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李白孤獨的最高境界

李白孤獨的最高境界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12 08:57:28
沖決羁絆的自由意志

李白的思想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絕不局限于某家某派。有人說李白反儒,其實李白是尊崇儒家的,因為他那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正是儒學的核心内容。對于儒學的祖師孔子,李白十分敬佩,将他看作自己的人生楷模。他在《書懷贈南陵常贊府》中說:“君看我才能,何似魯仲尼?大聖猶不遇,小儒安足悲?”認為自己的才能頗似孔子,并認為孔子的遭遇可以給懷才不遇的自己帶來安慰。他在《古風》中談到自己的文學事業時說:“我志在删述,垂輝映千春。希聖如有立,絕筆于獲麟。”也是用孔子整理經典的事迹來激勵自己,希望能像孔子那樣以不朽著作來映照千秋。當然,即使是這樣的詩句,把自己與孔子相提并論,在旁人看來就不免狂妄。何況李白還有更為大膽的表示,他在《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中聲稱:“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在孔子已被尊為文宣王的時代,這樣的句子是驚世駭俗的。李白對儒家的真實态度是尊崇但不迷信,他作《嘲魯儒》嘲諷那些但知章句之學的儒生:“魯叟談五經,白發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在《行行且遊獵篇》中,他甚至認為:“儒生不及遊俠人,白首下帷複何益?”

李白孤獨的最高境界(李白的思想自由自在)1

李白對道家的崇尚不遜于儒家。道家睥睨萬物、高蹈塵外的超越态度,以及批判禮法、擺脫傳統的解放精神都非常符合李白的性格,所以李白自幼熟讀老、莊之書,詩中常見U譯《莊子》之語。李白與道教也結緣很深,據其《大鵬賦序》所雲,他年輕時得見著名道士司馬承祯,聽到對方稱自己“有仙風道骨”,李白深為得意。他還曾在齊州請道士高如貴為自己親授道經,從此列名道籍,成為一名正式的道士。李白對道教的煉丹、服藥等追求長生的手段也深信不疑,他熱衷于學道求仙,甚至在《下途歸石門舊居》中幻想白日飛升:“何當脫缰謝時去,壺中别有日月天”,也曾在《登峨眉山》中希冀此夢:“傥逢騎羊子,攜手淩白日!”

李白孤獨的最高境界(李白的思想自由自在)2

除了儒、道之外,李白對縱橫家、神仙家、佛教等思想也都有所汲取。這說明李白決不盲從任何權威,他追求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意志,他的思想來源極其複雜。此外,李白熱切地希望立功報國,他的愛國之心與屈原一脈相承。他熱愛自由,故向往神仙家遺世獨立、超越時空局限的理想境界。他豪蕩不羁,故認同破壞既有秩序、蔑視現世權威的遊俠精神。清人龔自珍在《最錄李白集》中說:“莊、屈實二,不可以并。并之以為心,自白始。儒、仙、俠實三,不可以合。合之以為氣,又自白始也。”這幾句話說得非常準确。可以說,在整個中國古代,像李白那樣思想解放、精神自由的詩人是絕無僅有的。李白的詩歌熱情洋溢,風格豪放,像滔滔黃河般傾瀉奔流,正是其精神世界的自然表露。與杜甫經常歌詠鳳凰不同,李白常常自比大鵬鳥,例如《上李邕》中說:“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大鵬鳥本是《莊子》中自由精神的象征,李白就是詩詞中獨來獨往的大鵬鳥。

李白的生活形态非常複雜,他展現在世人面前的自我形象也具有多面性。李白是一心報國的志士,也是唾棄富貴的隐士。李白是豪情萬丈的俠客,也是風流倜傥的文士。《南陵别兒童入京》中的李白振臂高呼:“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山中問答》中的李白卻微笑不語:“問餘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間。”《俠客行》中的李白豪氣沖天:“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山中與幽人對酌》中的李白則心靜如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李白的生活總是不安定的,他很少長期定居在某個地方。李白既無官職在身,又不事産業,他有什麼必要抛妻别子,獨自漂泊呢?原來他有一顆躁動不安的心靈,他無法使自己安靜下來,他隻能永無休止地四處漫遊,上下求索。李白是永遠在天地之間四處流浪的一個漂泊者。

李白孤獨的最高境界(李白的思想自由自在)3

李白的一生,幾乎大半時間都在漫遊之中。李白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和自然風物,他以敏銳的審美眼光對這些美好事物予以熱情的歌頌。所以李白的漫遊總是伴随着吟詠,凡是他遊覽過的名山大川,都成為其詩歌中的優美意象。李白不以山水詩人著稱,但他的山水詩成就并不亞于王維、孟浩然。一來李白遊蹤廣泛,他又特别鐘情于壯麗奇偉的名山大川,所以李白的山水詩意境更加開闊,風格更加雄偉:二來李白胸襟闊大,情感熱烈,他用滿腔熱情去擁抱山川風物,他的山水詩的抒情意味格外濃烈。李白筆下的自然景物幾乎都染上了他個人的情感色彩,是其他詩人的山水詩所少有的。滔滔奔流的黃河,是李白最喜歡的一個自然意象。《将進酒》雲:“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贈裴十四》則雲:“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裡寫入胸懷間。”這是在說黃河,還是詩人勇往直前、氣吞鬥牛的氣概?青天上的一輪明月,也是李白格外喜愛的物象。他常将月亮寫成動态的意象,比如《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又如《把酒問月》:“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随。”這分明是李白的情感特征影響了筆下的明月意象,故使本來偏于陰柔美的月亮帶上了幾分陽剛的氣質。

李白孤獨的最高境界(李白的思想自由自在)4

李白寫了許多山水名篇,它們神思飛揚,詞采壯麗,那一幅幅煙雲明滅、變幻莫測的神奇山水是詩人用驚人的想象力展現出來的。與其說這是人間的真山實水,倒不如說它們是李白心中的理想境界。例如《蜀道難》,這首長詩的主題引得千古的讀者議論紛紛,至今沒有公認的解說。原因就是李白在這首詩裡投射了太多的個人情緒,他不是客觀地描寫山水。否則的話,一首山水詩怎麼會這樣撲朔迷離?為何山水詩要運用許多誇張、想象的手法,甚至穿插進許多神話場景?所以《蜀道難》中展現的不僅是千裡蜀道的壯美山川,而且是李白悲壯曆落的主觀情志。“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顔!”“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這哪是普通的山水詩所能具有的強烈情緒!又如《夢遊天姥吟留别》,詩中描繪的景物似真似幻,恍惚迷離,自然間何處有如此景象?神仙群現,熊虎畢至,這到底是在天上還是在人間?此詩的末尾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這又哪是一般的詩人面對青山綠水時會産生的滿腹牢騷!像《蜀道難》和《夢遊天姥吟留别》這樣的山水詩,不但展現出了神奇壯偉的景色,而且傾瀉着詩人的情思,展現着詩人的胸懷,把奇偉雄壯的山川風物和超凡脫俗的精神氣概融為一體。這是王維、孟浩然的山水詩中從未有過的奇特境界,這是李白對山水詩的莫大貢獻。李白雖然遍訪名山大川,仍嫌遊蹤不廣。既然現實世界的空間有限,李白就騰身青雲,神遊天外。對李白來說,遊山也好,求仙也好,都是擺脫塵俗糾纏的有效手段,都是對自由境界的不懈追求。雖然李白的遊蹤遍布神州大地的名山大川,但就其本質而言,那是一種上下求索的精神漫遊。

李白孤獨的最高境界(李白的思想自由自在)5

李白的一生,潇灑倜傥,無拘無束,飄飄然有神仙之慨。他在長安初識賀知章,後者就稱之為“天上谪仙人”。李白還有兩個廣為人知的稱号,一是詩仙,二是酒仙。“詩仙”容易理解,李白錦心繡口,出口成章,詩風又飄逸奔放、潇灑絕俗,非仙而何?那麼“酒仙”呢?必要條件當然是豪飲。更重要的是,李白的飲酒是一種包含精神追求的文化活動,并且常與寫詩緊密結合。正像杜甫所說“李白鬥酒詩百篇”,飲酒使李白熱血沸騰,心潮洶湧,處于一種亢奮、昂揚的精神狀态,那正是他寫詩的最佳時機。酒醉激發了李白的批判意識和反抗精神,使他增添了控訴黑暗現實的勇氣,也助長了抒寫磊落胸懷的豪情。正是在酣醉的狀态下,李白伸出腳去讓高力士脫靴。也正是在酣醉的狀态下,李白奮筆直書,痛罵“董龍更是何雞狗”。最後的李白思緒激蕩,靈感如潮,妙趣橫生。要不是把酒對月,李白怎會在《把酒問月》中想入非非地诘問“白兔搗藥秋複春,嫦娥孤栖與誰鄰”?要不是酩酊大醉,李白怎能在《宣州謝銮樓餞别校書叔雲》中聲稱“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尼采說古希臘的酒神專管音樂藝術,日神才掌管詩歌。李白的例子說明中國古代的酒神與詩神是兩位一體,不可分離的。我們為什麼要讀李白的飲酒詩?當然不是要像他一樣終日酣醉,而是要從中獲取強烈的精神感染和深刻的思想啟迪。因為那些詩歌創造了超凡脫俗的神奇境界,蘊含着上天入地的探索精神,多讀此類詩歌,可以鼓舞我們的人生意志,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可以使我們在日常行為中保持意氣風發而消除萎靡不振,在人生境界上追求崇高雄偉而唾棄卑微庸俗,在思想意識上堅持自由解放而拒絕作繭自縛,這是李白留給我們的巨大精神财富。請讀他的《将進酒》,這可是千古最妙的祝酒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尊空對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