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人七天送葬的流程

古人七天送葬的流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2 00:21:58

自古以來,我們都知道"死者為大"這個道理,在當代社會背景下,作為現代人的我們,尚且都非常重視對葬禮的辦理,而位于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背景下的古人們,那就更加重視對"喪葬"的辦理了。

在中國古代,古人們大多追求落葉歸根這一思想觀念,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五中曾道:"葉落歸根,來時無口,"可見古人對"落葉歸根"之向往,所以通過對落葉歸根這一觀念的思考,讓我們來探讨一下宋代的歸葬問題,并從"歸葬"問題中,看看它體現出了哪些宋代的喪葬觀念。

古人七天送葬的流程(落葉歸根從宋代歸葬現象入手)1

一、宋代"歸葬"和"喪葬"的含義

1、宋代的"歸葬"

"歸葬"既指"歸葬先茔",又被稱為"歸附",大體的意思是指把客死在他鄉的人的屍體,運回屍體本人的家鄉去下葬。《漢語大詞典》中也曾解釋道:"人死後将屍骨運回故鄉埋葬"。而"歸葬"作為中國古代社會喪葬習俗中的一種,它既是死者對魂歸故裡的一種向往,也是以血緣為紐帶的一種家族認同。

宋代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深重,使得人們把"歸葬"當做一種孝道的表達方式,人們認為,自己在死後,屍體埋葬在家族的墓茔中,可以侍奉家族的那些已經故去的先人、長輩,他們以葬在自己家族中的墓茔為榮。

所以可以看出,宋代在"歸葬"問題上比較注重随親而葬,更有甚者,古人死後因時間,地域,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以至于不能歸葬在家族中的墓茔中,就會選擇"久喪不葬",以此來拖延下葬的時間,來達成能夠下葬在家族墓茔中的目的。

并且由于宋代社會人口流動性較大,再加上科舉制的發展繁盛,很多學子在外做官,以至于客死他鄉,不能回歸故裡,就出現了"家不上譜牒,身不重鄉貫"的社會風氣,正是因為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很多家族都會另立"新茔",改變自己家族的歸葬地點。

古人七天送葬的流程(落葉歸根從宋代歸葬現象入手)2

總的來說,宋代歸葬習俗作為中國古代喪葬習俗的一部分,歸葬習俗的變化更多的是受到了宋代喪葬觀念的影響,同時它又是一種,宋代對喪葬觀念上變化的一種體現。下面就來看一下宋代的"喪葬"的含義。

2、宋代的"喪葬"

喪葬,既指辦理喪事和埋葬死者。喪葬的辦理,是為了讓死者有歸宿,讓生者有悼念死者的機會,而舉行的相關事宜的儀式。司馬光對宋代的喪葬一說曾道:"今之葬書,乃相山川、崗畎之形勢,考歲月日時之支幹,以為子孫貴賤、貧富、壽夭、賢愚皆系焉。非此地、非此時不可葬也,舉世惑而信之。"

從這可謂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宋代喪葬習俗的最終目的,說白了除了有悼念死者的目的外,最大的目的就是為了死者後代的前程。在宋代的人們看來,喪葬的辦理直接關系到子孫未來的貴賤、貧富、壽夭、賢愚,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因而在喪葬的辦理中,必須謹慎、精心地處理它的每個細小環節,如果處理不好,則必會殃及生者。

大體說來,宋代的喪葬禮俗之所以發達,最為重要的原因是因宋代儒家思想占主流地位,人們受儒家倫理道德體系的影響深遠。所以宋人對"喪葬"的辦理,尤為的尊重儒家禮法的規定,在葬禮中,分為七個部分:"喪、立喪主、沐浴更衣、易服報喪、設靈座、小斂、大斂"等步驟,可見宋代人們對"喪葬"的重視。

古人七天送葬的流程(落葉歸根從宋代歸葬現象入手)3

而我以上所說的都是宋代比較有名望,比較富裕的家庭才會這麼詳細的辦理。在宋代民間,由于平民百姓的不富裕和受民間陰陽之術各種禁忌風氣的影響,很多人并不這麼重視"喪葬"的辦理。

在民間,更為嚴重的是,宋代很多人在親人去世後數年甚至數十年都不安葬死者屍體,而是将死者停放在佛教寺廟,據史料所記載:"今世俗多殓于僧舍,無人守視,往往以年月未利,踰數十年不葬,或為盜賊所發,或為僧所棄,不孝之罪,孰大于此"。由此可以看出,不少平民百姓因經濟和禮節繁瑣等因素,而以"年月未利"為借口不埋葬死者屍體,這在儒家學士看來,是大不敬,大不孝之罪。

二、宋代"歸葬"的繁榮發展

宋代在我國古代社會中,是經濟、文化急劇發展的時代,這一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達到了前幾代所沒有達到的高度,正如陳寅恪所說的:"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這是宋代"歸葬"發展迅猛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古人七天送葬的流程(落葉歸根從宋代歸葬現象入手)4

1、"歸葬"之地的選擇

由于宋代經濟的發達,統治者對土地的把控不那麼嚴格,采用"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統治者不僅不限制土地買賣,還加以保護,這使得土地慢慢的朝富商,大族所聚集,導緻很多的平民百姓因為沒有土地,隻能舉家遷移,這就造成了宋代人口的流動性不斷擴大,而流動性的增大,就造成了百姓們對"歸葬"之地選擇的歸屬感沒那麼強烈,就如《何慶之墓銘》中提到的:"自率府,葬河南新安,遂家河南。"

再加上,宋代科舉制度的繁盛,使得很多的學子入仕,被派往各個地方做官,這也使得他們死去時離家甚遠,這不得不使他們隻能在做官的地方下葬,以此來當做自己的墓地,故使得人們對"歸葬"的觀念的淡化,不僅僅隻是在平民百姓中所體現,士族的"歸葬"觀念也在慢慢的淡化,而這一切的演變都離不開人們"喪葬"觀念的不斷變化。

2、"歸葬"形式的變化

宋代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使得"儒釋道"的三教融合進一步加深,在傳統的以慎終追遠,恪守禮教為主導的儒家喪葬觀念中,融合了佛教的因果輪回的觀念和道教的鬼神觀念,從而形成了宋人在"歸葬"時為了省時省力,而不再追尋傳統的"歸葬"禮節,而是通過先火葬後歸葬的形式進行下葬。

古人七天送葬的流程(落葉歸根從宋代歸葬現象入手)5

并且在葬期時間的安排上,宋人多數會采取占蔔的方式,選擇黃道吉日進行"歸葬",來以求逝者在另一個世界能夠安穩幸福,和以求保佑子孫後代富貴榮華;而這種封建迷信的"歸葬"方式,影響了宋代的整個社會的風氣。所以,總體上來說宋代的"歸葬"習俗除了在大體上承襲前幾代的傳統禮數外,它也根據自己的時代特色,而發生改變。

三、宋代歸葬問題中體現的喪葬觀念

"歸葬"習俗是喪葬習俗的一部分,所以,從歸葬的形式上,能看出它受到喪葬觀念的影響頗深。宋代由于人口急劇增多,和統治者實施的土地政策的影響,造成了人多地少現象的産生。并且因為宋代的喪葬被分為"土葬"和"火葬"兩種,而其中的"土葬"占地面積廣,費用昂貴,這使得宋代的大多數人都選用"火葬"的方式,來使得自己的親友得以"歸葬"。

而這種喪葬觀念的變化,即使在宋代統治者,下達 "禁民以火葬"的诏令時,也沒有得到很大的改變。并且這種現象在宋朝南渡後,因為大多人流落南方,故鄉難返,火葬的發展也就更加的盛行。而這種的"歸葬"方式的演變,大部分來源于宋人們對喪葬觀念的變化。

而宋代"歸葬"觀念的不斷演變,也是"喪葬"觀念的不斷演變;在宋代"歸葬"的辦理是一種"孝"的體現,是一種家族血緣關系的維系,而宋代的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國家的統治秩序,便大肆宣揚孝道,試圖通過"孝治天下",來維系整個社會中各個宗族成員之間的血緣關系,從而達到"家天下"的統治目的。而"歸葬"的方式,正是對孝的體現,所以宋代統治者對"歸葬"很是推崇,這也從而促進了中國古代的喪葬觀念的發展,為中國喪葬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古人七天送葬的流程(落葉歸根從宋代歸葬現象入手)6

四、結語

中國宋代歸葬觀念的不斷發展,使得逝者得以"落葉歸根",而宋代"歸葬"的不斷發展,也使得我國喪葬觀念的文化,發展的更加完善,以至于它能夠流傳至今。即使處于當代文明社會的我們,也多少會受到喪葬觀念的影響;就如在我國當代的一些偏遠地區,仍然實行着古人的喪葬習俗,用土葬的形式進行下葬。

而我們當代的發達地區,也受到它的影響,仍然延用喪葬文化中"歸葬觀念"裡的火葬的方式,對我們當代的逝者,進行下葬,而這種下葬方式,不僅為我國土地面積的運用,節省空間,還大大減少了下葬形式,對環境的污染。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是不可小觑的。

參考文獻

1、韓悅 宋代喪葬典禮考述

2、徐戰偉 宋代歸葬問題研究

3、遊彪 "禮""俗"之際——宋代喪葬禮俗及其特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