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俳(pái)句是世界上最短的詩,
整首詩隻有17個音節,
周作人說類似中文的六七個字。
1920年代傳入中國後引起衆人模仿,
最出名的就是冰心的《繁星》《春水》。
“即使在京都,聽見杜鵑啼叫,我想念京都”,
“母親總是先把,柿子最苦的部分吃掉”,
最深的感情,卻能用最短的話來傳達。
去年,台灣詩人陳黎及其太太張芬齡,
翻譯了日本最著名的兩位俳句大師的作品,
《松尾芭蕉俳句300》《小林一茶俳句300》,
這是日本俳句第一次以如此完整的面貌在中文世界裡面世。
一條攝制組去台灣花蓮拜訪了陳黎,
請他講了講俳句之美,
并且重溫了兩位日本俳句大師的傳奇人生。
口述 陳黎 編輯 倪蒹葭
俳句起始于16世紀江戶時期的日本,由五、七、五共十七個音節組成,“國際化”後經常排列成三行。它是非常能夠代表日本人民族性的一種詩歌形式,直到現在,還是廣為日本人喜愛。
法國作家羅蘭·巴特說俳句是“最精煉的小說”。它像短刀一樣,一刀刺入,驅散陳腐的空氣,劃開亮麗的美感。
海暗了,鷗鳥的叫聲微白
——松尾芭蕉
下下又下下,下又下之國,涼快無上
——小林一茶
中國最早翻譯和介紹日本俳句的人是周作人,錢理群說,周作人正是從俳句“進入了日本文化的殿堂”。
除了5-7-5的音節限制,俳句還有一個“季題”限制:每首詩中都要有一個代表季節的詞。可以直接是春、夏、秋、冬的字眼,也可以是代表這個季節的植物、動物、日常生活、自然現象。
“春來了”,
第一音方出,
四野皆綠
夏之海浪蕩:
大島小島
碎成千萬狀。
然而,像“春花秋月何時了”這種句子就犯規了,因為一首俳句裡隻能有一個季語,這句詩裡季節出現了兩次。
江戶時代
俳句最早是從“俳諧連歌”發展而來,“俳諧”二字其實出自中國。《史記滑稽列傳·索隐》裡說,“滑稽猶俳諧也。”杜甫也寫過“戲作俳諧體遣悶二首”。
所以俳句一開始其實是一種诙諧詩,迎合的是卑俗階層的趣味。俳句誕生的江戶時代,日本貴族中流行的是和歌,隻有位于社會中下層的市民街階級才以俳句來取樂。
有一首江戶時代的著名俳句,作者已不可考,是一個典型例子:
偷人家妻子,驚心動魄又美味,有如吃河豚
松尾芭蕉的蛙俳
後來,俳句經過改造,俗趣的成分減少了,被提升為一種藝術,成為一種具有“閑寂趣味的詩”。
例如俳句大師松尾芭蕉的那首《古池》,幾乎成了所有俳句的代表作:
古池——
青蛙躍進:
水之音
這首俳句不過直寫實情實景,卻充滿禅趣。古老的池塘,是一個永恒靜止的畫面,活生生的青蛙,突然撲通跳進水裡,火花就在這一動一靜之間交彙迸發出來。
松尾芭蕉還給自己的一輩子的愛人壽貞尼寫過好幾首情詩,其中一首是他得知她去世以後創作的:
秋近,心相親
四疊半的小空間
他沒有直接寫自己對愛人的思念,而是寫自己呆在這個小房間(四疊半的意思是四又二分之一個榻榻米的大小)的心情。言在此而意在彼,句短情長,充滿含蓄之美。
俳句短短十七個音節,換成漢字才六七個字,傳情達意,靠的主要是暗示,不是明說。就像夏目漱石說的,“今晚月色很美”,才是“我愛你”最恰當的表達。
川濑敏郎插花,有着日式禅趣
俳句短小凝練的語言,描寫的是一閃即逝的景象,一刹那的情思,一個瞬間的頓悟。然而,一個瞬間以後,戛然而止。
這跟唐詩要靠起承轉合、用偶數的句子完整建構一首詩,是不一樣的。
如果說唐詩是偶數的美學,那俳句則代表日本民族那種奇數、畸零的美,wabi sabi(侘寂)之美。不求徹底和完整,而是透過殘缺和不完整,讓你自行去玩味體會。
旅途中的松尾芭蕉
松尾芭蕉(1644—1694)是日本“俳聖”,是曆史上改造日本俳句的最關鍵的人物。他對俳句的貢獻是空前絕後的。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後來的俳句藝術。
他出生于江戶德川幕府時代的伊賀上野,靠近現在的京都。那個時候的日本社會對外閉關鎖國,對内則奉行嚴格的封建階級秩序。
芭蕉是一個低級武士的兒子,13歲時父親去世,18歲開始做當地領主藤堂良忠的侍童,他從藤堂良忠那裡學會了“俳句”這種詩歌格式。
芭蕉庵裡的松尾芭蕉像
20歲左右,他就在京都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俳諧詩集,聲名鵲起。那個時候,他還起了一個武士的名号“宗房”。但是兩年以後,他的主人去世,他離開了領主的家,等于放棄了走武士的道路,從此以後緻力于俳句創作。
28歲的時候,他遷居江戶(現在的東京),35歲取得“俳諧宗匠”的資格,這個資格相當于一個職業技能執照。
唐朝的李白曾經是他非常尊崇的詩人。他為了向李白緻敬,曾經取過一個俳号叫“桃青”,“桃青”和“李白”形成一種對偶,前者指未成熟的桃子,後者則意為白色的李子。
他的俳句很多意象也來自于李白,例如李白寫過《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應成三人。”芭蕉寫的是:
無花,無月
獨酌——
無相親哉!
關口芭蕉庵
他對杜甫也很熟悉。37歲時,他離開繁華市區,到江戶的隅田川畔隐居,他把住處稱為“泊船堂”,出處就是杜甫的名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其實這時,芭蕉已經功成名就了,但是他對自己的詩歌創作還是不滿意,開始轉向禅宗,尋求突破。
隐居之後,他與附近臨川庵的佛頂和尚密切往來,并拜其為師學禅。他從未正式出家,但他習禅、剃發、穿僧衣。禅和老莊哲學對他的影響日益明顯。
學禅之後,屬于芭蕉的俳風終于形成。最著名的古池蛙俳就是這時候寫出的。
他的俳句反映了日本禅宗兩個最重要的概念:“侘”與“寂”。
“侘“是指安于簡樸,”寂“是指安于清寂,這與千利休藉茶道追尋的心境是相同的。
伐樹——凝視
殘餘露白的圓樹根:
今宵明月
川濑敏郎插花,有着日式禅趣
芭蕉寫過一首關于《菜根譚》的俳句:
晨起雪紛紛,
獨嚼
鲑魚幹……
在大雪紛飛的寒冷早晨,獨自啃着鲑魚幹,也覺得别有一番滋味。芭蕉說,有錢的人吃肉,顯耀财力,而他對此棄而不取,甯願過一種清貧、閑适的自由生活。
芭蕉舍棄了很多塵世的享受。他原本有一個同居多年的愛人壽貞尼,37歲歸隐以後就和她疏離了。直到晚年,才把壽貞尼接到身邊,在芭蕉庵附近找了一個居所,安頓她和3個子女。
他從41歲開始,後半生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長途旅行上。旅行是他的另一種苦修。
出一次遠門在江戶時代非常不容易,芭蕉每次都是徒步行走。“僅留紙衣一枚做寝具,雨衣一件,還有硯、筆、紙、藥等,加上飯盒箱,裹做一包,背在身上。即使空手,也已腿腳乏力,身上疲憊。步履遲緩,艱難備嘗。”
他最出名的一次旅行,是1689年由芭蕉庵出發,150天內步行了2400公裡,深入日本北陸,再折返西岸,南下至岐阜縣,寫了《奧之細道》這本遊記。
因為他的旅行範圍相當廣闊,有人懷疑他是德川幕府的間諜。還有人認為他當過忍者,他的出生地——伊賀國的上野,曾經出過很多忍者。
他很多最好的俳句都是在旅途中完成的。他通過徒步的旅途生涯, 極力追求新的俳風 ,回歸自然的閑寂意境:
但願呼我的名為“旅人”——初冬第一場陣雨
欲知我的俳句——秋風中,在旅途上過上幾夜吧
芭蕉一生活了51歲。1694年,生命的最後一年,他又出發旅行,在大阪染上了腹疾,終于在異鄉去世,臨終前還留下了最後一首俳句:
羁旅病纏:
夢如黑膠片,回旋
于枯野唱盤
小林一茶與松尾芭蕉相隔八九十年,是江戶時代後期的俳句大師。他不受任何俳句門派的限制,自成一家。
一茶1763年出生在信州柏原(今日本長野縣)。柏原是一個山地村莊,位于日本屈指可數的大雪地帶,土質貧瘠。在一茶出生的時候,柏原大概有一百五十戶人家,人口約七百人。冬天積雪比一個人還高,常常要度過長達三個月的陰郁“冬籠”(冬日閉居、幽居)期。
一茶3歲時母親就病逝了。少年時候,他白天都在幹農活,晚上做草鞋。冬天大雪沒有農活的時候,他就在當地私塾讀點書,培養了基本的讀寫能力。
一茶和繼母的關系很不好,14歲的時候,養育他的祖母也去世了。為了避免和繼母沖突,父親讓十五歲的一茶一個人去了江戶(今天的東京),據說在寺院或診所工作。
在江戶時,他開始接觸俳句。27歲時,小林一茶很可能跟着松尾芭蕉的旅行遊記《奧之細道》也做了一次旅行,寫了一本《奧羽行紀》,但沒有流傳下來。在一茶那個時代,要獲得俳句詩人的資格,跟着芭蕉的遊記也遊曆一番是一個必要條件。
小林一茶舊宅
39歲時,一茶的父親去世,一茶返鄉。父親留下遺囑說,财産由一茶和他同父異母的弟弟平分,但是繼母堅決反對,一茶隻好繼續他的流浪生活。父親去世後的幾年,一茶曾經幾次回鄉,想交涉父親的遺産,始終沒有辦成。
到50歲時,一茶下定決心回到故鄉柏原。遺産問題得到解決,家中屋子一分為二,一茶和弟弟各住一間。他終于結束了三十多年的漂泊生活。
52歲時,一茶才終于第一次結婚,“半百當女婿,以扇羞遮頭”。婚後他生有二子一女,卻都夭折了,妻子也難産而死。
他自己罹患中風,第二次結婚,不幸失敗,又結了第三次婚。
六十四歲時,家遭大火,隻能蝸居在貯藏室。去世時,唯一繼承了他的香火的小女兒,還在他第三個妻子的腹中未出生。
小林一茶一生寫了兩萬多首俳句。他一生悲苦的個人經曆,形成了他獨特的俳句風格,是一種樸素中帶着傷感,诙諧中帶苦味的生之感受。
母親總是先把
柿子最苦的部分
吃掉
倘若父親還在——
綠野上同看
黎明的天色
他悲苦的生涯,使他對衆生懷抱一種深沉的同情。他喜愛小孩和小動物,時時流露出純真的童心。
不同于松尾芭蕉對“風雅”的追求,小林一茶的俳句簡樸親切,淺顯易懂,具有一種童謠的風格,更能引起普通老百姓的共鳴。
流浪貓
把佛陀的膝頭
當枕頭
你指出這些梅花
是要我們出手偷嗎
月亮?
一茶也留下很多詩追念37歲就病逝的妻子菊:
我那愛唠叨的妻啊,
恨不得今夜她能在眼前
共看此月
秋日薄暮中
隻剩下一面牆
聽我發牢騷
他給自己取俳号為“一茶”,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意趣有相通之處。在他的《寬政三年紀行》開頭說:信濃國中有一隐士,胸懷此志,将宇宙森羅萬象置放于一碗茶中。一碗茶,就是整個世界的縮影。
日本著名俳句學者、作者山下一海,曾經用一個字分别形容芭蕉和一茶,松尾芭蕉——“道”,旅行的道路,小林一茶——“生”,生活、生命的生。
他的俳句的确是生意盎然。他知道,“這世界如露水般短暫”,但他又說,“此世,如行在地獄之上凝視繁花。”
去年2月,花蓮發生了我此生遇到過最強烈的地震,最高達到6.4級。而且之後餘震不斷,短短四天裡面震了300多次。我跟太太都不敢呆在家裡面,隻好驅車出門,以曠野為家,流浪了好幾天。
好不容易回到家,屋舍已經被震得亂七八糟。很神奇的是,我原先一直在找的一張英國作曲家普塞爾的唱片,不知道被塞到了哪兒,地震一震,居然給震出來了。
那天晚上收拾妥當以後,我把這張好幾年沒有見到的唱片放進音響。當它播出第一首歌時,音樂瞬間帶給了我們極大的慰藉。我整個人哭了,我就想到了小林一茶的俳句:
在盛開的
櫻花樹下,沒有人
是異鄉客
音樂之美、櫻花之美,藝術之美,可以安撫人心,讓所有置身于美的國度的人變成同胞、家人,再沒有流離失所的困頓感。
地震之後,我就決定要系統翻譯整理小林一茶和松尾芭蕉的俳句,出版詩集。
我覺得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我們家兩個大人一個小孩,最早對“小林一茶”四個字有深刻印象的,是我七歲的女兒。
有一天,她看我在稿子裡寫到這四個字,興奮地對我說:“啊,小林一茶我認識!”
我問她怎麼認識這個名字,她馬上跑去拿來一本繪本《窗邊的小豆豆》,翻到其中一章,标題赫然是“小林一茶”。她還當場背出了一首一茶的俳句:
雪融了,
滿山滿谷都是
小孩子
我的父母生長于日據台灣時期,小時候總能在家裡聽到他們用日語交談。長大後我自己閱讀翻譯日本的詩歌,遇到疑難,都會請爸媽幫我解釋一下。這次翻譯一茶和芭蕉的俳句,我年近90的雙親,照樣成為我的顧問。
當時我們一起讀到這首俳句的時候,我心裡幾乎哭了出來:
父在母在
我在的——啊,
美如繁花之日
我和父母,三個人加起來将近240歲,還能夠在一起喝茶,分享詩歌,不隻美如繁花,簡直比繁花還美。
兩三百年過去了,這些極短的句子還是輕易地就走上我們的心頭。
短小洗練是日本文學的特點。日本文學史上最著名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其實也是由短篇小說連綴而成,前後結構松散。這種結構短小的特點,從小說到詩歌,成為日本文學的一個傳統,俳句正是這一傳統的體現。
今天的日本人照樣在寫俳句,民間的俳句協會也會像松尾芭蕉一樣,每月出去遊玩采風,然後把感受變成俳句。
周作人1920年代就說過,俳句形式短小,其實特别适合現代人的抒情需要。“現在我們沒有再做絕句的興緻,這樣俳句式的小詩恰好來補這個缺,供我們發表刹那的感性之用。”
我們現在寫俳句,不一定拘泥于它17個音節的形式。就像拿起手機發個簡訊一樣,利用文字、語音,記錄一刹那的靈光,傳遞出一種讓人眼睛一亮的内涵,也能豐富每日的生活。那我想,每一個人從今天開始,都能成為一個新時代的俳句詩人。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