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方言以簡單直接為主,能省則省,絕不會拖拖拉拉,能用一個字盡量一個字,這同時也代表了北方人的性格,簡單直接,粗曠而生猛。比如“啥”、“咋”、“誰”、“我”。
方言可能不被很多人認同,因為聽着不洋氣。但是很多人到了家鄉後,聽到方言就會感覺到放松,因為這是從小聽到大的。
但我們很多從沒有上學就會的方言字或者詞,到我們長大後卻仍然會弄錯,有些人經常說,但是并不知道是什麼字或者是什麼詞正确。
今天,咱們接着說北方方言字詞。
Ⅰ:馃
這個字很多人憑字形也能認識,另外也能明白是什麼意思。北方人常常說“馃子”,比如天津那邊的“煎餅馃子”,但是很多人都把這個字寫成“果”字,其實這是不對的,正确的是馃。
這個字讀音“guo”,三聲,代表的就是北方那種長油條,也泛指一些過油面食。
小時候家裡會種棉花,深秋的早上得去摘棉花杆上殘餘的花桃,冷啊,不願意去。家裡人就會哄,說你去吧,到地裡給你買馃子吃。為了馃子,也就去了。北方,很多地區把油條直接叫做馃子。
這個字在小說中也時有出現,但都是過去的一些老派小說,現在小說中用的則不會太多。比如周立波先生的 《暴風驟雨》第一部第一章中說:
一個頭小脖長的男子,手提一籃子香油馃子,在道上叫賣。
注意,這裡的周立波是湖南益陽籍作家,不是現在時常鬧出新聞的那個周立波。先生已作古,但我們要區分這兩者不是一個人。
Ⅱ:扽
小時候,穿的衣服或者被子都是家裡種的棉花,然後買塊布媽媽做成的。衣服還好點,一個人能做,但被子啥的則需要人幫忙,農村人都是互相幫忙的,幾個婦女将被子鋪在地上,套上棉花後開始縫。
這時候就會時不時聽到有人喊:你把那個角扽扽,你扽平,你扽直。
這個字讀音“den”,四聲。指拉平,也指用力拉。是個北方常會用到的字,很多地方都用。
我們小時候拉莊稼都是用闆車,裝上莊稼後需要用繩子綁結實,車兩邊一邊一個人,他們會對着喊:扽,用勁扽,再扽扽。意思就是說你用勁拉,再拉,把繩子拉緊綁死。
《唐韻》、《集韻》中這個字均有出現。
Ⅲ:搋
這個字多出現在和面時,比如我們和面時面軟了,于是又加入了一些面,這時候就會說:再摻點面搋搋。或者是我們蒸菜窩窩時,把菜摻進了面裡,然後會說:這菜都在一塊兒,我用手把它們搋開。
這個字讀音“chuai”,一聲。指用物壓、揉,比如用手掌壓,用手掌揉,用工具壓和揉,都是可以的。
當然了,這個字的另外意思其實還是很多的,最多的時候用在佛教裡,比如佛教梵語中有“扇搋”和“扇搋半擇”這樣的組合,高僧慧琳在《一切經音義》中曾經寫過:
扇搋,敕加反,此名黃門,其類有五。
它具體的意思是指五種發育不完整的男人,有想了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閱。
但我們需要說明,當它用在佛教典籍中,或者是組成佛教詞彙時,跟我們方言中用到時的語境以及所指是完全不同的,字詞的動、名、靜都是不同的,所以不可混為一談。
Ⅳ:拃
我們小時候會好奇自己究竟有多高,老想量一下自己長沒長,這時候父母就會伸手來量,他們把手指伸開,以拇指和中指的距離為标準,稱為“一拃”,一拃零一拐是一尺,以此為判斷孩子的身高。
這個字讀音“zha”,三聲。指用手量長度,一般以拇指和中指為準。
相信很多北方人對這個字都并不陌生,這裡指的并不陌生說的是經常在口頭上說,比如說人走得慢:你看看你,幾分鐘走了沒有一拃遠。還有的是說你咋相中那麼個男人?立着沒有兩拃高,你相中他啥了?
這裡指的都是距離和長度,一拃大約為五寸。
王安憶母親,浙江杭州籍作家茹志鵑在 《三走嚴莊》中這樣舉例:
來全的爹,整天嘴裡咬着一拃長的小煙袋,埋頭幹活。
這個字在古代也能用作掙紮,但常寫成拃掙,比如《紅樓夢》第六十七回中說:
妹妹若覺着身上不爽快,倒要自己勉強拃掙着出來,各處走走逛逛,散散心。
注意,當這裡用時,用的其實是四聲,跟我們上面的三聲是有區别的。
Ⅴ:今天就說到這裡。方言有意思,有意思的方言。不過呢,有的方言是地方性特别強,有的則要廣泛一些,不管是地方性強的還是廣泛使用的,都有其自己的獨特魅力。
當我們一次又一次提到方言時,并不是什麼獵奇,因為方言原本就是古代官方語言,書面上也經常用,這有什麼獵奇的?不過是方言逐漸減少的今天,我們去有意的溯源罷了,您認為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