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農曆和陰曆的區分

農曆和陰曆的區分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0-05 10:52:59

農曆和陰曆是一回事嗎?應該說農曆除夕還是陰曆除夕呢?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一般都喜歡說陰曆幾月幾日,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面,陽曆就是公曆,而陰曆就是農曆,其實這種認知是錯誤的。

陽曆就是公曆,這是沒問題的,而陰曆并不是農曆。要搞清楚陰曆和農曆的區别,首先就要搞清楚中國的幾種不同的曆法之間的關系。

總的來說,中國的傳統曆法有陰曆、陽曆、幹支曆、陰陽合曆四種。

農曆和陰曆的區分(農曆和陰曆是一回事嗎)1

首先來講陰曆:又稱舊曆、華曆、夏曆、太陰曆、月亮曆。

因為在古代,古人沒有電燈,在晚上陪伴他們的隻有天上的月亮。所以陰曆就是古人研究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律而制定的,我們的祖先就以月相變化為依據,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以朔望月(每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每月最後一天為晦日)作為确定曆月的基礎。

但是,因為陰曆隻考慮到了月亮的運行周期,而沒有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所以不能反映季節變換,對農事也沒有幫助。

另一方面,陰曆一個朔望月為29.53天,人肯定不能過半天就進入下月,就将一個月定為29天,剩下0.53天挪到下一個月湊夠30天,所以,陰曆小月29天,大月30天,這一點被完美過渡給了農曆,可以發現:現在農曆也是小月29天,大月30天。始終保持其平均曆月等于一個朔望月。

所以,這裡就會有一個比較尴尬的情況,我們一般稱除夕當天是大年三十,但是假如是小月,就隻有29天,例如剛過去的辛醜牛年的除夕就是在二十九。

當然,這不是問題,問題在于我們說了陰曆小月29天,大月30天,那麼我算一下,陰曆一個平均曆年就是29x6 30x6=354天。而陽曆一天是365天或者366天,差了11天或者12天。我們如果就用陰曆來紀年,就會出現在夏天、秋天過春節的情況了,就亂套了。

所以,不能用陰曆。

農曆和陰曆的區分(農曆和陰曆是一回事嗎)2

那你說陰曆是不是就一無是處呢?也不是的,因為陰曆是完全按照月相變化來計算的,所以可以準确用來反映潮汐(在中國古代稱白天的潮汐為“潮”,晚上的稱為“汐”,合稱為“潮汐”)。

潮汐是指海水在天體(主要是月球和太陽)引潮力作用下所産生的周期性運動,是沿海地區的一種自然現象。我們知道古人除了農業,航海捕魚也是很重要的一項生計,所以陰曆可以很好地指導遠洋航海、海上捕魚、海水養殖,海洋工程等海事活動。

下面來說說陽曆:又稱太陽曆,我們的祖先通過圭表觀測日影計算出地球圍繞太陽轉動一周的時間大概是365天。所以古人把365天作為一年,按這個邏輯設定的曆法就是陽曆。

現在的公曆就是陽曆,把一年分為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其中2月份隻有28天或29天(至于大月小月請記住口訣:七前單大,八後雙大,實在不會就自己數拳頭包包),也就是說,一年總共365天或366天。

陽曆一年的時間近似等于一個太陽回歸年(陽曆的曆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隻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

根據陽曆,就可以知道寒來暑往、四季變化,指導農事。

農曆和陰曆的區分(農曆和陰曆是一回事嗎)3

農曆,顧名思義,就是為農業生産安排而服務的。

那你說農曆屬于陽曆嗎?顯然不是。沒錯,農曆既不屬于陽曆也不屬于陰曆,而是中國古人發明的陰陽合曆。

什麼意思,就是農曆是結合了陰曆和陽曆的優勢結合而成的中國傳統曆法,我們不是說陰曆朔望月可以反映潮汐嗎,拿過來,陽曆不是可以反映四季變化、利于農事嗎,收過來。那我們前面講到說按陰曆一個平均曆年是354天,而按陽曆一個太陽回歸年是365天或者366天。這中間差了11天或者12天,怎麼辦?

别急,我們的祖先就是聰明,首先引入幹支曆“二十四節氣”的成分,然後再設置閏月,用逆推的方式使平均曆年與太陽回歸年相适應。這種方法被稱為“置閏法”,一般來說,每19年中設有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一年383天或384天,稱為閏年。

例如已經過去的2020年是閏四月,即将到來的2023年是閏二月。

想必你也發現了:有閏月的那一年會特别漫長,過年的時間會特别晚。當然也有一些朋友會很開心,因為他們可以過兩個生日,不過也許他們自己也不知道。

是的,我想你也想到了,假如遇到閏正月,那豈不是可以過兩個春節,是的,沒錯,隻要你活得夠久,你就能過兩個春節,因為下一個閏正月是在2262年。

農曆和陰曆的區分(農曆和陰曆是一回事嗎)4

那麼閏月是如何設置的呢?

置閏規則是使用冬至作為計算的起點,從前一年冬至所在曆月到後一年冬至所在曆月(不含)之間,如果隻有十二個朔望月,則設為平年,不需要設置閏月。如果出現十三個朔望月時,則從前一年冬至所在曆月之後起算,将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曆月,設為閏月,稱作閏某月。

那麼知識點又來了,什麼是“中氣”呢?

二十四節氣,大家應該能背吧?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采用“定氣法”劃分。

定氣法:計算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氣”,每“節氣”時間不均等。兩個節氣之間的天數不一樣、短的是14天、長的是16天。

這樣,一年就分成了二十四等份,每一份為一個節氣,共二十四節氣,又分為十二節令和十二中氣。每月第一個節氣,稱為“節令”,第二個節氣稱為“中氣”。

如此,便得到了這樣的劃分:

十二節令: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十二中氣: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這樣講農曆,大家就清楚了吧,所以,我們要說農曆除夕,而不能說陰曆除夕。

農曆和陰曆的區分(農曆和陰曆是一回事嗎)5

最後,我們來講講幹支曆。

又稱星辰曆、甲子曆、節氣曆、北鬥曆。幹支曆是一部非常深奧的曆法,算命、風水、象數等都是依據幹支曆來算的。

幹支曆我們隻需要知道這幾點:二十四節氣、十二月建、十天幹、十二地支以及對應的生肖。

二十四節氣上面已經講了,下面來說說十天幹、十二地支以及對應的生肖。

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幹中甲、丙、戊、庚、壬為陽,乙、丁、己、辛、癸、為陰。

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為陽,醜、卯、巳、未、酉、亥為陰。

十個天幹和十二個地支相配是陽配陽,陰配陰,如甲為陽,子為陽,可配成甲子,乙為陰,醜為陰,可以配成乙醜,甲為陽,醜為陰,不能相配,以此類推,古人将十天幹與十二地支進行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所以常聽到老人說,六十年一甲子,就是從這裡來的。古人稱六十歲為花甲也是由此而來。

需要說一下,幹支曆最開始是沒有加入十二生肖的,它最開始就是以幹支組合來表達的年、月、日和時辰。直到後來,人們才把十二生肖與天幹地支配對來紀年,地支對應的生肖就是農曆年的屬相。

具體對應關系為:

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已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農曆和陰曆的區分(農曆和陰曆是一回事嗎)6

例如,今年農曆2022年是壬寅虎年,壬為天幹,寅為地支,寅對應虎,所以農曆2022年是虎年。

最後就還剩下“十二月建”,古代天文學稱北鬥星鬥柄所指為建。幹支曆以立春至下一立春通過二十四節氣将一年劃分為十二月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醜。

例如:農曆2022年立春是在正月初四,那麼也就是說,正月初四開始才是進入新一年的幹支紀月:壬寅年壬寅月,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三雖然已經進入了壬寅年,但還是屬于上一年的幹支紀月:壬寅年辛醜月。

不得不感歎祖先的偉大智慧,盡管很複雜,但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我們不說全面掌握,起碼的常識應該知道,不要再犯“陰曆除夕”之類的低級錯誤了。

另外,有些朋友說,既然公曆已經夠用了,為什麼不直接廢除農曆?首先農曆才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曆法,而公曆是為了方便國際交流(例如:正在進行的北京冬奧會是2022年2月4日-2022年2月20日,這是公曆的表述方式,世界各國都能明白;但假如用農曆表述:壬寅虎年正月初四-正月二十日,可能不僅外國人懵逼,我們自己人可能也會搞錯)。

我們常常提到文化自信,筆者以為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先了解自己的文化。

其次,公曆放元旦,農曆放春節,一年兩次帶薪休假,對于我們各位打工人,還有比這更幸福的事嗎?

所以現在,陽曆、陰曆、農曆、幹支曆他們之間的關聯和區别,你都分清楚了嗎?

農曆和陰曆的區分(農曆和陰曆是一回事嗎)7

好了,這一期分享就到這裡了,我們下期再見。

文|丁十二

圖|網絡

如果喜歡本文,歡迎分享轉發,您的轉發支持就是十二創作的動力

每天共話詩詞,關注十二讀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