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來,新冠疫情在全球各地反複發作,絲毫沒有減弱的勢态,大家依舊在居家等待。
嚴峻的疫情形勢阻擋了民衆們出國遊玩的腳步,但是阻擋不了他們出國遊玩的心,俗話說,隻要心中有沙,哪裡都是馬爾代夫。
現在最新的潮流是“假裝在LA”。
他們戴着各種鍊子,Oversize套着,一口一個OG、Underground,假裝自己在美國西海岸的街頭上和homie們玩說唱。
,時長00:19
·抖音王隊的西海岸
他這也是一種“假裝在LA”,不過他這個背景就比較拉胯,這不是LA,像是在小區外的廢棄火車道上。
而網上有另外一群人,他們身處國内,但是在網絡上假裝自己正在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的LA(洛杉矶)。
洛杉矶(LA),坐落于美國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州南部。
90年代,馮小剛的賀歲影片《甲方乙方》裡面就有這麼一個橋段,英達cosplay美國巴頓将軍盤問一個憲兵的老家在哪兒時,何冰扮演的小兵報告道:“加利福尼亞。”
·《甲方乙方》
當然,這些都是電影裡的包袱,但打開某個社交軟件,搜索LA,你會錯愕西海岸好像不在美國,而是就在中國。
地理上,中國似乎沒有西海岸,硬要說的話,西海岸可能是青島西海岸。
但在社交圈裡,LA,是一切與美式生活息息相關的元素。
如何才能體現出咱老西海岸人的地道?
想要表現得地道,第一要點是場景的選擇,肯定不能把麥當勞、肯德基當背景,雖然這也是洋快餐品牌,但因為吃的人多了,就拉了。
比如,上海Costco超市門前的停車場就是證明“老西海岸精神”的第一标識。
藍天、白雲、空曠的停車場、Costco藍紅的大logo,标準的美式parking lot,開馬自達入場這次真的不會塞車了。
·這是加州聖地亞的Costco,相似度80%
網絡上的老西海岸人甚至總結出了經驗,在下午4點的時段去拍照,才能有加州陽光的感覺,因為上午太陽太曬了。
當然,上海的Costco超市還不夠地道,在距離上海214.2公裡,車程需要2個半小時左右的浙江甯波,可以繼續拼湊出一部分LA。
在甯波市鄞州區的雲裳谷時尚科技園,這裡是老西海岸人們争相前去拍照打卡的地方,因為這裡的設計就幾乎是按照LA道路規劃的。
在這條叫作雲裳谷11号的步行街上,從路牌到馬路畫線都幾乎就是從太平洋彼岸的洛杉矶地區空運過來的,和上海Costco比起來,“西海岸”的味道更純一點。
除此之外,最近新開的北京環球影城也成了“假裝在LA”的重要場景。
在晚霞之下,北京環球影城步行街上的熱帶棕榈樹,雙頭路燈、霓虹招牌,把你送入了美國80年代的幻境中。
如果不打開手機地圖定位,你真會以為人在LA,剛下飛機。
·80年代的美利堅
當然,假裝在LA,也不一定要在Costco門口,隻要位置選得好,你可以在所在城市的任何一家美式咖啡店,或者複古霓虹燈下“假裝在LA”。
·這也是一種LA
LA是最能代表美國的一張名片。從說唱文化,到over size的穿搭風格,再到自然景觀,西海岸無疑成了一種大衆設想的美式生活态度。
不像充斥着重工業油氣的美國東部城市,西海岸的洛杉矶在陽光白雲的映襯下格外有活力。
·Santa Monica的海灘
最終,這件事情火到美國去了,美國多家主流媒體争相報道中國人在上海假裝在LA的魔幻故事。
美國NBC報道“玩的就是西海岸”,是中國“街頭”文化的突圍破圈。
·玩的就是西海岸
美國版貼吧Reddit上,“假裝在LA”引發了美國廣大網友對于這種奇特現象的讨論。
有網友陰陽怪氣道:“諷刺的是,LA的任何一家Costco都不長這樣。”
也有來自LA的網友在自家開地圖炮:“這個垃圾的Costco停車場更像阿罕布拉的。”阿罕布拉是距離LA市中心約12公裡遠的城市,差不多就是北京市中心到石景山的距離。
一位稱自己是第四代洛城出生的網友認為,Costco和LA沒有直接聯系;并且真正能代表洛杉矶的超市是Walmart和Target。
的确,Walmart(沃爾瑪)超市才是美國人的整活樂園、武德精神之家、零元購之地。
·比如在沃爾瑪裡完成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或者直接和其他顧客進入地面
還有的美國網友則認為在這些網紅照片裡嚴重缺少洛杉矶元素——“流浪漢”;沒有流浪漢的Costco,味道不純正,很不LA。
·唯一缺少的就是流浪漢
所以,這些老西海岸人隻看到了LA美好的一面,而真正住在洛杉矶的人,在長期生活中看到了這座城市更真實的一面。
即使是在LA市中心,你也會看到無數由流浪者搭建的小帳篷在路邊排開。
代表着現代科技成果的摩天大廈旁邊就是由十幾層塑料紙搭起的破爛帳篷,賽博朋克2077确實就在LA,發達的科技與帳篷遊民在這裡形成了一種并不矛盾的生态系統。
流浪漢問題也成為缺乏鐵腕的LA市政廳的首要治理難題。
更有Reddit上的老哥表示,他要搞一個反向操作,去洛杉矶Costco門前拍照,假裝自己在中國。
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20年,人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其中,雙休制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極大,從原本的一周幹六天縮減到五天;多出的時間,讓人們可以有更多的娛樂時間。
翻一下以前的老照片,你會發現“假裝在旅遊”“假裝去××”的奇特現象,很可能是從父母那一輩就開始出現的。
20世紀90年代中葉已是改革開放後的十幾年,人們的生活水平确實得到極大提升,但是大多數人還是沒有條件出國。
突然,全國各地開始興建“世界之窗”一類的大型主題公園,這些主題公園其實就是一個縫合了世界各國景點的拼接怪。
·1996年,職工劉麗萍一家三口在世界之窗前合影(圖源新華社)
這些世界公園、小世界宮,就成了當時那一輩人假期裡最牛逼的遊玩景點。
想一下,一張公園票,不用坐飛機,就可以在裡面觀賞世界各地的标志性建築物,實在挺回本的。
·深圳世界公園裡的羅馬鬥獸場
·凱旋門、巴黎鐵塔
也是當時沒有發達的網絡社交平台,要不然你會看見你爹媽發的“假裝在羅馬”“假裝在巴黎”。
如今,這些小世界宮,該倒閉的倒閉,該拆除的拆除,埃及金字塔下雜草叢生,巴黎鐵塔上的鋁合金早已落滿灰塵、無人問津。
而這一代年輕人,還仍在社交平台上尋找、打卡,種草每一個他們的“小世界宮”。
從國内各種小京都、小奈良到假裝在LA、假裝在×××……
與其說是“假裝文化”在互聯網時代下井噴式地爆發,不如說是當代人正在更為迫切地尋找一種生活标志,一種“生活在别處”的标志。
這些似像非像的異國建築不僅構築了他們在互聯網社交中的擺拍資本,還通過僞裝的“地理自由”,短暫租借給他們一種虛幻的“心理自由”。
仿佛隻要假裝得夠像、夠成功,轉評贊夠多,他們就擁有了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資本和機會。
一部手機環宙宇,憑虛禦風九萬裡,上午在北海道吃大米,下午端着咖啡漂流密西西比。
可是當他們在Costco超市的門前從下午四點拍到日頭西沉,把精修九宮格發到小紅書上獲得一波贊許之後,收起手機,他們還是要踏踏實實地回到中國的市井氣象裡。
這個轉變或許會讓人失落,但沙縣小吃和出租屋還是會給你答案。
米蘭·昆德拉在《生活在别處》中說:“最糟糕的不在于這個世界不夠自由,而是在于人類已經忘記自由。”
當這一代年輕人熱情追逐這些地理标志的時候,反而把自己困在了一個失真的、過度矯飾的文化意象裡,你想象中的天堂之國LA并不存在,存在的隻有真實、複雜而平庸的生活。
當我們有一天不屑于再假裝了,我們也就真正自由了。
敢問路在何方?
路在腳下。
·舊金山唐人街的一隅,他們假裝在中國
街的一隅,他們假裝在中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