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發之前的那個夏天,我很幸運地踏上青海之旅,見識了遼闊的大西北風格各異的美景,其中最讓人魂牽夢繞的便是敦煌莫高窟。
如今探索、揭秘敦煌的節目和書籍很多,但那些壁畫穿越千年來到我們面前的震撼,隻有身臨其境才能真正感受到。
參觀莫高窟的數小時隻是匆匆一瞥,對于敦煌的深邃來說,我所領略的連皮毛都不及,于是開始努力汲取一切關于敦煌的知識,以解對它的好奇。遇到《敦煌歲時節令》這本書,是必然,也是幸運。
書中結合敦煌壁畫對古時候歲時節令的解讀,既包含了我們從未曾了解過的趣味知識,又挖掘到了幾乎與今天毫無二緻的風俗習慣。
在講二月二龍擡頭時,書中告訴我們,古人在二月二舉行祈福、祭祀或紀念活動,慶祝“龍擡頭”,以此示敬蒼龍,祈甘霖,保豐收。與現代習俗相同的是,古人也會在二月二理發來讨好彩頭,兒童理發以保佑他們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發則是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除此之外,二月二這天古人已經開始吃龍須面了。他們把這一天的飲食都以“龍”來命名,面條稱為“龍須面”,水餃叫做“龍耳”“龍角”,米飯則為“龍子”,這些名字都寄托着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願望。
在唐朝,人們已經有清明節小長假了,這是因為寒食和清明日期相近,所以朝廷把這兩個節日合并在一起,從初五到初八放假四天。古人放假雖不能像今天的人一樣,可以通過便利的交通出門旅行,但他們的節日安排也是滿滿當當。
上墳祭拜自不用說,無論在民間、官府還是寺院,大家都會制作供品,設祭擺盤,買紙做楮錢,祭拜祖先或是高僧。與現代習俗有所不同的是,古代寺廟裡并不忌諱飲酒。根據敦煌文獻記載,寺院在寒食節是會用酒祭拜的,而修整墓園也同樣以酒招待。
“吃吃喝喝”是人們在節日相聚時永恒的主題,古人在寒食清明期間,會吃各種面食,如胡餅、截餅、蒸餅、餪餅、灌腸面等等,與此同時,他們也會開懷暢飲。而敦煌寺院還會在寒食節設樂表演,并開放讓民衆觀賞,其意義既有對亡者的追思,也有對生者相聚的歡愉。由此可見,悲傷并非是寒食和清明唯一的主題。
現代的端午節,大家慶祝的方式主要是賽龍舟、吃粽子。古人也不例外,但在此基礎上,他們還有更為豐富的節日習俗。這其中最為文藝的是互贈團扇,端午時節,天氣漸熱,因此無論是官衙之内還是民間作坊,大家都會提前制扇,一般都是繪有圖畫的木柄紙扇。備好之後,在端午一早便會贈予親朋友好,或是同僚下屬,以表慰問。
此外,人們還會在門楹上插艾草,在屋内飲用雄黃酒,以此辟毒辟邪。而居住在敦煌的人,還有令人羨慕的端午節娛樂方式,他們登上鳴沙山,或是居高遠眺,或是滑沙,聽聞沙聲吼如雷。
書中最讓我覺得神奇的是,敦煌壁畫所展示的古人服裝,其潮流程度放在今天也可謂一流。在酷熱的夏天,唐代的小孩會穿複古風格的條紋背帶褲,以及時尚撞色的吊帶衫。
而在寒露時節,天氣漸涼,莫高窟中有穿碎花長裙的少女;也有上着修身喇叭袖T恤,下穿包臀長裙的摩耶夫人;還有穿着黑白配色長衫的舞者。碎花長裙顔色搭配和諧,令人賞心悅目;T恤長裙撞色大膽,哪怕到了今天依然會是街上最靓的一道風景線;黑白配色則實為經典,永不過時。
更令人驚歎的是,莫高窟第12窟所展現的母女親子裝,更是超越了現代社會常見款式一模一樣的親子裝。女兒的上衣和媽媽的裙子顔色相同,而裙子則跟媽媽的上衣同色系、不同花紋,與此同時,兩人胸前的結帶花紋卻是一模一樣,以此再次呼應,實在是妙不可言。這位服裝設計師哪怕是穿越到今天,也絕對是引領時尚的大神級人物!
書中精彩的内容不能在此一一詳述,而我則是讀完一遍之後,忍不住又反複翻閱。無論是那些有趣又有料的風俗習慣,還是印刷精美的莫高窟圖片,都引人入勝。整本書内容豐富卻毫不累贅,讀起來輕松愉悅。對于去過敦煌的人而言,可以一解不能反複欣賞莫高窟壁畫的遺憾;而對于未曾去過的人來說,這絕對是輕松漲知識的一個好途徑,有所了解之後,再賞敦煌,想必更有一番不同的感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