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最初是使用自然銅,商代早期已能用火法煉制銅錫合金的青銅。冶煉青銅的過程較複雜,大概是先把選好的礦石加入熔劑,再放在煉爐内,燃木炭熔煉,等火候成熟,取精煉銅液,棄去煉渣,即得初銅。初銅仍比較粗,需再經提煉才能獲得純淨的紅銅。紅銅加錫、鉛熔成合金,即是青銅。目前,中國古代青銅器已知的制作方法有主要以範鑄法居多,少量結構複雜、紋飾繁缛的青銅器,也用失蠟法、鑄合法、焊接法等。不同的制作方法,在器物上都會留下不同的痕迹。。
一、範鑄法。又稱塊範法,制作流程大緻分為制模、制範、澆注和修整四個步驟。根據我國古代青銅冶煉遺址發掘出的實物,再結合青銅器的外形分析,古代青銅器絕大部分是采用範式鑄造方法制作的。
制模,亦稱為“母範”,原料可選用陶或木等各種質料。一般說來,形狀細長扁平的刀、削,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較小的鳥獸動物形體可以用骨、石雕刻為 模;對于形狀厚重比較大的鼎、彜諸器,則可以選用陶土,以便撥塑。從出土發掘來看,陶範最為常見。陶範的泥料粘土含量可以多一些,混以燒土粉、炭末、草料 或者其它有機物,并掌握好調配泥料時的含水量,使之有較低的收縮率與适宜的透氣性,以便在塑成後避免因為幹燥、焙燒而發生龜裂現象。陶模的表面還必須細 緻、堅實,以便在其上雕刻紋飾。泥模在塑成後,應該使其在室溫中逐漸幹燥,紋飾要在其幹成适當的硬度時雕刻。對于布局嚴謹、規範整齊的紋飾,一般先在素胎 上用色筆起稿而後再進行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紋則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紋。泥模制成後,必須置入窯隻焙燒成陶模才能用來翻範。
制範,亦要選用和制備适當的泥料。一般說來,範的粘土含量多些,芯則含砂量多些,顆粒較粗。且在二者之中還拌有植物質,比如草木屑,以減少收縮,利于透 氣性。範的泥土備制須極細緻,要經過晾曬、破碎、分篩、混勻,并加入适當的水分,将之和成軟硬适度的泥土,再經過反複摔打、揉搓,還有經過較長時間的浸 潤,使之定性。這樣做好的泥料在翻範時才得心應手。從模上翻範技術性很強,是塊範鑄造技術的中心環節。對于較簡單的實心器物象刀、戈、镞等,隻需由模型翻 制兩個外範即可,此種外範稱為二合範。
澆注,是将已焙燒的且組合好的範趁熱澆注。預熱時要将範芯裝配成套,捆緊後糊以泥砂或草拌泥,再入窯燒烤。範準備好後,将熔化的銅液注入澆口。器物之所 以倒着澆,是為了将氣孔與同液中的雜質集中于器底,使器物中上部緻密,花紋清晰。澆入銅液直到澆口于氣孔皆充滿銅液為止。待銅液凝固冷卻後,即可去範、 芯,取出鑄件。一次澆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渾鑄”,或“整體澆鑄”。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鑄成。凡以此方法鑄成之器,其表面所遺留的線條是連續的,即每 條範線均互相連接,這是渾鑄的範線特征。
鑄件去陶範後,還要進行修整,其經過錘擊、鋸挫、錾鑿及打磨,消去多餘的銅塊、毛刺、飛邊,隻有這樣才算制造完畢。
二、失蠟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黃蠟(蜂蠟),動物油(牛油)等制成欲鑄器物的蠟模,然後在蠟模表面用細泥漿澆淋,在蠟模表面形成一層泥殼,再在 泥殼表面上塗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即做成鑄型,最後再烘烤此型模,使蠟油熔化流出,從而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内澆鑄銅液,凝固冷卻後即得無範痕,光潔精密的 鑄件失蠟法是熔模鑄造青銅器的一種方法。戰國、秦漢以後,尤其是隋唐至明清期間,青銅器的鑄造多用失蠟法。用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通常會在器表遺留大小不 等的砂眼,一方面或因材質不純,另一方面是整模鑄造,模體嚴實沒有發洩孔,銅液灌注不到之處所緻。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銅禁和曾侯乙墓出士的尊盤,是用 失蠟法制作的代表。
三、鑄合法、焊接法。是指青銅器物的器體(以下稱主體)與其附件,如耳、足、柱等附件分開鑄造,或一件青銅器物整體不是一次澆鑄完成的,而是分别鑄成 的,并用連接方法使之連為一體,而連接則主要有鑄合法和焊接法。在長期的青銅器制造過程中,古人不斷提高青銅器的水平,制作工藝也日趨精湛。許多大型的及 工藝複雜的青銅器需要分斷制作後進行整體組裝,所以鑄合法、焊接法等新的工藝方法就産生了。
範鑄法制作銅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