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闆橋畫的竹和他寫的字,堪稱清代一絕,求的人很多,而他丢了官後,很缺錢用,于是,他就公開标出“潤格”:
大幅六兩,中幅四兩,書條對聯一兩,扇子鬥方五錢。
有些求畫者想以物代酬,他不樂意,又特加說明:
凡送禮物食物,不如白銀為妙。蓋公之所送,未必即弟之所好也。若送現銀,則心中喜悅,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恐賴帳。年老神倦,不能陪諸君作無益語言也。
聽口氣,很有些不耐煩。的确,送來不需要的實物,又得轉手變賣,既麻煩,在價格上還會吃虧。至于賒欠,讨起帳來于朋友面上又不好看。對于那些讨價還價的求畫者,他幹脆來個“還價免言”,把門堵得死死的。詩雲:
畫竹多于賣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
任渠話舊論交接,隻當春風過耳邊。
完全沒有“優惠”和“照顧”的意思,公平交易,雙方受惠。
清代畫家侯青浦,其作品走俏市場,他也學鄭闆橋的做法,标價售畫。不過,他用的不是詩而是詞。他寫了兩首《金縷曲》,貼在左右兩扇大闆門上,其一曰:
對客頻妫手。願諸君收回絹素,哪容分剖。書畫詞章三絕技,此語最難消受。況八十龍鐘老朽。終日塗鴉塗不了,慣直從辰巳交申酉。問所得?幾曾有。
尤多親友之親友。貼簽條某翁某老,不知誰某。積壓縱橫旋散失,尋覓幾番搔首,愧爽約又将誰咎?要不食言原有術,或先将潤筆從豐厚。問破鈔,可能否?
此老幽默,令人噴飯,幹着雅事,盯着俗物,一點都不肯通融。第一,隻要現銀,不收實物;第二,不因奉承而降低畫價;第三,不因三姨四舅而白送字畫。
多麼大膽,多麼坦率,多麼固執!牽涉到商品交換原則,寸步不讓。誰說中國的文人重義輕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