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産品周期管理範式

産品周期管理範式

職場 更新时间:2024-12-25 07:24:39

上一篇文章寫了埋點以及基礎技術,本篇介紹埋點時常使用的事件模型。

産品周期管理範式(從數據産品經理視角)1

一、事件模型

在傳統的web時代,我們經使用pv、uv來統計某個頁面/某個按鍵的使用情況(如:umeng)。

但随着數據精細化,産品叠代&數據分析更期望深度分析用戶行為(新老用戶的行為差異、各渠道用戶轉化率、使用app時的行為路徑),另一方面推薦也需要用戶粒度的行為數據以實現精準化,但這些是“基于頁面、按鈕的計數統計”無法得到,因而事件模型由此出現。

簡單來說,事件模型非常像5w2h,它通過(who、when、where、how、what)記錄了誰在某個時間點、某個地方、用某種方式、做了某一件事情(某個行為)。who、when、where、how、what即是事件模型的五個要素。

  1. Who:即誰參與了這個事件,唯一标識(設備/用戶id),可以是 匿名的設備id(idfa\idfv\android_id\imei\cookie)、也可以是後台生成的賬戶id(user_id,uid)、也可以是其他【唯一标識】。現在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唯一設備id(基于某個策略産生的唯一标識),e.g.阿裡有OneId。
  2. When:即這個事件發生的實際時間。該時間點盡可能精确,有利于行為路徑分析行為排序,像神策會精确到毫秒。
  3. Where:即事件發生的地點。可以通過ip地址解析國家、省份、城市;如果期望更細緻的數據,如果住宅、商業區等,需要額外地理信息數據庫來做匹配。
  4. How:即用戶用某種方式做了這個事件,也可以理解為事件發生時的狀态。這個包括的就比較多,可以是進入的渠道、跳轉進來的上級頁面、網絡狀态(wifi\4g\3g)、攝像頭信息、屏幕信息(長x寬)等。而如使用的浏覽器/使用的App,版本、操作系統類型、操作系統版本、進入的渠道等 經常設置為“預設字段”。
  5. What:即用戶做了什麼,也是event模型的主題。這裡應該盡可能詳細的描述清楚行為,如搜索(搜索關鍵字、搜索類型)、觀看(觀看類型、觀看時長/進度、觀看對象(視頻id))、購買(商品名稱、商品類型、購買數量、購買金額、 付款方式)等等。

二、事件模型對應埋點文檔

事件模型反映在埋點上報,即觸發一個事件時上報對應日志,記錄who、when、where、how、what。對應的統計文檔,即埋點文檔,在小型創業公司通常是excel來傳遞,有數據平台部門的公司通常會有專門的維護後台——埋點管理後台,以同步埋點的增删改查看。

上述所說的事件模型的埋點文檔通常會包括:

  1. 事件類型,像“停/啟動”、“退出app”這種常規事件會設置為預設事件,将自動采集,而非預設事件則可以支持各種業務需求。
  2. 事件名稱(英文/中文),能夠準确描述事件,區别與其他事件,中文名可以用戶數據後台顯示。
  3. 事件參數(英文/中文),能夠準确定義參數,區别與其他事件,不同事件的相同參數盡量保持一緻,中文名可以用戶數據後台顯示。
  4. 參數值,備注合理參數的範圍,例舉參數的值。
  5. 類型,參數值記錄的類型。由于不同類型支持數據分析後台查詢方式不同,比如文本類型可以選擇單個值,數值類型使用區間(大于、小于等),定義參數類型時切記考慮通用性、以及分析後台的便利性。
  6. 新增時間(版本),新增該埋點的時間點。
  7. 删除時間(版本),删除該埋點的時間點。

産品周期管理範式(從數據産品經理視角)2

三、日志上報

剛有提到“事件模型反映在埋點上報,即觸發一個事件時上報對應日志,記錄who、when、where、how、what。” 相比行為打包上報(非實時數據),有效減少數據延遲/丢失比例。

非實時的日志上報sdk中,因上報策略不同,即使是同一指标,基于不同的sdk統計到的數據會有差異,常見問題:延遲上報、數據丢失。

上報策略将會影響數據展示,使業務方懷疑數據可信度,如:延遲上報的數據,再次處理後會引起數據回流(e.g.第一天上報90%的行為,相應報表則會基于這90%統計展示;第二天再次上報5%前一天的數據,相應報表則會基于95%統計展示,引起兩個時間點看到的數據不一樣。)

  • 實時:用戶行為發生後立即上報;
  • 非實時:當一系列的行為都發生後,打包上報、最常見的app退出/下次啟動時上報當次/上一次用戶行為。

當前的事件模型上報日志示例:

{

“uid”:”1234566″ ##唯一标識

“time”:”1534065122″ ##時間

“type”:”pre” ##預設事件

“event”:”start_up” ##事件名稱

parameters:{

“$app_version”:”1.0″ ##預設參數

“$wifi”:”wifi” ##預設參數

“$ip”:”108.66.35.65″ ##預設參數

“masterid”:”12345″ ##事件參數

“masterrate”:”666″ ##事件參數

“videoid”:”987654321″ ##事件參數

“videotype”:”美食” ##事件參數

“videotime”:”100s” ##事件參數

“playtime”:”60s” ##事件參數

}

}

三、事件模型的分析應用

事件模型結合其主體(用戶/設備)的屬性信息可以支持各種分析模型(漏鬥分析模型、留存分析模型、路徑分析模型、用戶分群模型)。

用戶屬性常記錄年齡、性别、職業、喜好等不易發生變化的。

(1)事件分析&用戶分群模型:任一事件可以結合預設字段和用戶屬性來統計分析,如 18歲以下的女生在這個事件上的表現,反之也可以得到任一時間在 屬性維度上的分布,如:這個事件觸發用戶的年齡分布、地域分布、機型分布等。

(2)漏鬥分析模型&用戶分群模型:分析一個多步驟過程中每一步的轉化與流失情況。結合用戶屬性,可以分析各維度的漏鬥,以找到轉化低的瓶頸。例如:不同渠道的注冊漏鬥,是否存在某個渠道在某個轉化過程中表現異常。

(3)留存分析模型&用戶分群模型:進行初始行為的用戶中,有多少人還會進行該行為。結合用戶屬性,可以細分群體優化增長、精細化運營活動。

  • 新用戶留存:第一次訪問後繼續訪問的用戶占比。
  • xxx行為留存率:進行xxx行為的用戶中,有多少人還會進行xxx行為,通常來衡量某個功能的用戶粘度
  • xxx行為後,做yyy行為:進行xxx行為的用戶中,有多少人會進行yyy行為。eg.第一天加入購物車的用戶中,在第二天付款的占比。

(4)路徑分析模型&用戶分群模型:則可以清晰的看到訪問當前頁面的所有用戶中,緊接着有多少進入了詳情頁、有多大比例使用了xx/yy功能、有多大比例進入了分類頁面。結合不同屬性的用戶在路徑分析模型上的差異點、待優化點。

此外,基于“事件模型”采集的數據,也更好的服務于:

  1. 可視化/報表展示;
  2. 數據分析;
  3. 實時推薦;
  4. ab測試等。

本文由 @ cecil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