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未必有成就,刻苦也不一定有回報
但是假如你本來根基薄弱,還無天賦與奇遇,又不想庸庸碌碌地過一生。
最好的辦法還是腳踏實地,不斷鍛造自己。
這一點,明朝“神童”之稱的“浙東四先生”之一的宋濂,為我們給出了一個比較靠譜的答案。
這位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的宋濂,有何魅力值得我們來聊一聊他呢?
咱們先從一篇他入選中學課文的文章說起,這篇文章就是《送東陽馬生序》,我不知道這篇文章今天是否要求背誦,也不知道今天正在讀高中的孩子們,對此文是何感受。覺得是繁重的學業應付了事呢?還是覺得對自己有所啟迪呢?
總之江陽沽酒客在少年時讀到這篇文章,第一印象是由衷的敬佩。
一篇長輩勉勵後輩的文章,難免充滿說教意味。經曆過年輕時代的人都知道,因為自我意識的覺醒,甭管是否正确,跟孩子時期大人說什麼就是什麼深信不疑的時候,是完全不一樣的。
很多人表面聽從,内心未必接受,甚至左耳進右耳出,很多人直到碰壁或者蹉跎了歲月才幡然悔悟,但是為時已晚。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然而這種遺憾也是說得人的能力的問題。
宋濂這個人,老天爺一開始并沒有給他一手好牌,自幼體弱多病,家境貧寒。按理說這種格局在古代就是奔着夭折而去的。
可是呢,宋濂卻天賦極好,他聰明好學,并沒有因為自己“神童”的美譽,而恣意妄為,反而更在刻苦,一個有天賦的人稍微努力就比那些努力很久,卻資質平庸之輩更加容易出頭,何況他還那麼刻苦。
如同今天網絡上的段子,比你過得更好的人居然比你還努力,你說你不輸誰輸。
在元朝宋濂已經可以做官享福了,但是他機智的拒絕了,沒有上這條賊船,終于等到大明開國有望,他投奔了朱元璋,成為明朝開國元勳之一。而他的經學文章,也為他後來編撰《元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标講經。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年紀他得以告老還鄉,要不說自己的孫子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他可能結局更好,即便如此,明武宗時追谥“文憲”,故稱“宋文憲”。也不算辱沒了。
而宋濂晚年寫給後輩的《送東陽馬生序》,更能看出他通透的人生态度,沒有一句話高高在上地向後輩炫耀,也沒有任何苦口婆心的碎碎念。隻是很謙遜和平和地回顧自己的生平,潛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個讀者。
他告訴我們,幼時我家裡窮得很,但是我又很想好好學習,怎麼辦呢?沒有困難要上,有困難克服困難要上。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讀書。
而且還及時還給他人,有借有還,再借不難。開頭一段就表明自己的意志力和信用。這兩點足以讓很多人對他産生好感。
其實人生在世,功成名就且不說,你是否能做到一個讓人點頭贊許的人,都是你自己自律和人品的表現。這很重要。後來的一大段文字他都在講述自己苦心求學的經曆,對師長的尊敬和虔誠,雖然無比艱苦,卻從中得到快樂。
自己的功名反而看得很淡,而且後來貴為重臣,被皇帝重用,成為太子的老師,他卻覺得這些都是額外的恩賜,自己能跟各位優秀的人在一起,真是一種榮幸。
如今你們的日子比我們那個時候好了很多,這真是一件非常值得贊美的事情,而且聽說你也品格高尚,所以我給你說我的這些,自己治學的艱難告訴你馬生。
如果說我勉勵同鄉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毀我誇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面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
我并沒有值得在後輩面前炫耀的東西,唯有共勉才是真理。
此文堪稱鼓勵他人的典範,既沒有倚老賣老,也沒有位高為傲,讓人不僅舒服,而且佩服。
假如,大家能耐着性子去理解,這樣一位古人,特别是年輕的朋友肯定會有所收獲。
我當年悟性差,沒有領悟透徹,好在聞道不在先後,有一天開竅了也是一件榮幸的事情。
所以今天沽酒客分享給諸位,有時間可以去讀讀宋濂先生的原文,相信不會讓你失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