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的事,棺材闆都按不住。
例如,當我死了,但忘記删除浏覽器記錄時。
這死不罷休的毅力。
不知道的還以為浏覽記錄藏着什麼關乎人類存亡的大事。
浏覽記錄是一個人心裡小九九的如實寫照,有内心小秘密的存儲痕迹。
代表了一個不願意被外人知曉的我,也叫“隐藏我”。
怎麼說呢?
櫥窗分析法——四個”我”
50年代心理學家提出「櫥窗分析法」來認識和分析自我。他用四象限将人的不同部分分類。坐标橫軸代表别人知道與否,縱軸代表自己知道與否。
① 公開我——别人知道,自己知道。
一般是被大家熟知的公衆形象。更多是自我良好品質的外顯,因為好的一面往往是自己願意展露的。
但“公開我”并不一定是真實的我,也可能是真實僞裝的我。
那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人生活中也時常見到。
② 盲目我——别人知道,自己也不知道。
每個人都有盲點。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知名的心理學家和朋友聊天說道:“我最讨厭那些不把别人放眼裡,自大狂妄的人了。”
朋友聽完說:“你這種讨厭自大的人的态度,是不是也表示你也有自大的一部分呢。”
心理學家聽完若有所思:”或許我該好好了解下這個被我忽略的部分。”
陷入認知誤區的人是不自知的,行為反應的自動化模式讓Ta以為世界本該這樣。
當外面的人敲破蛋殼(批評,提醒或其它方式),有不一樣的光照進來時,Ta才有機會得到更全面的信息來豐富自我認知。
③ 背脊我——别人不知道,自己也不知道。
一個人蘊含的潛力是無限的。心理學家奧托指出,一個人所發揮的能力隻占Ta全部能力的4%。
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看,一個人内在的積極資源也是無窮無盡的的。
你以為自己内心貧乏空洞,隻能依靠另一個人的愛生活。其實不然。你的内心其實是有愛的,隻是未被挖掘而已。
④ 隐藏我——别人不知道,自己知道。
日記本,與閨蜜的聊天記錄,浏覽器記錄,手機相冊…..在很多人看來屬于個人秘密。
即使是再親近的人,也不一定能夠做到毫無秘密。或許這些秘密在别人看來無關緊要,但是你就是死守嚴防,不願意暴露自己的某一面。
這四個“我”組成了全部的“我“。也可以看到,一個完整全貌的我不可能被100%知道。
要知道,一天24小時和自己生活的人,隻有你自己。
如果我們和自己嚴重脫軌,在某一天,會詫異,會茫然,會拷問自己:“我究竟在按誰的腳本在生活?”
我們可以透過不同維度的自我覺察,來攻破自己的劇本。
不同維度的自我分析
① 揭露自己。
我們先來看看“隐藏我”。
通常選擇隐藏,是因為自己認為一些事情不符合社會價值、主流化觀念或内心的标準。
于是你心中有一把量尺,去衡量自己哪些可以展示,哪些不可以展示。
但是不一定每個人都能清楚這個分界,或許有些人并不知道也沒有深究過,自己為什麼不願意展露一些面貌。
家境貧寒、違背道德倫理、個人陋習、特殊癖好、他人的标準……
透過這些,可以去揭露“隐藏我”的内心标準、背後的需求和價值觀是什麼?
或許你會對自己有新的了解和發現。
② 利用别人的反饋,掃清盲點。
掃盲,來自他人的反饋。
可以找幾個周圍的朋友和家人充當鏡子,照出你平時忽略的點和值得改進的地方。
理想我和現實我往往有雲泥之别。
你以為的自己 —— 風趣幽默,聰明能幹
别人眼中的你 —— “你每次講的笑話都好冷”“你隻顧自己,很少考慮其他人的感受。”
一個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久了,難免閉門造車。
探索自我不是隻關注自己的圈子,沉浸幻想來逃避現實,一個人悶頭苦思完全不理睬外界的反饋。
“幾乎所有的愚蠢,都是因為脫離了真實世界,陷在世界的某個角落裡。而幾乎所有的成就,都是因為你能不斷接受真實世界的反饋,并根據這些反饋不斷調整自己。”
③ 自我探索。
自我覺察是指我們能夠清楚自己的想法、動機、價值觀、信念和态度等等。能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了解自己的全貌,将自己當做一個分離的個體施以關注和研究,不斷地超越自我心智。
1)想法背後的想法——
覺察想法可以做到人與想法分離,想法不等同于人。例如:
想法1:“我自己很沒用,什麼都做不好。”
旁觀者我:“那麼我想要什麼呢?”
想法2:“我想要自己強大一點。”
旁觀者我:“為什麼想要變強大呢?”
想法3:“因為我不想被看低,我不想這麼自卑。”……
經過3-5層的追問,就像剝洋蔥一樣,把附着在想法背後的想法進行剖析,到最後往往會更接近人類的核心——尊重,愛,安全等需求。
因為人性是共通的。
2)穿越情緒鍊——
情緒背後藏着不被或者被滿足的需求。
所以,我們先學會識别情緒,起碼知道當下自己内心發生了什麼?
憤怒、失落、悲傷、羞愧、内疚……先感受和看到情緒,再來看情緒背後的次情緒。
舉一個例子。
我因為沒有戴口罩被門口的保安大叔當衆臭罵了一頓。晚上我躺在床上,憤憤不平心情無法平靜。
于是,我嘗試着覺察情緒——
此刻,我感到生氣(因為對方用不尊重的語氣溝通)、生氣背後是不甘(自己無法反駁,畢竟理虧和力量懸殊),不甘的背後是羞愧(當衆臭罵損害了我的自尊心)、羞愧的背後是恐懼(擔心被對方打、小時候父母也曾這樣對待我)……
帶着覺知不斷穿越情緒鍊後,你會發現情緒底層是平靜,而那些隻不過是情緒罷了。
④ 對自己懷有興趣。
要不要親近了解自己,最主要的是:我們是否真的對自己有興趣?
“認識自我”可能是一個人終身的目标,因為人是随時變化且無窮無盡的。
但我們可以邁出一小步,在日常中去有意識地詢問自己,引導自己朝想要的方向前進。
“我現在感覺怎麼樣,我需要的是什麼?怎麼做能讓我舒服一點?”
“我現在可能需要出去公園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我想要安靜一會,不想再被工作瑣事填滿腦子。”
如果對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一無所知,那麼行動和具體措施也會脫節。
悲歎人生的背後是不願意向内看
自我覺察不等于自我懷疑,也不是單單去了解個人曆史,更不是對事件刨根問底,追究理,而是對自己的内在做一個訪問。
我們的内在塵封了許多潛能等待被挖掘,如果我們隻是一味的追求社會标準,表現得和他人一樣——别人落落大方,我也要落落大方….失去了獨特性,就會失去人生很多有趣的體驗。
去重新思考“我”的各個部分,或許有些“我”你已經非常熟悉,但還有一些“我”從未被感受過。讓這些“我”整合成一個新的全貌,為我所用。
去發現自己是否困于“應該”的教條裡面——作為一個人女人應該XXX、作為一個男人應該XXX。
多年來,你追尋的,恪守的,都不能讓你獲得幸福,甚至是與心願背馳而行的空殼。
像薩提亞說的:“可悲的是,大多數人對自己長年身受樊籠之苦卻不自知。他們隻是略有察覺自己好像不快樂,有時還會沮喪,但他們永遠在等待奇迹的出現,即一切事物會自動幡然改變。”
就像上述說的人,生活有太多這樣的人了,将問題完全歸因于外界,無形中卻自築樊籠,判決自己終生受苦。
不願意稍微往内在看一眼,宿命一生。終究悲歎人生。
自我覺醒的第一步,就是全力沖破自己的牢籠,尋求全新的自我。
我們的内心舞台戲,有不同的“我”在表演。
被社會标準劃分為好的我壞的我,都在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中,發揮自己的功能。
敏感的我,像哨兵小心謹慎地觀察對敵方的情況。好強的我,像勇士維護着城池安全。城池裡有安然度日的百姓,盜竊強奪的小賊,嬉戲打鬧的孩童,有垂暮老者。
就像我們内心的城池,每個我都是重要部分,都是不同時期的呈現和殘留的影像。
發覺不同的我,就是将其整合為一個和諧的整體。
寫在最後
人的困擾,來自内心貧乏的地圖。
不管我們走到人生哪個階段,我們的内在都是一個随時變化的過程。
雖然不斷自我探索的過程,有痛苦和掙紮,但我們能夠更加接近真實可愛的自己。
同時,也能不以狹隘和偏見的眼光去看待他人。
就像作家安妮·莫洛·林德伯格說的:“一個不了解自己的人,也無法觸動别人的心。”
References:
[1].Satya, The face of the heart. World book publishing company, Beijing, 2014
作者:三醬
排版:三醬
對人莫名的「讨厭」或「喜歡」從何而來?‖ 解X
一個沒有「皮膚」的人——在愛與恨之間搖擺 ‖ 解X
點擊下方卡片,關注【解X心理】
解X心理
凡事都有解
公衆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