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節假日,深圳甘坑古鎮某漢服專賣店就會迎來不少客流,店主告訴記者,近年來“國潮”風行,漢服、唐裝及印有深圳醒獅形象的服飾銷量走高。年輕人的文化消費越來越具場景化趨勢,茂盛世居的文創産品、南頭古城的文藝聚落、華僑城創意園的T街集市……而深圳也不斷通過“民俗 節慶”喚醒市民文旅消費熱情。
文化消費是文明城市創建的重要指标之一,更側面體現了城市的居民幸福感。近年來,深圳通過從消費端發放文惠卡,從供給端打造“十分鐘文化圈”,激活文化産業主體等方式,促進居民文化消費。但當前,深圳的文化消費仍存在階層分化差距較大、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
當前,深圳正在創建全國文明典範城市,其中精神文明是體現城市文明發展程度的重要闆塊,文化消費是精神文明的衡量指标。因此也可以說,文化消費是衡量城市文明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不同于其他消費,文化消費門檻較高,除了金錢支出外,也需要時間投入,由此,“缺錢少閑”或成為制約文化消費的關鍵因素。
針對深圳人文化消費時長較短的現狀,胡鵬林認為主要原因是深圳人口平均年齡低、工作人口比例高、工作時長位居全國前列等。但是,他認為,深圳是新型文化服務方式、文化消費模式、文化企業和品牌的創新高地,且深圳年輕人對全國文化消費的時尚引領作用非常大。
例如,深圳創立了“胡桃裡”音樂餐廳、大疆無人機拍攝、影石360攝像、華強方特熊出沒動漫、華僑城歡樂谷主題公園,這些新鮮時尚的文化品牌來源于深圳年輕人新潮的文化消費需求。
深圳人口基數龐大,年輕人口占比高,收入水平相對較高,文化消費需求旺盛市場廣闊。胡鵬林相信,深圳文化需求強烈且具有潛力:“深圳市民物質消費達到一定層級之後,自然而然地外溢到文化消費領域。”
在此現狀下,如何進一步激活深圳文化消費潛力?任珺認為,應發揮公共文化供給側改革的作用,建立公共政策與市場機制的正向聯動,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市民可以通過自由選擇的消費行為傳達其意願與偏好,文化産品和服務的生産機構按需生産,這就促進了市場資源配置機制的形成。這裡的文化消費不單指選擇購買行為,實際上也包括文化參與行為。”
文化消費增長也可以發揮文化市場的經濟推動作用,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城市文化治理之中。其中,培養市民文化鑒賞能力,引導文化機構生産更貼近市民需求的産品,尤其成為促進文化消費的關鍵一招。
任珺解釋說:“政府在藝術教育及文化藝術普及方面的财政投入,是從長遠的角度來提升消費者的藝術品位和積極消費意願。通過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從而培養市民對于文化藝術的欣賞、需求和消費,并且需要引導文化機構注重貼近市民的需求。”
另一種政策工具,是采用将一部分财政補貼的對象從生産者轉向消費者,即采用文化消費券或文化惠民卡的模式進行幹預。這種方式也運用于提振因新冠疫情陷入低迷的線下文化消費。
比如,近期深圳市政府面向市民推出2022年深圳文惠卡活動,運用“預付卡 消費紅包”方式,向市民發放數字人民币補助,總額達5000萬元,定向用于文藝演出、電影、圖書三大文化場景消費。
在國内,“雲看展”“線上演唱會”等成為現下時興的文化消費新模式。劉德華、周華健等歌星相繼開啟線上演唱會,吸引上億樂迷“雲”上歡歌。艾媒咨詢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在線文娛市場規模達到1480.4億元,較2019年一季度增長92%,線上文化消費市場初具規模。
在“科技之都”深圳,不少企業通過文化 數字賦能,利用線上新零售,打通新的消費端。例如在黃金珠寶行業,金雅福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2020年開始研發線上黃金定制平台,内嵌上萬款産品,消費者在手機上就能DIY自己想要的珠寶樣式;同時鍊接文化IP,和非遺傳承人共同對傳統文化進行挖掘,通過人文和美學加持,打造出很多讓年輕人都喜歡的爆款。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刺激了新的消費需求。”
南方科技大學黨委書記、講席教授,深圳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創院院長李鳳亮在《新發展格局中的文化消費走向》一文中指出,應注意線上消費并非簡單地将傳統的線下消費進行轉移,而是對傳統消費生态的重新建構,從内容、形式、渠道到載體的全面革新。
科技創新賦能文化消費新生态,創造了全新的供給内容,比如以虛拟偶像和虛拟主播等構成的虛拟文娛就是得益于新技術的應用所創造出的全新供給。升級新消費供應,應加速新型技術的應用拓展,從滿足用戶體驗的角度出發,發揮AIGC(人工智能技術自動生産内容模式)、PGC(專業生産内容模式)和UGC(用戶生産内容模式)在文化内容生産方面的重要作用,為用戶打造更加多元豐富的消費内容。
“目前因為技術和内容的雙重原因,雲消費吸引力還有待增強,偶爾的文化雲消費爆款并不能改變整個行業格局。而且作為雲消費的供給方來說,如何創造一種新型雲消費的産業模式,通過雲文化服務獲得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穩定經營收入,是目前面臨的首要問題。”胡鵬林指出發展數字文化消費的一些制約因素和解決思路。
同時他強調政府需要發揮作用:“目前的雲文化服務平台主要是文化企業來提供,造成了高昂的經濟成本、壟斷的市場環境等問題,政府可以把政務雲服務平台來拓展到雲文化服務領域,降低全行業成本,打破壟斷,由政府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雲平台,體現公益性和普惠性,可能是未來的一種可能性。”
(原标題《打造惠及全民的文化消費,深圳如何破題?》)來源:南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