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章丘城子崖遺址附近焦家村發現的“焦家遺址”,考古人員2016-2017年在對其發掘研究中發現,當時流行一種異俗,直接改變人頭顱的形狀!
前面提到,焦家遺址出土墓葬的規格是較高的,一是在215座墓葬中,使用棺、椁葬具的超過60%,使用棺椁葬具被考古界視做“高等級墓葬”的标配。焦家遺址墓葬中使用棺椁的情形屬于首創,在全國同時期墓葬中極為少見。二是其中104座都随葬有不同數量、等級的玉器,更證明墓主生前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使用的生活玉器
具有禮儀性質的玉器
譬如在大型墓葬m152号,這是一個土坑豎穴墓,墓口長4.4米,頭端寬2.65米,面積達到11.66平方米。它的葬具為兩椁一棺,墓主是一個老頭兒。陪伴他的有39件随葬品中,陶器27件,出土時少量塗滿彩繪,多數陶器位于棺椁之間或内外椁之間,像陶鼎、杯、壺、豆以及高柄杯等。放在墓主身邊的器物,多為玉器,像玉指環、玉鏟、玉钺。另外,還随葬了兩件龜甲器——别小看後面的器物,在遠古時期,龜甲器具有特殊功用和色彩,預示持有者擁有某種統領地位。另外,墓葬中還随葬有牙雕筒、獐牙勾形器、獐牙等骨雕器,這些在其他地域或文化遺址中也是不大常見的。
龜形器
大汶口文化焦家遺址中,還有一些比較奇怪的地方,那就是先民的一些特有的信仰和風俗,包括頭骨人工變形、拔牙、口含小珠等。
先說第一樣頭骨變形。考古發現,人工變形頭骨是大汶口文化居民中普遍存在的習俗。該習俗始于北辛文化,盛行于大汶口文化時期。一般來說,男性變形率高于女性。頭骨變形的突出特點是,頭骨的枕部變的不再那麼凸出,弧度變得相對較平緩。據分析,出現這種情形可能是墓主長時間枕在硬質器具上,導緻腦後枕骨位置扁平。
此次山東博物館焦家遺址出土文物展中,特地辟出一個展櫃,并排展出兩件古人的頭蓋骨,證明這些異俗。其中左邊的一隻頭蓋骨,其後腦枕部明顯凸出,與今天常人無異;右邊這一具,同樣的部位就變得相對較平,乍看上去,與前者就像不是一個人種。參觀到這裡,很多觀衆心中會疑窦叢生:右邊這位是怎麼把頭型變成這個樣子的呢?實在是令人費解。可以想象,改變頭骨造型或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否則哪有這麼大的變化。
位于右側,腦後枕骨弧度明顯減小
位于左側,腦後枕骨弧度較大
實際上,人工幹預頭型的事情,現代人也一直幹。譬如,有的父母相信在嬰幼兒成長時,可以把小孩的頭型睡圓或睡扁。這個道理,看來早在5000年前濟南的先民們就懂。
中國古代最被人熟悉的人工幹預身體行動,要推明清時期令人發指的“裹腳”,将好端端的腳掌人工變形成“三寸金蓮”。
另外比較好玩的是拔牙的習俗,而人工拔牙則是大汶口文化居民的特有習俗之一。
拔牙的年齡一般選在13-21歲的青少年、青年時期,其男女性别比例差别并不明顯。拔除的通常是上颌的一對中門齒,側門齒和犬齒。其中,又以拔除一對側門齒的現象最多見。有時上颌下颌一起拔。牙槽在拔牙之後,保留的非常齊整。相關研究認為,這種拔牙的習俗是遠古先民們在進入青春期以後男女已婚的标志之一,對外宣示:本人已婚,他人勿擾。
哎呀呀,真不知道這些老祖先是咋想的,結個婚就就把好好的牙拔去,非得露着豁口才可。在山東博物館焦家遺址出土文物展上,展出的兩具頭蓋骨,牙齒非常平整,經過5000年的地下掩埋,牙齒已經玉化,顯出玉石的光澤。從牙質看,純白整齊,堅若玉石,似乎非常善于咀嚼。
大汶口文化“焦家人”還有個奇怪的風俗,就是口含小球,小球有的是石球,有的是陶球。
這種特殊風俗,在當時居民中比例不高,而且含球的多為女性,以含石球居多,陶球兒比較少見(可能是怕陶球含化了掉渣吧)。小球直徑一般在1.5-2厘米,在口腔内來回滾動,造成颚骨球面膜磨蝕至變形。考古發現,被磨蝕的程度随着主人年齡的增大而不斷的加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