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糖尿病患者的重災區,成人的糖尿病患病率達12.5%,糖尿病高危患者達50.1%。
調查顯示國人中每10人有1人患病,5名潛在患者,因此做好潛在人群的健康管理非常重要。
如何發現潛在人群?1、量血壓
在安靜環境、心态平和以端坐位測右側右臂的血壓,與心髒同一水平。每日三次,取平均值。
正常血壓:
90mmHg<收縮壓<140mmHg
60mmHg<舒張壓<90mmHg
老人家左右雙臂都測量,當兩側數值相差較大時要咨詢專科醫生。
2、量腰圍
被測量者身體直立,雙臂自然下垂,平穩呼吸,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腹部放松。
用一根無彈、最小刻度為1mm的軟尺放髂前上棘與第12肋骨下緣連線的中點(即腰部的天然最窄部位),沿水平方向圍繞腹部一周,緊貼而不壓迫皮膚,再正常呼氣測量腰圍準确至1mm。
腰圍反映内在脂肪的水平,腰圍增大代表内髒脂肪增多,也代表皮下脂肪增多。
正常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
3、體脂分析
BMI能夠反映人體的全身肥胖狀态,但無法有效區分脂肪含量。
體質指數(BMI)=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
BMI正常人群(18.5≤BMI<24)
肥胖(即體内脂肪含量增加)可分全身性肥胖(均勻性肥胖)和腹型肥胖(又稱中心性肥胖、向心性肥胖)。
全身性肥胖即指臀部及大腿脂肪的沉積;腹型肥胖即指腹内組織脂肪的沉積。
腹型肥胖更易造成胰島素抵抗,發生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風險更大。
除血壓、腰圍和體脂外,出生時屬巨大嬰兒、孕期有妊娠高血糖和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都是患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調理糖尿病妙招糖尿病和遺傳因素有關,與生活飲食習慣和體質也密切相關,因此要做從不同方面進行調理。
糖尿病高危人群體質糖尿病高危人群體質多為脾虛痰濕兼肝郁氣滞。
肥胖或超重人群多為脾虛痰濕體質,主要表現為舌淡苔白、四肢乏力、大便溏稀、脈弱無力。
肝郁氣滞主要表現為比較煩躁、情緒易激動、月經不調、胸脅疼痛。多因飲食不規律、熬夜導緻氣運不暢,停滞體内。
調理脾胃之食療方
脾為後天之本,脾虛濕滞是2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機,因此調理脾胃,既能調理糖尿病還能治療肥胖體質。
推薦出自宋代《太平聖惠合劑局方》健脾益氣、滲濕和中的參苓白術散。
由山藥、白術、黨參、黃芪、土茯苓、白扁豆、砂仁、薏苡仁、澤瀉、山楂、荷葉、陳皮,柴胡、黃芩十四種藥材組成。
其中薏仁炮制方法不同功效的側重也不同:
生薏仁歸脾胃肺經,具有健脾滲濕、清熱利水的功效。
适用于利水滲濕、除痹止痛,小便不利、腳氣、風濕痹痛等症狀,由于藥性偏涼不宜長期食用。
炒薏仁藥性平和,健脾利濕。适用于脾虛濕盛所緻頭昏身重、四肢酸懶、舌苔厚膩等症狀。
麸炒薏仁藥性平和,健脾作用勝于炒薏仁。适于脾虛、經常拉肚子、吃飯少、肚子脹等症狀。
薏仁荷葉茶選取健脾祛濕的炒薏仁10g,清暑利濕、升陽發散、祛瘀止血的荷葉5g,消食健胃、行氣散淤、化濁降脂的山楂5g。
将材料洗淨放入保溫杯中加入适量沸水悶泡5分鐘即可飲用。
調理脾胃之穴位按揉肝經上有期門、章門重要兩個穴位,因左右各兩個,故叫四門。
期門是肝的募穴,疏理肝氣,理氣活血;是治療肝膽病如胸脅脹痛,腹脹,乳房疾病的要穴。
取穴方法: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章門不僅是肝膽經的會穴,還是脾的募穴。主治脾虛與情志抑郁,腹痛,腹脹,脅痛,痞塊。
雙手放在兩側肋部,從期門用力向下推及章門,每次做16-32下,以微微發熱感為度,每天做3-4次。
太沖穴是肝經原穴,疏肝解郁、調和經血、平肝息風,适合肝火旺、脾氣急躁的人。
每天可按壓太沖穴多次,按壓至酸麻脹痛即可。
開四門、揉太沖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中存在肝氣郁結、失眠障礙、胸脅脹滿、消化不良的人群。
大家一定要重視高危人群的管理,尤其是超重、肥胖人群的體重管理,不放在家常開四門,常揉太沖穴。
轉載請聯系我們授權
部分圖片來源:百度圖庫
如有侵權,請告訴我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