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
中藥中有許多藥物名字相似但是功效大不相同的,比如我們前面介紹的山茱萸和吳茱萸,一個收澀藥,一個溫裡藥,功效大相徑庭,許多初學者可能會誤用,本篇的豆蔻篇,同樣如此。肉豆蔻,白豆蔻,草豆蔻三種中藥功效作用有啥區别,本篇一并分享給大家。
肉豆蔻
肉豆蔻,最早記載于五代時期,在《日華子本草》《藥性論》中均有記載,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是一味收澀藥。主要功效作用是溫中行氣,澀腸止瀉。主要用于治療脾胃虛寒,久瀉不止,食少嘔吐,脘腹脹滿疼痛等。
成方用藥:四神丸。肉豆蔻最廣為人知的方藥要屬四神丸,是用于治療腎陽不足導緻的五更瀉,五更就是将亮未亮的時候,人正睡得香甜,突然腹痛想上廁所,常年如此,這種擾人清夢的腹瀉被中醫成為“五更瀉”,中醫認為是因為腎陽不足引起的。四神丸有四味藥,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五味子。其中補骨脂性大溫,補腎陽溫脾土,肉豆蔻溫脾暖胃,同時又能澀腸止瀉,吳茱萸溫脾腎散陰寒,固澀止瀉,五味子酸澀,固腎益氣,澀腸止瀉,需要注意的是本藥方熱性且收澀的藥較多,對于内有實熱,大便不通切不可用。
晨起腹瀉
此外,肉豆蔻還有一個有名的方子,叫肥兒丸。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合劑局方》,作用是健脾胃,消食積,還能驅蟲。用于小兒消化不良,面黃肌瘦,蟲積腹痛。有中成藥。方中六神曲、麥芽健脾消食,槟榔、使君子殺蟲消積,木香與肉豆蔻和中止瀉,胡黃連清瀉疳積及蟲積,能健脾消食,除蟲,讓小兒脾胃健運而茁壯成長,故名肥兒丸。
白豆蔻
白豆蔻,最早記載于宋朝《開寶本草》:“白豆蔻,出伽古羅國,呼為多骨”。白豆蔻性溫,味辛,歸肺、脾、胃經。是一味芳香化濕藥,前面我們介紹除濕藥的時候講到的藿香、佩蘭也是芳香類化濕藥,芳香類藥物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入湯藥煎劑要後下,以免失去藥效。白豆蔻的功效是行氣化濕,溫中止嘔。主要用于濕阻氣滞,脾胃虛寒導緻的脘腹脹滿,不思飲食,甚至嘔吐等症狀,還可用于濕溫初起。
白豆蔻成方用藥很廣,比如《溫病條辨》裡的三仁湯,《聖濟總錄》裡的白豆蔻湯,《太平聖惠方》裡的白豆蔻丸,《朱氏集驗方》的八珍散,《濟陽綱目》的加味平胃散,白豆蔻更多的還是被用于其它方藥需要化濕、行氣、和中的時候加減使用。
草豆蔻
草豆蔻,性溫味辛,最早記載于《名醫别錄》,據相關人士考證,根據其植株性狀描述,宋朝以前的豆蔻都是草豆蔻,宋以後才有白豆蔻,白豆蔻是舶來品。《名醫别錄》記載草豆蔻;“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生南海”。草豆蔻也是一種化濕藥,功效燥濕行氣,溫中止嘔,用于脘腹脹滿冷痛,寒濕内阻,不思飲食等。功效作用與白豆蔻相似,甚至都曾被稱為“豆蔻”,但是明本草以後,這兩味藥都是分開記載的,這兩味藥還是有一些區别的。
白豆蔻芳香清爽,擅長行氣溫中化濕,善行上焦、中焦,歸肺經,脾經,胃經,常與杏仁、薏苡仁等同用;草豆蔻芳香燥烈,善于燥濕化痰,溫中除寒,入胃經,脾經,常與木香,砂仁同用。
草豆寇
總結,肉豆蔻是一味收澀藥,歸脾、胃、大腸經,善于溫中行氣,澀腸止瀉。宋以前豆蔻指的是草豆蔻,作用是燥濕化痰,溫中散寒,歸脾經、胃經,宋以後豆蔻指的大都是白豆蔻,歸肺經,脾經,胃經,作用是行氣化濕,溫中止嘔。所以說為了不引起誤解,各位同仁還是别省那一個字了。
本篇内容就到這裡吧,我們下期再會!我是杏林,一個愛好鑽研的小中醫。歡迎加入一起交流學習。
歡迎加入一起交流學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