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馮姓的根源和起源

馮姓的根源和起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01:13:47

四、馮姓源流

馮姓的根源和起源(馮姓源流天下馮姓)1

河神馮夷(網絡圖片)

馮姓的源流主要有兩個,一支出自鄭大夫馮簡子,一支出自畢公高後裔畢萬之後,均源自馮地(今河南省荥陽西)。

相較而言,馮簡子之後得氏更早。

公元前七世紀末,地處中原要沖的鄭國成為晉、楚兩大集團争奪的焦點。進入公元前六世紀,尤其是鄢陵之戰後,鄭國再次遭受晉、楚兩國輪番攻擊,搖擺不定,頻繁變換陣營。公元前566年,晉悼公在鄬地(今河南魯山境)召集諸侯會盟,鄭僖公在赴會途中被支持楚國的鄭卿子驷(公子騑)派人刺殺。子驷謊稱鄭僖公患暴病身亡,扶立僖公年僅五歲的兒子嘉為國君,此即鄭簡公。

子驷結怨甚多,後為子孔(公子嘉)所殺。再後,子孔企圖自立。公元前554,鄭簡公誅殺子孔,任命子産為卿,用為少正(正卿之下的卿官,輔佐正卿)。公元前543年,子産執掌國政。子産起用馮簡子、子大叔(一稱遊吉)、公孫揮(字子羽)、裨谌等一批賢能之士進行列改革,穩定住了鄭國急速下滑的局面。

馮簡子能決斷大事,子大叔文采飛揚,子羽擅于外交,裨谌有謀略。但裨谌有個緻命的弱點,他的謀劃有時得當,有時不得當。子産就把裨谌謀劃的情況告訴馮簡子,讓他來決斷。待馮簡子認定後,子産再交給子大叔去執行。外交上的事情,則全權由子羽出面處理。因此,子産當政時很少把事情辦砸。

馮簡子的封邑在馮邑,其後人以馮為氏。

《世本八種注》在為馮氏作注時還說到,據《穆天子傳》記載:“天子西征,鹜行至于陽纡之山,河伯無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又說:“河伯謂之馮夷,是河國名,與春秋江國及有濟同。馮夷乃有河之君,故世本馮氏歸歸姓。”穆天子即周穆王,無夷即馮夷。如此,馮姓起源則要更早。

歸姓乃鬼方(上古種族名)之姓,源自少皞(亦作少昊)之子,《山海經》記載為威(當是隗的借字,一說媿)姓。周代有歸國(也即夔,一名隗國)、胡國。其中胡國有2個,一為歸姓或姬姓胡國,在今河南漯河東(一說今河南郾城西南),公元前763年亡于鄭國。一為歸姓或妫姓胡國,在今安徽阜陽西北,公元前495年亡于楚國。

《中國100大姓氏圖騰大全》說:“馮姓是牧馬民族的族稱,圖騰由牡牝兩匹馬組成,圖騰左邊的圖案代表着牧馬人手拿着鞭子,牡牝二馬繁衍為馬群,代表牧馬民族子孫的繁衍昌盛。始祖馮翀(河伯),地為馮邑,以地為生。”其關于圖騰的說法已經違背了“馮”字的本義,當不足信。個人拙見,馮姓圖騰當是于一根棍子上綁着兩個葫蘆,象征凫水的工具。金文演繹成“馮”字。

馮姓的根源和起源(馮姓源流天下馮姓)2

馮姓的根源和起源(馮姓源流天下馮姓)3

馮字演變(象形字典)

公元前504年,周儋翩率王子朝舊部攻打成周,得到鄭國馮、滑、胥靡、負黍、狐人、阙外六邑人支持,鄭獻公發兵讨伐六邑。這是馮氏在春秋時代的最後一次露面,再次出鏡則要等到戰國時期。

起于畢萬的這一支則要晚很多。

相傳,周文王生了99個兒子,後來又撿到了雷震子,正好湊夠了100個,這就有了“文王百子”之說。

周文王兒子多是不假,但遠沒有100個。根據《史記·管蔡世家》記載,周文王與太姒生有伯邑考、武王發、管叔鮮、周公旦、蔡叔振、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處、康叔封、冉季載10個嫡子。據傳,周文王還有12個庶子。

周文王有個庶子,名高,排名第十五。周武王即位,以“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周武王将弟弟高封在畢地(今陝西鹹陽東北,一說在今西安市西南)。滅亡商國後兩年,周武王去世,周成王繼位。畢公高在周成王時做了太史。周成王臨死前,遺命畢公高與太保召公共同輔佐周康王。周康王時,命畢公高分居裡,管理東都成周,安定周郊。

春秋時期,畢公高的後裔中有個叫畢萬(生卒年不詳)的,在晉國做官。公元前661年,畢萬跟随晉獻公攻滅耿、霍、魏三國,因功被封在魏地(今山西芮城東北五裡古魏城),列為大夫。畢萬從封邑名為魏氏。

公元前453年三月,韓氏、魏氏、趙氏扳倒知氏,瓜分了晉國。公元前424年,魏文侯、韓武子、趙桓子列為正卿,三家獨立執政。公元前403年,三家正式得到周烈王的任命狀,列為諸侯。

公元前375年,韓國滅亡鄭國,馮地歸屬韓國。

由于魏、韓、趙三國地盤犬牙交錯,不方便治理,魏惠王即位後,遷都大梁(一說前365,一說前361年,還有說前340年。當在前360前之前),與趙、韓兩國多次易地,用上黨郡換取韓國穎川郡部分和三川郡(鄭國舊地)。馮地歸于魏國。

魏國共傳十世九君,除公族外,得氏的還有樓氏、安陵氏、中山氏、馮氏、信陵氏以及辛垣氏。

據《元和姓纂》記載,畢萬的支孫(支庶子孫)食采于馮城,遂以馮為氏。《世本八種注》引《後漢書·馮鲂傳注引》說:“馮,姬姓之國。馮氏其先魏之別封,曰華侯。華侯孫長卿食采馮城,因以氏焉。”

據《炎黃馮氏網》,馮姓除此兩支外又有三支:其一源自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之後裔拓拔觏。拓拔觏為鮮卑族人,以先祖封爵馮翌侯改姓馮。其二源自司馬遷長子司馬臨(當為次子司馬觀)之後。司馬遷遭受宮刑,司馬觀後人改姓馮。其三源自劄剌兒部人木華黎(1170—1223)後裔汝赟。元朝滅亡時,汝赟戰死大同,其後人改姓馮。

戰國時,馮氏主要在河南發展,有一部分向東進入齊魯大地,還有一部分可能向南進入楚國。也不排除歸姓胡國滅亡後,其後人取河國姓為馮氏。

秦朝建立後,馮姓向西進入并中,漸及全國各地。但支派已無法考證,隻能追溯到比較晚的年代。按《元和姓纂》:“馮氏出穎川者,漢征西大将軍馮異之後;出上黨者,馮奉世之後;出長樂、信都者,宜都侯馮參之後;出京兆者,北燕昭成帝馮宏(弘)之後;出河間者,唐監察禦史馮師古之後;出嶺南者,唐越國公馮盎之後。”至于出弘農者,則為馮弘之孫西魏甯州剌史馮甯之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