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常有與我對陣的球友說,你的單反打得不錯,比正手都好。聽起來是贊賞我的單反,其實是指我的正手不行。後來就反思:自己的正手常用的是雨刷式,稍不注意,球便過網高,旋轉多而影響速度,還容易出淺,保險球總會少了攻擊力。再一分析,這些問題的形成,主要是正手擊球時手肘習慣擡高而引起的。
那就改吧,業餘玩球不就是個自找毛病自我更正的過程嗎?這也是我喜歡在場地上折騰的快樂之一。而要擊球手肘不擡高,就要求擊球時大臂與自己身體的夾角不能大,不讓大臂與身體遠離,我就開始這樣練習。正像人家形容的,如同胳肢窩裡夾着個網球揮拍,不到拍面觸球,不能讓夾着的網球掉下來。剛開始,我還真習慣,有點大臂被捆住一般的不自在。
有人可能會問,正手揮拍時大臂怎麼能不動,你一動那所謂的夾角不就變大了嗎?揮拍時大臂當然要動,但這時的大臂,是與轉體轉肩一起向前動,是被動式的。但小臂是可伸展的,小臂與大臂的夾角并不固定,随來球的高低而調整。小臂向前是由大臂帶動的,可以說小臂也算是被動的。但正因為被動,大小臂在這種正手揮拍中都不算很累,同時又有效地避免了網球肘的困擾。也恰恰說明,這也是一種用身體打球的方式。它不但能時時提醒你必須轉體轉肩,而且讓轉體轉肩變得更利索更方便,因為手臂離身體近。
當然,決不能機械地理解為大臂與身體的夾角是一個固定的常數,而是可變化并應該變化的。如你在側身引拍時,這夾角就可大一些,以引拍的舒适度為宜。但轉體揮拍時又需回到該保持的角度。另外,在擊球随揮時,就可突破這角度要求,盡量讓手臂将球向前方送遠點。再說小臂,在轉體向前時,小臂的手腕要向後屈起,使拍頭落後于手腕。揮拍快至擊球點時,用肩部慣性力和腕力将拍頭成弧形往前甩,能增力不少,這也是角速度和線速度的不同處。而這段距離,正好是需加快拍頭速度的緊要時。
以上僅是個人對正手擊球練習的一點小感觸,有不當之處,請球友不吝指出和争鳴!在我看來,打球和談球,都一樣能令人愉悅。(來源:網球之家 作者:牧鳥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