河破碎,自己抗清之時,洞房花燭伴随着旌旗,上蒼應該會憐惜你,好好保重腹中的孩兒。表達了對妻子和腹中胎兒的愛憐和遺憾。
隻可惜,夏完淳于十七歲殉國,而遺腹子也夭折,肝腸寸斷的錢秦篆遁入空門。可憐,英雄無後。
《勸學》
唐代:顔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解釋為“勉勵”的意思。顔真卿3歲喪父後家道中落,母親殷氏對他寄予厚望,實行嚴格的家庭教育。他自己也格外自律,每日勤學苦讀。這首詩正是顔真卿為了勉勵後人所寫,飽滿深沉父愛。至于這種嚴格的教育方式,是否符合你家的孩子,需要你自行辨别。
《楊本勝說于長安見小男阿衮》
唐代:李商隐
聞君來日下,見我最嬌兒。
漸大啼應數,長貧學恐遲。
寄人龍種瘦,失母鳳雛癡。
語罷休邊角,青燈兩鬓絲。
兒女寄居長安,作者沒有盡到父親的責任而深感愧疚,表達出作者對兒女的挂念和慚愧之情。
《北郭閑思》
唐代:曹邺
山前山後是青草,盡日出門還掩門。
每思骨肉在天畔,來看野翁憐子孫。
自己與孩子相隔在天涯,不能相見,十分牽挂,看别人家老人憐愛兒孫,又顯得可憐心酸。
《戊子三月二十一日殇小女稱稱三首 其一》
宋代:梅堯臣
生汝父母喜,死汝父母傷。
我行豈有虧,汝命何不長。
鴉雛春滿窠,蜂子夏滿房。
毒螫與惡噪,所生遂飛揚。
理固不可诘,泣淚向蒼蒼。
梅堯臣生了女兒十分歡喜,可是不曾想女兒早逝,傷悼女兒之情寫得非常真切沉痛,是用血淚寫成的作品,可憐天下父母心。
《送和甫至龍安微雨因寄吳氏女子》
宋代:王安石
荒煙涼雨助人悲,淚染衣襟不自知。
除卻春風沙際綠,一如看汝過江時。
荒煙、冰冷雨水,令人更加悲傷,淚水浸濕衣領,我渾然不知。沒有春風河岸的蘆葦依舊碧綠,就好像我當初送你過江的時候一樣。
吳氏女子,是自己已經出嫁的女兒,元豐五年,王安石送弟王安禮赴京任尚書左丞。此時王安石已七年未與長女相見,此番送弟,觸景生情,思念遠方的女兒,表達了父女之間的骨肉至情。
《寄家》
宋代:黃庭堅
近别幾日客愁生,固知遠别難為情。
夢回官燭不盈把,猶聽嬌兒索乳聲。
詩人漂泊外鄉,懷念家裡的孩子,夜深燈暗,作者腦中卻傳來小兒索乳之聲。
《示兒定孫》
宋代:陳淳
丈夫尚志志高明,勿效卑卑世俗情。
從上一條平坦路,千賢萬聖所通行。
這是一首鼓勵孩子立志的詩。
《奉敕題虎顧彪圖》
明代:解缙
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
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
《憶小子鼎》
宋代:郭祥正
元朝别家去,音信隔三春。
讀易應終卷,端居莫患貧。
定交疏燕雀,養節慕松筠。
冤獄何時辨,思兒淚滿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