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有:誘之以利,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脅之以威,授之以漁,繩之以法,導之以行,勉之以恒,持之以恒,學之以恒,行之以德,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那麼其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是什麼意思呢?用感情來打動别人的心,用道理來使别人明白。
以情為先是進入對方内心世界的最好鑰匙,能實現心靈的交流,才能使對方心悅誠服。對他人表現的情真意切,關懷體貼,别人就會很容易接受的你的觀點;如果你擺出一副公事公辦的态度,往往會激起對方的反抗情緒。
《戰國策》中的名篇《觸龍說趙太後》就是典型的例子:戰國時期,秦國趁趙國政權交替之機,大舉攻趙,并已占領了趙國三座城市。趙國形勢危急,向齊國求援。齊國一定要趙威後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才肯出兵。趙威後溺愛長安君,執意不肯,緻使國家危機日深。在這種強敵押境,趙太後又嚴厲拒谏的危急形勢下,觸龍因勢利導,以柔克剛,用“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說服趙太後,讓愛子出質于齊,換取救兵,解除國家危難。
故事中觸龍就是善于抓住整個事件的關鍵點,認真分析其特殊性,趙太後剛剛執政,由于過于溺愛孩子,沒有足夠的政治遠見,因此不願長安君出質于齊,盛怒之下有“有複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棄面。”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還有人說讓長安君到齊國當人質的,我便把唾沫吐到他臉上。”面對暴怒的趙太後,觸龍沒有像别的朝臣一樣一味地勸谏,畢竟盛怒之下的人是失去理智,不講道理的,隻有先安撫好情緒,才能逐步人他人從心理上接受的意見。觸龍分析了趙太後暴怒的起因之後,一改大臣直言勸谏的方式,轉移話題安撫趙太後的情緒,分散她的注意力。現由自己的近況問到趙太後的近況,由自己的衣食住行聯系到趙太後的衣食住行,接着由自己為兒女謀求生計聯系到趙太後溺愛的小兒子長安君,再引出王位繼承問題,最後過渡到自己最初的目的:說服趙太後讓長安君出使齊國作為人質,搬兵救趙。不知不覺中使太後怒氣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樣才是疼愛孩子的最好方法,高興地安排長安君到齊國做了人質。
故事中觸龍雖然走的是曲線救國的路線,但是收效明顯,就是因為他善于找到與談話對象的共同點,準确的把握談話對象的心理才使長安君出質齊國,搬兵救趙的目的得以實現。之前與趙太後談的如此種種都是圍繞這一最終目的展開的,這就是心靈上的交流。沒有心靈上的交流,即使有理也很難令人信服,就像故事中直言勸谏的大臣一樣,大家都知道使長安君出質于齊,搬兵救趙是唯一的辦法,直言勸谏,卻收效甚微。就是缺少心靈上的交流。而觸龍巧妙地運用感情技巧,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就能夠征服對方,是對方與自己在愛子這件事上産生共鳴,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讓趙太後高興的接受長安君出質于齊,搬兵救國的建議。在現實生活中需不需要有觸龍這樣的說話技巧呢,答案是肯定的。希望這個簡單的例子能夠給你的交際帶來更好的幫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