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河南日報網
河南日報記者 趙大明
明天是一年一度的國際籃球日。籃球運動起源于美國馬薩諸塞州,由體育教師詹姆斯·奈史密斯創造于1891年12月21日。作為富有吸引力的、新穎的運動項目,籃球運動不僅在美國得到快速發展,也相繼傳播到歐、亞、南美洲等地。1936年,籃球在柏林奧運會中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由此登上了國際競技運動舞台。
早在1896年,籃球運動就已傳入我國。100多年時光流轉,我國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優秀籃球選手。錢澄海、穆鐵柱、張衛平、宮魯鳴、阿的江、劉玉棟、胡衛東、孫軍、鞏曉彬、李楠、王治郅、巴特爾、姚明、易建聯、朱芳雨、王仕鵬……一代代中國籃球明星不僅在國内家喻戶曉,也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其中也有不少咱河南老鄉的身影,比如鄭海霞、薛玉洋、李根、羅凱文、高尚、周琦……
各種各樣的籃球聯賽,在我省如火如荼地開展着。在民間,籃球運動也一直有着非常廣泛的群衆基礎。場地從凸凹不平的泥土地到堅硬的水泥地再到專業塑膠場地,籃闆從木質到鐵質再到透明的有機玻璃,籃球品牌從火車頭、紅雙喜到李甯、雙星再到斯伯丁和耐克,小小的籃球也承載着很多老鄉的青春記憶和鄉土情結,甚至和他們的生産、生活密不可分。
12月18日,鄭州市鄭東新區一家幼兒園的孩子們在上籃球課。本報記者 聶冬晗 攝
“打籃球不?”“走!”這樣的對話,你是否熟悉?看看咱老鄉的籃球故事,是否也會讓你感到無比親切?
為什麼是它?
文:李俊虎
七八歲的時候哭着鬧着要家人買過一雙旱冰鞋,單排的,早已不知下落了。與它相同命運的還有滑闆和乒乓球。回想起來,從小到大 ,在我喜歡過的東西裡 ,好像籃球最持久。為啥?講幾件小事兒吧!
初中那會兒,老家村子裡有個老年人活動中心,我們都習慣叫它文化大院。裡邊可以打乒乓球、台球,還能拉二胡、看書、下棋。當然,也可以打籃球。但負責開門的大爺經常有事兒,不開門,我們就隔三差五地翻過大門跳進去打球,那時候也就隻會投籃吧!免不了被大爺甕中捉鼈,當場抓住,然後訓斥幾句。自此,每次在街頭巷尾碰到大爺,就低着頭趕緊走過去。
到了高中,在班裡自以為沒有敵手,不料第一節體育課就被同學教做人,從此“拜師學藝”,沉迷打球,無法自拔。高二暑假,每天下午兩點多出門,頂着将近四十攝氏度的天兒,一個人在露天籃球場一次又一次地投籃,衣服濕透了就脫了短袖接着投,越投越有勁兒。我沒見過“淩晨四點的洛杉矶”,但我見過夏天午後兩點的紅星球場。也正是在那個夏天過後,我的技術突飛猛進,直至今日,中距離投籃依然是我在球場上十分依賴的技能。
那時候,為了看一場淩晨時段的比賽直播,隻能先搞到一張臨時出門證,趁着月黑風高混出校門,到走讀的同學家借宿一晚,以便在淩晨準時起床,舒舒服服地看比賽。當時,門衛是出了名的不好惹,我不得已隻能全副武裝,圍上圍巾,戴上帽子口罩,頭都不敢擡,這樣的感覺畢生難忘。
當然,印象最深刻的事,還是在高考的時候,擡着一隻腳進了考場。按照我們那裡的慣例,高考前的四五天是放假在家的。那可是四五天啊!這手還真就沒忍住,跑到球場殺了個天昏地暗。不過,代價就是腳崴了,韌帶撕裂。這也傷得太不是時候了!更有戲劇性的是,最後一科考英語時,我拉肚子要上廁所,于是在衆目睽睽之下單腿跳到了廁所,然後在監督的老師面前表演了單腿深蹲。這可能是我這輩子走過的最遠的一段路。
每次打球受傷在床上休息的時候,我爸都會咬牙切齒地說一句:“以後不準打了!看看你都成什麼樣了!”而我也總會回一句:“不打籃球,那我幹嘛呢?”
所以,為什麼一直喜歡籃球到今天呢?大概就是因為我為籃球做過的那些傻事兒和受過的傷,讓我回味無窮。
剪不斷的情緣
文:王峰軒
中學時代,最喜歡看《灌籃高手》,球技超群的流川楓和潛力無限的櫻木花道很讓我着迷。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對籃球這項運動有了初步的認知。
記得當時,很多省份都有了自己的球隊,八一火箭、北京首鋼、廣東宏遠、雲南紅河、河南金象……由于囊中羞澀,我沒有像同學中的鐵杆球迷那樣“砸鍋賣鐵”。聽個别去過現場的同學介紹,比賽的場面很嗨,口哨聲、吹喇叭聲、加油聲此起彼伏。當時就想,平時電視裡看球賽也沒這麼刺激啊,總有一天我也得“親臨其境”。你還别說,不久後的一天,機會真的來了,雖然隻是擦肩而過……
那年,我以縣數學競賽一等獎的成績到新鄉參加省聯賽,住的賓館在市體育館附近。第二天就要考試,細心的帶隊老師怕我們緊張,就帶着我們在附近散步、聊天。這時,隻聽到不遠處鑼鼓喧天、人聲鼎沸,好奇的我循聲而去,看到人流向體育館湧來。人們頭上纏着紅色的布條,臉上貼着國旗貼紙,打着大大的條幅——中原鐵筷,專叨粵菜。這是幹什麼呢?老師的解釋很到位:明天這裡有場比賽,河南隊主場對陣廣東隊,這是咱們河南球迷給河南隊打氣呢!
許是因為愛靜不愛動,我很少打球。大學後曾有一段時間特别想學,但動機“不純”:常看到球場周圍很多漂亮的女同學,一個個替男友拿着毛巾、水杯,當心儀的人進了一個球後歡呼雀躍。運動員聽到後如同打了雞血,大秀球技,仿佛自己就是喬丹、科比抑或艾弗森。我夢想通過努力也能收獲點什麼,但沒練幾次就把腳給崴了,于是乎早早結束了那段“籃球情緣”。
當時班裡有個濟源男孩,我倆上下鋪,關系挺好。别看他個子不高,但球技超棒,在系隊是絕對主力。他給我講,他的老家特别重視籃球運動,甚至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的籃球隊。當時我還以為他在誇誇其談。但今年8月,一則新聞引起了我的注意:8月6日上午,濟源市委市政府與企業簽約,正式開啟投資約150億元的濟源籃球小鎮項目。新聞還介紹說,濟源是久負盛名的籃球之鄉,是首批國家級籃球城市。看來,睡在我上鋪的兄弟,誠不我欺啊!
人到中年,身體發福,一如吹起的糖人。看着報了籃球班的兒子身手靈活、苗條健康,我又拿起了久違的籃球,默念着“我運動、我減肥、我快樂”的口号,聽着那首神曲《相信自己》,再次開始了“籃球情緣”。
“總是在鼓舞自己,要成功就得努力。熱血在賽場沸騰,巨人在東方升起。相信自己,哦……你将超越極限,超越自己。”
一身傷痛,高歌向前
文:李昌盈
不久之前,北京首鋼隊在五棵松體育館内為因病去世的前北京男籃前鋒吉喆舉行了悼念儀式。赴美治療前夕,吉喆曾以戰士的姿态告訴隊友:“等我回來再與你們共同戰鬥!”短短的一句話,真切地喊出了一名籃球運動員對球場的熱愛。
記憶中,我和籃球的“糾葛”還要從奶奶說起。小時候體質特别差,空氣中稍稍冒出些涼意,媽媽就千方百計地哄我吃下一些特别苦的藥。奶奶就開始發愁:吃這麼多藥,以後長不高可咋辦?于是就開始挖空心思給我找玩具:兒童車、溜冰鞋、滑闆……無奈我對這些都不感興趣。偶然的一天,奶奶在閑聊中聽說:老張家的孫子從小打籃球,現在人高馬大,還是市裡面的籃球隊員。奶奶聽完歡喜得不行,我也理所當然地擁有了一個籃球,可身高并沒有噌噌地往上長。
和籃球的第一次邂逅并不浪漫,甚至有些狼狽。面對大手掌幾倍的籃球和三米多高的籃筐,大部分時間裡我都在滿場追着球跑,在一次接球中更是被籃球狠狠地砸到了手背,它緩緩地隆起了。夕陽下,我看着腫脹的手和髒兮兮的外衣,突然覺得很不甘心。從那時候起,我就下決心一定要玩轉這個小破球。
和籃球接觸的過程中,免不了遭遇傷病。今年7月的一個清晨,我換上球鞋,在清甜的微風中肆無忌憚地把汗水灑在熟悉的球場,直到腰痛難耐。在醫院經過漫長的檢查後,醫生的一席話讓我如墜冰窟:“你這是腰肌勞損,需要休養三個月,期間切記不要運動,否則可能導緻椎間盤突出。恢複後也要盡量縮短運動時間。”那一刻,時間似乎靜止了,幾秒鐘内我想到了無數種可能。
告别籃球的日子是灰暗的。起初一個月,我還可以安慰自己這不過是人生小小的一個坎坷。可随着時間推移,每天隻能靜坐着看别人在球場上肆意奔跑,我的耐心也逐漸消失殆盡。打球以來,我經曆過腳踝扭傷、膝蓋軟組織挫傷、手指變形……傷病後的遺憾和痛苦總是讓人難忘,但或許,這就是生活本來的樣子。雖然它複雜多變,有時讓人難以接受,但隻要努力向前,清風終會掃清陰霾——就像我看過的那個視頻:在一場比賽中,姚明倒地,抱着腿躺在地上滿臉痛苦,随後被人攙扶着走進了更衣室。時間一點一滴地流逝,比賽仍然膠着。突然間,球員通道開始出現騷動,随着球迷的歡呼聲和喝彩聲,姚明重新站上了替補席。他的歸來點燃了隊友的鬥志,最終,他們絕地反擊,獲得勝利。
這裡有個“籃球村”
文:張增峰 焦顯智
在商丘民權縣雙塔鎮一帶,說起“籃球村”,那是老少皆知。
雙塔鎮的雙塔村,是個古老的村莊,有着深厚的文化積澱。多年來,打籃球已成為這個村子的時尚,無論是冬歇農閑還是茶餘飯後,無論是壯實的漢子還是娃娃學童,大家總愛拿起籃球打一陣子。
上世紀90年代,不少農民解決了溫飽問題,漸漸富了起來。不少人業餘生活單調,特别是農閑時節,一些年輕人惹是生非,有的玩起了麻将,不良風氣在漸漸滋生和蔓延。看到這種情況後,村裡的黨員崔勝利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成立籃球協會,業餘時間組織年輕人打籃球。他和幾個好朋友一說,立刻得到了大力支持。于是,在他的帶領下,幾個熱心球迷忙活了起來。
活動首先要有器材,還需要資金,但這些問題難不住他。崔勝利帶頭捐款,還發動籃球協會的會員,半個月之後,球籃就做好了。可是上哪兒找場地呢?村裡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武朝清聽說後,願意把自家門前空閑的宅基地無償讓出做球場,這下問題就解決了。
剛開始,崔勝利帶着幾個球迷一有空閑就往球場跑。人少不夠打全場,就打半場。從3個人到5個人再到十來個人,在他們的帶動下,更多的年輕人開始喜歡打籃球了,時間長了,籃球場就成了娛樂中心。協會成立不到半年時間,就發展會員90多人。崔勝利還把會員分成了幾個球隊并經常展開比賽,大大提高了大家的積極性。不到一年,雙塔村的農民籃球隊就小有名氣了。鄰近不少村莊也都學他們支起了籃球架。
崔勝利和隊友又萌生了一個念頭:趁熱打鐵,舉辦一屆農民運動會!春節期間是個大好時機,既能增添喜慶的氣氛,又能為回家過年的人們找個娛樂的地方。1995年春節前,他們向周邊20個村的籃球隊發出邀請,從大年初一到元宵節,每天都安排有球賽。很多熱心的村民成了志願者,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經過近一個月的籌劃,大年初一這天,雙塔村第一屆農民運動會如期舉行了。
那一天,盛況空前,小小的村莊裡人流如潮,運動場上熱鬧非凡。老百姓沒有想到在自己的家門口也能看到籃球比賽。這可是個新鮮事兒,省内一些媒體的記者也聞訊趕到現場。時任民權縣教體局體育科科長孫鴻明非常高興地說:“看咱村裡的籃球運動搞得多好!雙塔村這幫年輕人就是能幹!”
首屆農民運動會的舉辦,轟動了十裡八鄉。一股籃球熱席卷了全鄉和周邊鄉鎮,後來,蘭考高中、杞縣五中的籃球隊也分别派出了隊伍參賽。一路風雨一路歌,運動會連續舉辦了九屆,這裡也成了大家公認的籃球村。讓村民欣喜的是,運動會的舉辦使村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治安穩定了,風氣有了根本好轉,還間接帶動了經濟的發展。
如今,崔勝利和他的隊員們有不少在外地工作,這裡的籃球活動也不如以前熱鬧了。可村裡仍有很多年輕人喜歡打籃球,有空了就來兩把。“打籃球這項運動,還會在村裡‘熱’起來!”雙塔村的籃球迷笑着說。
“籃球外交”帶來“戰略夥伴”
文:成利軍
在國内為數不多的“籃球城”之一——濟源,籃球文化已經融入了當地百姓的血液:村村都有籃球場,村村都有籃球隊。而對于該市梨林鎮水運莊來說,這一運動更具有别樣的意義。
國與國之間有外交,村與村之間自然也少不了“對外交往”。“早在1980年,咱村就和相鄰的河頭村打過籃球友誼賽。”水運莊村黨支部書記丁三保回憶,河頭村的沙石資源比較豐富,但對外運輸是個“短闆”。水運莊的貨運力量強大,就與河頭村展開合作,對外運輸沙石,實現了雙赢,雙方也成了“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時至今日,兩村之間的籃球友誼賽仍然每年進行一次。
時間來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不少上了歲數的村民還記得,1997年,濟源舉行了首屆小康村農民籃球賽。比賽時,水運莊和克井鎮大社村“球”逢對手,不相上下。由于部分球員對個别犯規動作的判罰産生分歧,引起争執并演變成打架,雙方從此陷入“冷戰”。事後經過磋商,兩村同意再打一場友誼賽,以籃球“破冰”。賽後,雙方握手言和,而且互相參觀學習,取長補短,成了“貿易夥伴”——大社村煤炭資源豐富,是遠近聞名的煤礦村,但車輛少,運輸不暢;水運莊則擁有100多輛大貨車,但有時也會遇到“有車無貨”的窘境。雙方一拍即合,組成了“命運共同體”。
“我們與山西陽城縣一家煤礦的合作,也是從籃球開始的。從一場友誼賽開始,接着就是經濟上的往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丁三保說,以“籃球外交”實現“多邊共赢”的例子還多着呢。目前,水運莊的車輛已發展到120多輛,并以公司加農戶的方式成立了汽車運輸公司,每年給國家上繳稅款達百萬元。“1994年,省公安廳和交通廳召開全省交通戰線工作會議時,專門在水運莊設立了分會場,把咱這裡的汽車運輸公司作為一個觀摩重點呢!”說到這件事,丁三保很自豪。
水運莊的居民以回族百姓為主,“籃球外交”帶來的不僅是村裡文化體育活動和民營經濟的興盛,對回漢民族融合也有很大助力。慢慢地,皮鞋加工、牛羊養殖、清真餐飲也開始成了水運莊新的“經濟引擎”。“以球會友讓俺村在很多賽事中争了名、露了臉,大家的日子也過得越來越紅火了。”丁三保說:“打籃球的好處太多了!”
來源:《河南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