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布病、什麼是布魯氏菌、布魯氏菌的毒性和傳染性如何?下面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希望對臨床診療和防控工作有所幫助。
01概述
布病,即布魯氏菌病,能引起動物和人類發生人獸共患病,屬于我國法定乙類傳染病,與新冠、結核、艾滋等為同一類型傳染病,傳染性不容小觑。人類感染後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發熱、菌血症、關節痛、全身乏力、肝脾腫大等[1]。引起該傳染病的病原體是布魯氏菌。
布魯氏菌(Brucella)為革蘭陰性小球杆菌,屬于人獸共患病病原菌,是引起傳染病——布病的主要病原菌。能夠感染人類緻病的主要包括羊布魯氏菌、牛布魯氏菌、豬布魯氏菌和犬布魯氏菌在我國流行的主要是羊布魯氏菌。
02生物學特性
布魯氏菌為革蘭陰性小球杆菌(大小約0.5~0.7×0.6~1.5um)[2],無鞭毛,無芽胞,常成散在或小團狀排列(如圖1)。
圖1
專性需氧菌,營養要求比較高,可以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但在普通培養基生長緩慢,37 ℃培養48h後可見微小(2-3um)[2]、透明、光滑的灰白色菌落(如圖2)。
圖2
抵抗力較強,在土壤、毛皮、感染後動物的髒器和分泌物、肉及乳制品中可存活數月;對常用消毒劑敏感,在日光直照下20分鐘可死亡,在濕熱60℃20分鐘下可死亡(即巴氏消毒法可殺滅該菌)。
03緻病性和緻病機制
布魯氏菌感染家畜後易引起母畜流産、乳腺炎、子宮炎等疾病;人類感染後常導緻發熱(波浪熱)、乏力、多汗、關節疼痛等症狀。人群普遍易感。
此外,除了上述症狀外人感染布魯氏菌後還會導緻肝髒損傷、骨關節損傷、睾丸炎、流産、嚴重者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等症狀。值得注意的是感染布魯氏菌的患者發熱時熱型常呈波浪形,臨床上稱為波浪熱。
布魯氏菌緻病機制:(如圖3)
圖3
布魯氏菌通過接觸患畜或被污染的産品,經皮膚、消化道、呼吸道、眼結膜感染進入人體後,被白細胞吞噬,在白細胞内寄生,随着淋巴流到局部淋巴結繁殖,之後突破淋巴結進入血流,形成菌血症(發熱);随後細菌進入肝、骨髓、脾、淋巴結等組織内進行繁殖(體溫下降),之後再次入血(發熱),如此反複形成菌血症,使患者體溫熱型呈“波浪形”[2]。
04流行病學
在我國流行的布魯氏菌主要以羊布魯氏菌為主,其次為牛布魯氏菌。人類主要通過接觸病畜或被污染的畜産品而感染,主要經皮膚、消化道、呼吸道、眼結膜感染。此外,布魯氏菌還可以通過氣溶膠在實驗室傳播,因此,操作該菌應在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進行。
05診斷與鑒定方法
從患者血液、骨髓、乳汁、尿液、肝、脾髒、淋巴組織和其他等标本中分離培養出布魯氏菌時,即可診斷。也可進行血清學檢查,如凝集實驗等檢測患者體内抗體水平來輔助診斷布魯氏菌病。
06治療
本菌首選多西環素或四環素與氨基糖苷類或利福平進行聯合用藥[3],有神經系統損傷時應選用四環素聯合鍊黴素。
07小結
在我們日常工作中,布魯氏菌病例極少遇見,其臨床典型表現為體溫熱型為“波浪形”。但是,布魯氏菌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比較複雜,其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很難以一種症狀來确定判斷。
對布魯氏菌病的診斷,應全面結合流行病史,症狀體征和輔助檢查進行綜合分析和判斷。一旦發現陽性病例應及時上報并及時隔離。
對陽性或可疑的牲畜及時隔離,必要時進行淘汰屠宰後深埋,嚴禁與其他牲畜接觸,并對污染場所進行全面消毒。對于經常接觸牲畜或疫區人群可進行布魯氏菌疫苗接種。
生活中,我們在飲用生鮮牛羊奶時,一定要購買檢疫合格的乳制品,飲用自己家中的牛羊奶時應做到“煮三沸”後再飲用。在食用肉制品時一定要煮熟,家用案闆和刀具最好做到生食熟食分開,加強防範意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