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鄉村振興之道?吉林日報記者 隋二龍 龐智源,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創新鄉村振興之道?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吉林日報記者 隋二龍 龐智源
寫在前面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二十字”方針,即“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本期聚焦遼源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進程,緊緊圍繞百姓“生活富裕”這一根本目标,把“産業興旺”與“生态宜居”有機結合,通過“治理有效”來促進“鄉風文明”,以此提高“德治”水平,繼而實現“三治合一”的鄉村“善治”格局。
新藍圖指引新路徑,新理念催生新實踐。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遼源市将産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牛鼻子”,牢牢抓住這一主線謀劃發展路徑。圍繞6大産業,瞄準靶心,精準發力。
優化現代農業産業體系
六大特色産業遍地開花
早在5月初,東遼縣安恕鎮黃洋村3組山坡已經綠樹成蔭,一株株茂盛的柞樹迎來了今年第一批蠶寶寶。它們挂在枝頭啃食着嫩葉,從月初到月末,有的蠶寶寶已經完成3眠,每一眠都代表着它們要長大一圈。
安恕鎮黨委副書記周長河告訴記者:“柞蠶養殖在鎮上有着幾十年的曆史,要求完全是綠色無污染,所以養好這些‘小家夥兒’,既能享受到綠水青山也就獲得金山銀山。”
“你們看,那幾座山是留着放秋蠶的,我現在每天都得騎摩托車上山看看這些蠶,一來防病蟲害,二來及時給它們換樹保證吃到最新鮮的葉子。春蠶呢,相對風險大一些,主要還是随時關注天氣變化。”養蠶“老把式”肖玉泉說起自己的“主業”頭頭是道。
在東遼縣安恕鎮,19個自然村中有17個村子都有柞蠶場,共有24960畝。每年放養春蠶50把左右,産值110萬元,純收入90萬元;每年放養秋蠶390把,生産優質商品繭100萬斤,産值1600萬元,純收入1400萬元。
據了解,“東遼柞蠶特色農産品優勢區”省級項目建設已經認定成功,依托遼源百萬畝造林工程新增柞林面積3萬畝,全市放養柞蠶1500把,約占全省的17%,年産柞蠶繭200萬公斤。
在鞏固提升傳統産業的同時,遼源市将種植結構穩中調優,豬、牛、羊、禽飼養量分别達到56萬頭、43萬頭、10萬隻、3300萬隻,棚室面積達到3.7萬畝,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119戶,其中國家級3戶、省級24戶。
東豐梅花鹿被确定為省特色農産品優勢區,規劃建設東豐梅花鹿創投園,飼養量達到23.22萬隻,鮮茸産量454噸,涉鹿總産值22億元。
蛋品加工産業“一枝獨秀”,金翼蛋品成為蛋品深加工國家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養殖規模和鮮蛋加工能力國内最大,已經形成養殖、加工、飼料、冷鍊物流、雞糞無害化處理的區域全循環産業鍊。
東遼黑豬産業逐漸做大,引進浙江天聖集團、天天田園集團成立吉林雙天集團,投資10億元建設現代農業産業園,按照目前産業園建設的速度,預計到8月末能夠交付使用。
林果産業活力凸顯,全市苗木基地3萬畝、紅松果材林5.1萬畝、榛子3萬畝。果樹栽植面積2.8萬畝433萬株,年産量3.2萬噸。全市果仁加工業24戶,年加工量5100噸,出口量2000噸。
食用菌産業蓬勃發展,食用菌發展到7000萬袋,初步形成食用菌科研示範、菌棒生産、食用菌栽培、食用菌加工、廢棄菌料回收利用等環節完整的産業體系。
其中,東豐縣佰晟源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的大球蓋菇已經發展到286棟,成為省内最大生産基地,總經理付中海介紹說:“我們又新建了8棟自動化出菇大棚,還有2個多月就能投産,到時候一年四季都可以出菇。”目前,産業園中不僅有富硒木耳,還有羊肚菌、球蓋菇、赤松茸等菌菇,年産值達到1500萬元左右。
三産融合不斷加快,金翼蛋品、金州現代農業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區,都在競相發展。
加快完善現代農業生産
高标準農田建設加速
6月1日,東豐縣大陽鎮長勝村。
高标準農田服務配套工程正在搶抓施工進度,從3月開工以來,工人們加班加點,争取趕在汛期來臨前完成建設任務。
“這麼多年,都靠這個小泵站給水田灌溉,打井不出水,需要灌溉的時候河裡也沒水,鄉親們種田實在不容易,等這個配套工程做完,橡膠壩的水通過暗渠直接流到水田裡,小泵房40多年的抽水灌溉馬上成為曆史了。”村書記于海生話語中充滿期盼。
在完善現代農業生産方面,遼源市完成了“兩區”劃定面積269.09萬畝,其中糧食生産功能區245萬畝、重要農産品(大豆)保護區24.09萬畝,目前“兩區”劃定已完成縣級自檢;農業生産條件不斷改善。
農業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全市農用機械保有量6萬台,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7.5%。東豐縣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第三批主要農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示範縣”;科技支撐不斷強化,推廣30項農業新技術、13類典型模式,實現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到100%,全市病蟲害綠色防控面積11.4萬畝、推廣稭稈覆蓋還田免耕播種8萬畝、推廣滴灌、噴灌技術約2.7萬畝。
創新發展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新型農民組團發展
走進東遼縣淩雲鄉華宇家庭農場,市級科普農家院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
負責人于華帶領記者驅車前往養殖場,蚯蚓養殖區、養豬、養牛區域相繼進入視野,别有洞天。
于華2017年發展循環養殖,如今,早已聲名遠播,學習參觀的人更是絡繹不絕。
“這種循環經濟是我從外省學來的,能被更多人認可、借鑒非常高興,現在我這裡可以作為一個載體,為更多有緻富夢想的農民提供學習提升機會。”于華笑着說。
近年來,遼源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如雨後春筍般快速發展,帶動越來越多的農民從“小生産”走向“大市場”。
截至目前,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3117個,合作社出資總額50.9億元,成員規模32955人。全市市級以上示範社105家,其中省級示範社44家、國家級示範社15家。家庭農場20家,其中省級家庭農場12家。
東西好不好?歸根到底,産品 渠道 品牌才是關鍵。
為了增強農副産品競争力,遼源市積極推進品牌建設,全市通過認證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産品達到213個。國家和省農産品馳名商标、著名商标及名牌産品達到49個。發展綠色有機水稻種植,全市經過“三品”認證的水稻基地20.9萬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