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舊建築變成新空間

舊建築變成新空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17 01:43:22

舊建築變成新空間(新老建築居民文化相融共生)1

火燒營村的荷塘旁邊,就是白牆黛瓦的荷府民宿。

夏日,火燒營村荷塘蛙鳴,飛鳥啁啾。臨近中午,王松平老人手拎飯盒,掀開老年食堂的門簾。

“今兒吃啥啊?”“喲,正念叨您呢!”剛進門,王松平就和打飯的姑娘聊起來,感覺親如一家。菜花炒五花肉、涼拌黃瓜葷素搭配,小米粥煮得軟爛,大饅頭、米飯蒸得雪白,都對老年人的口味。快速打完飯,王松平捧着飯奔家去了。而這一頓飯,才花了兩塊錢。

城裡常見的老年食堂開到了小山村,還物美價廉,怎麼回事兒?這一切都要從“共生”說起。

火燒營村位于延慶區康莊鎮西北部,距離世園公園僅5公裡,村子不大,0.58平方公裡,104戶。2019年,趁着世園會的東風,村裡引進了精品民宿——荷府,這座山野小村探索起了“共生社區”。

流轉村民閑置房屋,翻建成白牆黛瓦的民宿小院,荷府熱熱鬧鬧迎客了。村裡老人多,民宿20多位員工吃飯沒地兒,民宿主袁野和村委會一合計,開辦起老年餐桌:由村委會免費提供場地,荷府員工做大廚,民宿農莊直供食材,村裡65歲以上的老人一頓飯隻需掏2塊錢。“疫情期間不堂食,但還能吃到方便實惠的熱乎飯,舒坦!”王松平老人贊道。3年來,老年餐桌運營順利,荷府員工住在村委會宿舍,與村裡人處得像自家人一樣。

“現代的民宿院和老村子建築共存,村裡的資源和外來力量聚合起來,我們村和民宿的‘共生’就這樣一點點開始了。”火燒營村黨支部書記王橋海回憶。

吸引精品民宿落戶,火燒營村靠的是别具一格的天然美。“2017年第一次來村裡,我就被小村的‘氛圍感’吸引了,紅磚、灰瓦、綠樹、鳥語,特别是小荷塘,接天蓮葉無窮碧。”設計師出身的袁野,腦海中一下子浮現出“倚欄觀荷”的詩意生活場景,“荷府”之名也由此而來。

在村裡越久,“共生”越深。袁野和同事們相繼為鄉情村史陳列室、荷塘景觀提升、村域立面提升和綠化改造等免費出設計方案,與鎮、村兩級一起調查研究,推動一個個惠民項目落地。鄉情村史陳列室裡,收藏了村裡數十件老物件,為村莊留下文化記憶;村口立起了“火燒營村”的大石頭标識,破舊牆變身漂亮的文化牆,松、柳、月季等綠樹繁花環繞。

最有名氣的當數景觀提升後的荷塘,夏天可在新建的亭子、棧道邊賞荷,冬天荷府民宿請來澆冰師,荷塘變身1500平方米的天然大冰場,遠近村民、四方遊客縱情馳騁。逢年過節,一撥撥遊客來到村裡,除了吃住玩,還與村裡的孩子們交朋友,一起放花燈、寫生、拍藝術照,盡享山野之樂。

民宿主也享受到了這片肥沃的土地、樸實的鄉民們帶來的饋贈。距離荷府1公裡,袁野和村裡合作建起了120畝的共享農莊。一棟棟整齊的塑料大棚裡,生菜、小白菜、魚腥草等幾十種蔬菜瓜果生機盎然。疫情之下,50歲的王春英和鄉親們正忙着打包,将蔬菜包通過冷鍊物流直送農莊客戶家。頂花帶刺的黃瓜、鮮紅滾圓的西紅柿、嫩綠飽滿的穿心蓮、散發着清香味兒的茼蒿……個頂個的水靈。“疫情前遊客多,都來園子裡自己摘,現在我們打包寄也一樣,都是咱農家菜,健康有機。”曾經在外打零工的農婦王春英成了農莊的小組長,“幹的還是莊稼地裡的活兒,掙的錢也不少,知足!”像王春英一樣,10餘位火燒營和周邊村莊村民在共享農莊就了業。

“尊重村民意願、鄉村肌理,引入新的民宿業态、現代生活方式,實現建築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等一系列共生,這是荷府和火燒營建設‘共生社區’的重要思路。”袁野認為,民宿不僅僅是一個企業在村莊投資,而是要跟當地村民共同成長、生活,形成一個共生、共振、共榮的社區,不斷将民宿和鄉村推向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共生”還在走向深入。眼下,在荷府2号院,鄉村藝術館正在建設中,袁野暢想着未來這裡将是一個集鄉村文化、咖啡、花店、書店、輕食等為一體的鄉村療愈空間,村民、遊客都能找到歸屬感。與火燒營村一樣,延慶區已在八達嶺鎮石峽村和岔道村、四海鎮大吉祥村、張山營鎮後黑龍廟村、劉斌堡鄉姚官嶺村等6個民宿特色村培育“共生社區”,為更多村莊發展賦能。村子變美了,村民獲得感強了,城裡人在這裡看山望水憶鄉愁,“共生”畫卷将如夏日荷花一樣絢爛。

記者手記

構建鄉村發展共同體

共營老年餐桌、共同提升環境、共謀村莊發展……在“共生”中,人與環境、村民與遊客、村集體與企業集結成緊密的價值共同體、發展共同體,火燒營村的發展活力不斷被激發。

在荷府民宿和共享農莊等帶動下,火燒營村村集體每年增收4.5萬元,村合作社增收26萬元。不光錢袋子鼓了,村民們的精神文化面貌也在潛移默化地提升。鄉情村史陳列室、益民書屋、數字放映廳、文化站、鄉村藝術館……文化設施比城裡有的社區還豐富,在村居住農戶85%以上争創“文明戶”。

北京是大城市、大郊區,作為民俗旅遊大區的延慶,是一個多元融合的聚集地,這為培養“共生社區”提供了天然的條件。在“共生”中,村集體、合作社、村民、企業等如同一滴滴不同顔色的墨水,不斷靠近乃至相融,最終綻放出獨一無二的色彩。

在鄉村振興的路上,“共生社區”或許能為新型城鎮化提供一些有益思路。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 李瑤

流程編輯:郭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