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甯學院 左婧
原載于《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8.3下
一、微課制作的背景《管理學原理》是管理類各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而“激勵理論”則是《管理學原理》課程非常重要的一個内容。
但筆者在任教過程中發現,這些理論文字性較強,學習者不易于理解和記憶。因此,筆者希望通過微課視頻的制作,融合文本、圖像、聲音,并結合一些有趣的故事,調動學習者學習積極性。
筆者在衆多激勵理論中,最終選取了“需要層次理論”進行微課制作。掃描二維碼即可觀看此微課:
(本微課獲得“第十六屆廣西高校教育教學軟件應用大賽”微課一等獎)
二、微課設計思路本微課的教學目标有三:1)使學習者了解需要層次理論的概念;2)掌握需要層次理論中各層次需要的含義;3)了解需要層次理論的兩個基本觀點。
明确教學目标後,筆者重點圍繞目标進行了微課設計。為了讓枯燥的理論能夠與學習者産生“鍊接”,筆者引入了一個學生喜聞樂見的有趣的小故事——“獵人和狗”,并在故事的穿插下,将微課設計為五個教學環節:故事導入、概念簡介、内容解析、理論應用、總結及拓展思考。
環節一:故事導入
講述了一個小故事:獵人讓獵狗去捕捉獵物,獵狗一直追趕兔子,追了很久仍沒有捉到。獵人為了讓獵狗捕捉更多的獵物,便制定規則:凡是捉不到獵物的就沒有飯吃。通過該故事引出激勵理論。
本環節的主要作用在于吸引學習者注意力,讓學習者感覺到這個理論有意思、有意義,從而激活學習者大腦,引發學習。
環節二:概念簡介
對需要層次理論概念進行簡要介紹:這個理論揭示了人的需要與動機的關系及規律。該理論認為人類有許多複雜的需要,這些需要從低級到高級可以劃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本環節簡要介紹需要層次理論的概念,該環節僅僅是讓學習者先有一個初步印象,聽到内容如此複雜的理論,學習者心裡會打鼓:“太複雜了吧?”,然後微課中提到“接下來,我們繼續通過獵狗的故事來學習該理論”,讓學習者放松心态,隻需緊跟故事情節就好了。
環節三:内容解析
繼續講解獵狗的故事,結合故事詳細介紹了各層次需要的具體含義,通過運用該理論來分析獵狗們每個時段的需要,加深學習者的理解。
該環節是微課的重點部分,将理論的知識融入到故事情節中,形象的把各層次理論的語義轉換成為學習者能夠方便理解和接受的故事情境。在故事中,賦予知識以生活的意義。
環節四:理論應用
通過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習者對需要層次理論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進行思考。
在傳統的課堂中,教師會通過提問等師生對話的方式與學習者進行互動。研究表明,提問可以了解學習者學習進度、可以鼓勵學習者思考[1],而思考的過程,是學習者将所學的知識内化吸收後再提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助于加深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
但是微課由于缺乏師生對話的功能,故在了解學習者是否理解知識上有一定的缺陷。為此,筆者在微課設計中加入了提問環節,旨在通過提問引發學習者的思考,倘若學習者無法回答問題,學習者可以重新觀看微課進行二次甚至多次學習,對學習者進行持續的幫助也是微課的一大優勢,也算是彌補了缺乏師生對話無法實時了解學習者學習進度的缺陷。
環節五:總結及拓展思考
總結需要層次理論在管理實踐中的作用,并引發學習者深入思考該理論所存在的缺陷。
本環節的課後思考是開放性的,主要作用也是為了引發學習者思考,讓學有餘力、學有興趣的學習者課後自行深入學習和研究。
三、微課制作方法本微課主要采用PPT和喀秋莎兩個軟件輔助制作。主體内容全部在PPT中進行呈現,後期采用喀秋莎錄屏配音完成。
(一)PPT制作部分
為了讓學習者更直觀的理解理論,本微課将理論的知識點設計成金字塔圖表,并結合故事中獵狗的需要,逐層介紹理論的各層次内容。
整個制作中采用大量的圖片和圖示,配以少量的說明文字來呈現,畫面簡潔,重點突出,通過這種知識可視化的方式來傳達内容,便于學習者理解[2]。
在文字素材方面,由于本微課是旨在通過一個故事作為主線來引出理論、講解理論和分析理論的,因此要選取一個适合的故事非常的重要。筆者也是通過大量的搜集素材,最後選定了一個獵人和獵狗的故事,并經過一定的自主改編,才成為目前微課中呈現的故事。
在圖片素材方面,本微課是一個連貫的故事,涉及到獵人、獵狗、綿羊、兔子等角色,故成系列的素材比較重要,但是網上能搜到的素材無法滿足筆者制作微課需求,故筆者請一位電腦繪畫高手幫忙繪制了系列角色圖片。
此外,為了使故事更有真實情境,筆者通過百度圖庫等公開圖片資源庫中搜索了大量森林背景圖。
在主體色調設計方面,除了有些故事情節處于森林場景,采用綠色為主色調外,大部分的PPT頁面都是白色底色,配灰色文本,用紅色作為強調色。考慮到故事情節結束後的知識點講解和問答互動環節需要跟故事場景風格有所區分,後面的部分色調根據頁面插圖的色調做了一些調整,增加了黃色、藍色、綠色等色調,但是會确保每個頁面色調不多于3種,達到視覺舒适。
在視頻動畫方面,由于整個微課視頻是采用故事作為主線,類似于一個微動畫片,為了能夠有好的動畫效果,筆者設置了大量的PPT動畫,讓平面的圖片也“動”起來。
(二)喀秋莎制作部分
PPT制作完成後,同步制作每頁講稿,然後啟用喀秋莎進行錄屏錄音。
在錄音時,由于故事情境中需要多個角色,因此筆者還另外請了2位老師配合一起錄制。多人分角色配音,進一步提升了故事的情境感。
微課錄制初步完成後,筆者采用了喀秋莎軟件進行進一步的編輯提升,比如:把錄屏(錄音)時有錯誤的地方裁剪掉;配合視頻動畫的需要,輔助做少量的變焦效果;配背景音樂;配字幕等。
通過以上PPT的設計和配音錄制,所有的知識點講解都是與畫面同步呈現的,即視頻演示 語言解說,激活了大腦中的語義系統和表象系統的雙重編碼過程,促進了學習者的感知和想象,幫助其學習[3]。
四、微課應用情況微課制作後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應用,微課制作完成後,于2017年3月份開始投入課堂應用,經過筆者所在學校的教學團隊的推廣,目前一共應用于8個教學班,覆蓋人數約400人。主要應用方式是在課堂授課中使用,在授課講到該理論時播放這個微課視頻。
微課做得是否好,還得看學習者是否接受和認可。因此,筆者通過問卷法進行了調查,在327名學生中,認為“基本明白該理論的定義和用途”的占88.99%,認為“對課堂學習或課後學習很有幫助的”占91.74%。這些數據說明該微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習者很願意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
而且,有多位授課老師在教學中使用該微課後反饋:在課堂中觀察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較大提高;而在期末考試時,發現很多學生使用該理論的意識增強了,在多個地方都試圖使用該理論去解釋問題,說明學生對該理論印象比較深刻。正是由于取得了這樣顯著的效果,授課老師均表示:今後在教學中還會持續使用該微課。
參考文獻:[1]William Wilen,MargaretIshler,Janice Hutchison,RichardKindsvatter. Dynamics of Effective Teaching[M]. Longman,an imprint of Addison wesley Longman,Inc.,2000:180-181.
[2]王珏.設計微課時,知識如何表達才高效——優質微課設計的“四化”模型及其心理學原理[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7,5:43-46.
[3]王珏.設計微課時,知識如何表達才高效——優質微課設計的“四化”模型及其心理學原理[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7,5:43-46.
K12教育網王珏
原載于《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8.3下
看了南甯學院左婧老師的《需要層次理論》微課,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感受:好的微課,能讓學習者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輕松掌握知識!
那麼,該微課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這需要同時從“教學設計”與“媒體設計”這兩個根源上來解釋。該微課采用了最為經典的微課設計手法:“視覺化 故事化”——用視覺化的方法講故事。【延伸閱讀:建議參考《Do you like fruit》專家點評》一文中的相應内容——本段不含在原文之中】
在教學設計方面,該微課采用了“故事化設計”的方法。據左婧老師反映:管理學理論對于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和枯燥的,學習起來沒有勁頭,背誦的東西較多,理解就更難言深刻了。
左老師自己在學習這個理論時,也是同樣的感受。有一天左老師看到網絡上流傳的“獵人與狗”的故事,突然感覺到這與需要層次理論很像,于是就想到用這個故事來進行類比的方法,應該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通過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最終微課的應用效果得到了學生、老師的一緻認可。說明采用故事化教學設計是非常有效的。
為什麼“故事化設計”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呢?原因在于:當學習者接觸到完全陌生的概念、語境時,大腦是很難被“激活”的。那麼,如何才能激活大腦呢?
認知心理學中的“雙重編碼理論“認為:大腦要想将一個語義信息放入到長時記憶中,必須要同時激活大腦負責想像的“表象系統”,将一個抽象的語義信息和一個形象的情境信息同時進行編碼才能實現。這個理論告訴我們:如果想像不出知識所對應情境的話,學習者是無法開展有效學習的。
而故事化的本質,就是“情境化”,就是将對學習者陌生的知識,放到學生所熟知的“故事情境”之中,以故事中的人物、情節、發展過程等作為隐喻,可以作為情境信息,有效地促進學習者“雙重編碼”過程的開展。
在王珏老師所提出的“知識表達的四化模型”中(如下圖),故事化設計的核心就是“語義情境化”。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網絡上流傳的“獵人與狗”的故事,是不可能完全符合“需要層次理論”這一知識點的需求的。因此,左婧老師還對故事進行了進一步的合理創編,以與知識點最大限度地進行吻合。可以說,故事的創編能力,是老師進行故事化設計最為核心的能力。
當然,在“情境營造”方面,微課作為一種融視覺、聽覺于一體的視頻媒體,顯然要比語言講授要更容易營造出直觀、豐富和可信的情境。在該微課中,作者通過精心的畫面設計、聲音設計,使得情境感受更加豐富和完美,更好地提供了情境感受,進一步提高了“語義情境化”的效果。
除此之外,有趣的故事、精緻的畫面、精心設置的懸念、多角色配音,都會使學習者大腦産生美妙和愉悅的感受,在情感作用的參與下,學習者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維更加活躍,從而使得學習效果更加顯著,理解更加深刻,記憶力也更強——這一點,在文中的最後部分授課老師的反饋中已經體現了出來。
以上情感參與到認知的過程,就是“四化模型”圖中的“認知情感化”。在教學實踐中,真正能夠将知識表述得能夠激發學生情感的,是需要極高的教學技藝的,對于普通老師殊為難得。但是,通過本微課,我們可以看到:通過“故事化設計” “視覺化表達”,普通老師也能夠制作出具備高超教學技藝的微課作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