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泉入山林引客來語錄

泉入山林引客來語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0 05:05:40

#人到中年# #童年# #八十年代# #農村生活# #鄉村#

12、農忙那些事之田間地頭的各色農作物(上)

八十年代,生活在農村,土地和農活對于農人和農二代、三代們來說,既是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又是束縛自由的枷鎖,可以說是又愛又恨,感覺上實是不那麼美妙。

泉入山林引客來語錄(門前一條河檐頭一彎月)1

雖說那時候已經不太有純以土地為生的農民,而都是在各種村辦、社辦、鄉辦企業務工的農民工,或者個體戶,但一年之計在于春,時節一到,就像地裡的種子總會發芽一樣,大家夥總是會抽出空餘時間去把秧插下,把地種上。

那時候叔叔是兩家人裡農活幹得最多的,早年他專業務農,後來進了鄉辦企業做工,農活也一直沒扔下。而我爸媽做工時間比較早,工作也比較忙,有些農活是叔叔一起弄的。比如浸種、播種和拔秧,以及插秧後的打藥治蟲。插秧、收割和曬谷這些才是兩家分開做的。

兩家從村裡分得的主力田在一個地方,很好認。從家門口往東一直走大約五六百米,是一條比較大的溪流,有六七十米寬,我們叫它“大溪”。大溪實際上是一條地上河,所以兩邊的塘堤修得很高。上橋過河之後沿着對岸的塘堤向南走七八十米,然後下塘堤,一條帶水閘的小河邊上,就是三角形的一塊田,大約三畝,這就是我們兩家的主力田。

除了這塊田以外,還有一塊較小的田,在村東北的另一個地方,叔叔常把這塊小田作為秧田育苗,然後拔秧運往主力田去種。

農忙時節對于大人們來說是跟天時和氣候賽跑,播種稍微晚幾天就可能碰上春季氣候不穩定,而推遲秧苗的生長,最後收成跟别人家差好多。收割遲幾天就可能因為稻穗過老而脫粒,影響産量。曬谷自不必說。

所以對于大人來說,農忙真的是忙,各種搶天時,“雙搶”一詞也應運而生。雙搶就是搶收和搶種,在早稻搶收完畢後立刻搶種晚稻。這個過程中隻有十幾二十天時間,一邊要翻曬一邊要耕田撒種育苗,很是忙累。

泉入山林引客來語錄(門前一條河檐頭一彎月)2

就連對于十來歲的小孩子來說,雙搶也是一個不那麼好玩的時候。因為一邊做工一邊務農的父母們趕上雙搶,那是多重壓力背在身上,小孩子們也被要求自己照顧自己,不給大人添麻煩,最好還能幫上點忙。

所以吧,農忙時節對于十歲以後的我來說,也滿是壓力和緊迫感,但對于十歲以前的我來說,還是有很多有趣的地方。

比如由于家裡的田地在村東溪流以東,塘堤下小河的角落處,所以那個地方被我們叫做“塘角裡”。而每次去塘角裡,都要走過那座隻有兩到三米米寬的“泥橋”。泥橋當然不是真的用泥做的橋,而是橫跨在七八十米寬的大溪上,距水面有三四十米高的一座水泥闆橋。

這座橋夠高夠長,橋墩也夠牢固,但這些都不是它的特點,它最大的特點是它夠細,這麼長的一座橋,隻有不到三米寬,僅夠一輛手扶拖拉機勉強開過。

而且最絕的是橋面兩側沒有欄杆,所以看上去驚險得很。兩輛雙輪車都不能交彙并行。自行車相互交彙,也隻有膽大的成年男人才敢騎過去,女人們肯定下車推行了。

此橋還有一個絕的地方就是它的橋面是由一塊塊一兩米寬的水泥闆拼接而成,水泥闆跟下面的橋梁結合并不那麼緊密,似乎隻是硬碰硬地架在上面一般,所以每次騎車或者坐在雙輪車上越過一塊水泥闆,它就會動一下,聽到卡的一聲。

這種情況在人與比自己更重的自行車或者雙輪車交彙時更明顯且嚴重,分分鐘感覺自己要被震下去一樣。所以真的很佩服有一次大約是為了跟小夥伴看齊,硬着頭皮哆嗦着兩腿騎着我的二四斜杠從橋上經過的自己,從未覺得自己作為一個小女生可以這麼勇敢。

但後遺症是之後很多年都夢見這座橋,每次都在夢裡被它百般為難。因為幾乎每次都是自己處在橋東,望着狂風暴雨中溪水漫過橋面,最後幹脆連橋的影子都看不見的茫茫水面,發愁這該怎麼回家。

村子在橋西,田地在橋東,泥橋曆史悠久,盡管它是這麼高這麼窄還沒有護欄,但從小到大,還真沒聽說有人掉下去過,可見那時候村人雖然沒法改善硬件條件,但腦子裡的安全意識還是挺強的。

(寫完這篇文章之後,就泥橋的曆史和安全問題跟小姑求證了一下。沒想到她眼睛一翻,“怎麼沒有人掉下去啊,我就是一個!”(笑哭~)

當年她騎着自行車過泥橋,快到對岸的時候,有個鄰居姐姐拉着雙輪車過來了。那麼窄小的橋面,容下一輛雙輪車之後,餘地實在不太多。小姑一不小心就連人帶車拐下去了。幸虧已經快到對岸,下面不是大溪而是塘堤的坡面。她掉進草叢裡,沒受什麼傷,但吓得夠嗆。

如此說來,是我孤陋寡聞而非泥橋足夠安全。不過泥橋至今沒有造成人身傷亡應該是肯定的。

清明節去老家的時候,從新橋上遠遠望了一眼泥橋的方向,發現本來以為早應拆除的它居然還在,隻是兩邊加上了細的鐵護欄,遠看過去好像籠着一層鐵絲網,跟記憶裡的不太一樣了。但是它還在,留住了我們的很多記憶。

其實就連它的繼任者那座新橋都已經變成老喬了,現在跨過大溪兩岸的是一座公路橋,又寬又平坦,車開在上面都不知道自己走的是橋,還以為是路。

三座橋橫跨大溪,承載了幾代人四五十年的記憶,既厚重又舉重若輕的樣子,是記憶中又一個的永遠。

——此段為22年清明節後補)

大溪兩岸的塘堤雖然都是泥沙夯實,但不知是野生還是特意栽種過,每條塘堤頂的路面兩側都稀稀拉拉地生長着一人多高的蘆葦,雖然不是一路都有,但恰好橋東去往我家田裡的那段塘堤有。不僅有,還挺茂盛。

蘆葦叢郁郁蔥蔥,夏日清涼,秋天蕭瑟。風吹過,嘩啦啦作響中影随日斜,在黃泥路面上投下片片影子,那感覺還是挺美的。而且蘆葦叢中還長有少量牽牛花,藍色的紫色的小喇叭繞着綠色的蘆葦杆子向上爬,是一種初看不起眼但仔細看卻很有驚喜的點綴。

沿着橋東塘堤向南行一段路,就是一條下塘堤的坡道,坡道底向左是往别的村莊和田地去的路,路右側就是一條橫穿塘堤,從大溪裡引流過來用于灌溉的小河,向東南延伸的河道和向南延伸的塘堤組合而成的這個角落裡的第一塊田,就是我家和叔叔家的三畝田啦。

八十年代初,純粹以種田地衛生的專業農民還是很多的,大家種田勤快,連續兩季水稻之外,還能種上别的作物,充分利用田地的空閑時間。其它作物當然是要适合冬春季生長的那些,比如有一年我們家就種過一季大麥。

泉入山林引客來語錄(門前一條河檐頭一彎月)3

當時種大麥的原因應該是為了賣給公社吧。什麼時候下種怎麼種植當時才六七歲的我一概不知,隻記得第二年大約五六月收割時候的情景了。

感慨不愧是能跟針尖相怼的物種,大麥的麥芒對我們從大人到小孩到狗子都是絕殺。實在太戳人了,收割的時候大家夥都被戳刺得很慘。那些細長又脆硬的麥芒好像武俠小說裡的梨花針一樣,會遊走,不知怎麼就鑽進衣服領子、袖子、褲腿裡,帶來各種刺激感受。

而且大麥跟水稻的習性和特性都很不一樣,大麥收割的時候整株麥子都是金黃的,麥稈葉片什麼的都是枯幹的狀态,不像水稻,半黃半青,還有殘餘生長力中。所以大麥在收割過程中很容易發生麥穗脫落的情況,于是那時候的我就負責在麥田裡找脫落的麥穗。

後來一捆捆的麥子運回家後,又負責在打下麥粒之後的麥草中尋找漏網的麥穗。這份活計對于小孩子來說能夠帶來的成就感居然克服了對麥芒紮身的恐懼,于是一邊被紮着,一邊尋找着,兩天下來倒是真的讓我找到一大把,減小了損耗。

不知道是因為大麥不能用打稻機脫粒,還是因為那時候還沒有打稻機,總之這批大麥的脫粒是采用純勞力手工完成的。我親眼見到家人們在門前河老家的堂屋地上放了一塊長條的石頭,然後帶上披風帽,紮上袖口褲口,帶上手套,雙手握着一捆捆麥子狠命甩。

也不知道幾個人輪流甩了多久,終于把三畝麥子甩完。這一通甩和前後好幾天的一通紮,成功打消了大人們再種麥子的念頭。于是我們兩家後來再也沒有種過大麥。這一季大麥也成了我對于大麥這種作物的唯一記憶。

隻記得到處都是在陽光下閃爍的淺金色,無論是田地裡風吹麥浪滾滾來的情景,還是曬在家門口四周那排排整齊的麥草,或者是奶奶剝去麥草葉,剪出裡面光滑圓潤留待後面大展拳腳(編海量麥草扇)的麥草管。

泉入山林引客來語錄(門前一條河檐頭一彎月)4

長江中下遊地區,油菜也常被用來與單季稻結合栽種,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而獲得更高的經濟收入。油菜我們家貌似也種過,春種夏收,跟單季稻可以實現完美結合,雙季稻的話稍微有點趕,理論上還是能夠實現。

油菜花開,滿地錦繡。但那個年代沒人把這當做風景欣賞,因為那時候的全中國人,絕大部分都是農二代農三代,見過這樣的世面,而且這玩意兒農村到處都是,所以無論是欣賞者還是被欣賞者,都太不稀奇了。

泉入山林引客來語錄(門前一條河檐頭一彎月)5

油菜也需要收割,收割下來曬幹了輕輕一打,油豆莢子就爆開了,油菜籽歡快地滿地亂蹦,收起來曬幹了,大部分賣給公社,小部分留着自榨菜籽油日常食用。話說菜籽油味道總是很沖,用來炒菜其實不那麼好吃,但菜籽油本身的香氣卻還挺好聞。

泉入山林引客來語錄(門前一條河檐頭一彎月)6

有時候冬天也會種一季苜蓿。這個苜蓿,我也不确定是不是現在所說的苜蓿,隻記得那時候我們都叫它草花。草花是雙季稻之外的時間裡抽空種植的牧草,綠色的一尺多高的草本莖稈,開紫色的小花,大面積種植時遠遠望去,要比油菜花田好看很多。我很喜歡,但沒想到人不吃,種來完全是給豬吃的。是的,這麼漂亮的植物,它隻是一種豬食。

泉入山林引客來語錄(門前一條河檐頭一彎月)7

那時候自己家和外婆家都有種過,秋冬天跟着大人一起到田裡收割時,我會恨不得在紫花繁盛的草田裡打滾睡覺。收割運回家之後,大人會把草花簡單清洗,切成5-10厘米長的一段段,到鍋裡稍稍煮一下,算是給雜食動物的豬增加維生素C的食物。

泉入山林引客來語錄(門前一條河檐頭一彎月)8

谷子和麥子脫粒下來的殼磨成粉,就是砻糠,也會是豬的食物來源之一,再加上剩菜剩飯,和偶爾上田間地頭割來的野草,那時候的豬就是這麼吃着長大的。

田壟邊的小塊地也不會留給雜草生長,而是會被種上各種蔬菜,芋艿、蘿蔔、青菜什麼的,總之不會讓土地有片刻空閑。我家在八十年代的田間種過的最稀奇的東西應該是向日葵。

泉入山林引客來語錄(門前一條河檐頭一彎月)9

泉入山林引客來語錄(門前一條河檐頭一彎月)10

泉入山林引客來語錄(門前一條河檐頭一彎月)11

泉入山林引客來語錄(門前一條河檐頭一彎月)12

(關于向日葵以及後面的小夥伴們的故事下半篇再說,請待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