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青春的路上需要一起走

青春的路上需要一起走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3 10:24:51

文 | 鄧龍


本文為原創首發。


三線建設時期,在湖北西部,由軍委原三總部和各軍兵種所屬的三線軍工單位,星羅棋布地分散在湖北境内的京廣線以西,漢丹、襄渝、焦枝(焦柳)鐵路沿線的廣大山區。其中,隸屬于原總後勤部的五家三線軍工廠,一家軍工醫院及一家軍用倉庫,分散隐蔽在鄖陽地區(今十堰市)均縣(今丹江口市)的浪河和丁家營地區的大山深處。


青春的路上需要一起走(三線行青春作伴)1

那個年代的三線人,正值青春年華,“我是革命的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一腔熱血地投入到轟轟烈烈的三線建設;一隻皮箱裝着一個家,三塊石頭架起一口鍋,什麼簡陋的工具,什麼惡劣的環境,什麼工作待遇,在他們眼裡那都不叫事兒,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這是何等的豪邁!

以下為筆者根據自己的采訪筆錄,整理撰寫的三線人口述史,以青山作證,用青春作伴,印證了一個時代的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三線精神。


青春的路上需要一起走(三線行青春作伴)2


曾經的汽車兵翻越垭子口

講述:曾光舉

我是1968年從鐵四師複員回家的,回來後就在老家浪河區青莫公社參加農田水利建設。有一天,浪河區委周秘書找到我家裡,對我說,2385籌建處急需一名司機,屬于臨時借用,問我去不去。我當即答應了周秘書,第二天就背上行李到浪河區報到。周秘書親自帶我去2385籌建處報到,這樣我就做起了2385籌建處的第二任司機,從此與汽車為伴,直到退休。

當時,2385籌建處隻有一台美式吉普,唯一的司機老丁回家探親去了,籌建處領導要經常外出辦事,沒有司機怎麼行?于是,我擔任起臨時小車司機。按當時出籌建處的規定,管吃管住,另外每天補助八毛錢夥食費,算下來一個月有24塊錢的收入,還是很可觀的。後來老丁探親歸隊,我以為臨時司機的工作幹不成了,誰料到上面又給籌建處調來一輛大嘎斯,處裡的領導就把我留下來開嘎斯。不久後又相繼從地方招來三位複員軍人,組成了籌建處後勤班,這三人分别是炊事員陳文富,司機甯漢成、章連富和我。

1969年11月份,随着2385籌建處第二個工區的開建,我跟着籌建處轉到青莫公社,這裡是我的老家,我離家更近了。随籌建處一起過來的還有炊事員陳文富和司機章連富。從此我們三人一直都在這個三線廠裡上班,直到各自退休。

建廠初期,整個2385籌建處就隻有這一輛嘎斯車,一天要往丹江鎮(當年的均縣縣政府所在地)跑五趟。淩晨兩點多起床,去丹江水泥廠排隊拉水泥,還要在漢江輪渡開船前趕到壩下的渡口,将水泥搶運到漢江右岸。為争取時間,每趟都要把時間掐準,避免等船浪費時間。這輛車除了拉水泥,還要拉鋼筋、砂石和紅磚等建材,人歇車不歇,四個輪子每天連軸轉,但整個基建過程中沒有出過一次交通事故。

記憶最深刻的事兒要數第一次到黃龍山裡拉木材。當年工廠基建所需木料都是就近取材,黃龍山山高林密,成材的木料取之不盡,又距離工廠最近,所以建廠木料都得到山裡拉出來。

黃龍山自古就沒有一條通車公路,以前進山路是趕馬幫的羊腸小道,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鐵道兵一師修建襄渝線急需木材,才在山崖上開鑿了一條臨時便道。這條臨時公路一面是百丈深淵,一面是陡石岩,勉強能通過一輛貨車。加上山路彎道多,坑窪不平,一般的司機都不敢進山。我當鐵道兵開了七八年的解放車,啥樣的路都走過,就是沒走過這樣危險的山路,那簡直就是步步驚心、提心吊膽。

第一次開着嘎斯上去的時候,我也不敢看路外的懸崖陡壁,偶爾瞟一眼就渾身發抖,再不敢往前開了,生怕稍微不小心方向盤打偏了,一頭栽下山谷裡。我把車停穩後慢慢下車,蹲在那個垭口上一連抽了幾支煙,再瞧瞧深不見底的山谷,咬咬牙又上了車,重新發動嘎斯,握緊方向盤,挂檔、踩油門,終于翻越了垭子口,越過了司機生涯中最艱難的那一關。随着一趟一趟地上下跑,心理壓力逐漸消失,也感覺這山路沒有那麼恐怖,後來比這更險峻的山路也能開了。

這些年過去了,回想起過去的往事,很多都記不起了,但有一些記憶是抹不去的,有時候想起來還曆曆在目。


青春的路上需要一起走(三線行青春作伴)3

蘆席棚子與黑蚊帳

講述:陳文福

我是1960年的兵,1968年從部隊複員回到均縣浪河店,在家呆了個把月,就被招進籌建處炊事班。當時全縣參加招工的有一百多人,招工條件極苛刻,比當初驗兵的要求還要嚴格。籌建處從這些人中層層過篩子,最後隻錄取了四個退伍軍人,其中有我,還有三個是汽車兵,因我在部隊幹了多年的炊事班長,所以招進來後還是幹老本行。

2385工程籌建處一工區(即3611工廠的前身),當時正在搞基建,急需建設人員。從地方征集了大量的民工,又怕影響到地方的農業生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70年籌建處經湖北三線指揮部的批準,才從各地農村的知青點上招來新學員。起初,新學員主要是搞工程建設,領導帶着學員隊到浪河店河灣裡搬水泥磚,澆築預制闆,我們炊事班的鍋竈就地架設在河灘上,連個帳篷都沒有,無遮無擋,條件很艱苦。

就這樣在2385一工區幹了兩年,1970年初我随2385籌建處30多人轉戰到二工區(即3602工廠),一幹就是40年,直到現在還居住在這裡。

剛來二工區,炊事班設在一座山包下的蘆席棚裡,蘆席棚子夏天熱,冬天冷,遇到雨雪天,外邊下大雨,屋裡下小雨。碰到連陰雨,屋裡連個幹爽的地方都沒有。有幾次刮大風,棚子差點被掀翻了。

一開始籌建處炊事班正式工就我一個人,除了一日四餐(除正常的三餐外,晚上施工人員加班到十二點,還得做夜餐),還肩負着飼養員的工作。那時,為改善籌建處的夥食,也是執行勤儉節約的方針,籌建處後勤班利用食堂的泔水養了兩頭豬,喂豬的任務也交給了我。後來實在忙不過來,就招來兩個民工,一個搞采買,一個打下手。三個人管三十多人的一日四餐從早上六七點一直要幹到晚上十二點,洗洗涮涮個把小時,剛躺下,周圍村莊的雞就開始打鳴了。

當時山裡樹林多,長腳蚊、小咬(當地話,麻蚊子——編者注)特别厲害,晚上睡覺沒有蚊帳那是睡不成的。幸好我複員時從部隊帶回來一頂新蚊帳,晚上才能睡上個囫囵覺。這頂蚊帳跟着我在蘆席棚裡呆了三年,由白花花的顔色硬是熏成黑黢黢的,由于沒有時間洗,隻好托人帶回老家讓家屬加班洗。當時家屬在農村生産隊做活,幾個孩子還小,白天出工,晚上回來還要做飯、照顧孩子,忙得連軸轉。後來我抽時間回去,看見院子裡晾曬的蚊帳還是黑黢黢的顔色,我問怎麼沒洗?家屬說泡了兩天,拿到河裡怎麼洗都洗不白。這頂蚊帳跟着我又幹了十年,直到八十年代住進家屬樓,它才結束光榮使命。

初建3602工廠的時候,條件比3611那邊還要艱苦。當時還沒有打通山洞,進出都要翻山越嶺,交通極其不便,工作又非常辛苦,一天到晚累個半死,但為了工廠早日建成投産,從籌建處總指揮到我們炊事班,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沒有一個人損公肥私,沒有一個人不真幹。那時候的幹部職工心齊、單純、沒有私心雜念,現在想想那時候的工作雖然辛苦,但幹得有勁,幹得開心。


青春的路上需要一起走(三線行青春作伴)4


排子車與烤火的故事

講述:譚成昌

我是1970年3月招進3611工廠一工區,當時工廠按照部隊軍事化管理,新學員按連隊編成學員隊。學員隊進廠就參加基建工作,搬水泥磚,扛杉木杆,學員沒幹多久就分批送出去學習技術。我是1970年5月第一批次到上海浦東參加培訓的,學習油桶制造技術。第二年10月回到3602廠,一回來就分到油桶車間上班。當時條件非常簡陋,進廠的山洞還沒有打通,上下班都得從3611廠坐一截車,然後徒步翻越大山才能到達車間;白天在車間正常上下班,晚上還要去浪河店的河灘上搬水泥磚,去山裡扛杉木杆,算是義務勞動,每人發一張價值一毛五的就餐券,吃一頓肉絲面,算是對我們勞動的獎勵。

當年的艱苦是現在的年輕人無法想象的。我剛進廠的一段時間,在後勤搞采買工作,那時候物資缺乏,買啥都需要票證。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拉着排子車到地方采購計劃外的物資,柴米油鹽醬醋茶,籌建處後勤上缺什麼就買什麼。但是,在那個物資匮乏的年代,很多東西必須要通過地方關系才能買到,而我正好是當地人,在地方上有一些關系,通過關系能買到一些計劃外的生活物資。

當時還是建廠初期,到處缺人手,我一個人既是采購員又是裝卸工,這樣的力氣活幹得多,飯量就增加了,一頓比别人多吃一份飯,有人提意見說我多吃多占,我說我是多吃了,但沒有多占,不信你去問管後勤的,你現在吃的喝的用的,哪一樣不是我一車一車拉回來的?打這以後再也沒有人說什麼了。

我在後勤的那一段時間,雖然工作辛苦,但覺得很充實。不過,也遇到過痛心疾首的事兒。那是我到後勤班的那個冬天,大雪紛飛,天氣出奇的冷。我用排子車拉了一些煤塊回宿舍烤火,哪知道隔壁宿舍裡的幾個同事看我拉煤塊回來,也要了一些搬回屋裡烤火。半夜裡人都熟睡了,隔壁那屋裡的幾個同事煤氣中毒了。結果早上起床上班,一看雪地裡趴着一個人,我上前一摸還有氣,立即進屋去看,天爺,一屋五個人,除了一人當晚有事回家外,其餘四人全部中毒。三人中毒較輕,再加上搶救及時,都恢複了健康,一人中毒較深,送到廠醫務室沒有搶救過來,就這樣一個年輕的生命離開了我們。

後來廠保衛處還就此事來調查過我,這件事對我的教訓深刻,有時候想起來心裡也不是個滋味。那個同事要是不出事故,現在也會跟我一樣退休了。


青春的路上需要一起走(三線行青春作伴)5


兩班倒與“七對七”

講述:皮升元

我是1975年從3611工廠調到3602工廠四車間油桶線上的,跟着上海來的師傅老羊頭(本姓楊,當年由于孩子多,便起了老羊頭這個綽号——編者注)幹裝配工。當時,油桶生産線上的機器設備都是從位于上海黃埔區的老3602廠整體搬遷過來的,連現在工廠的番号都是沿用老3602工廠的。當年有個口号叫“好人好馬上三線”,來的師傅們都是上海老廠的技術骨幹,他們拖家帶口的來到我們均縣山區,為工廠早日建成三線廠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時3602工廠分為二、三兩個工區,二工區主打軍品是200升油桶、50升扁提桶和2升油脂桶;三工區是由北京3603工廠包建的,開始上馬坦克軍用軸承,後來轉型生産民品,做過小電機,最後定型為風動工具,沒一樣不是虧本的産品。最終二、三工區合并為一個3602廠。

1975年二工區油桶生産線正式開始生産200升油桶。1976年唐山地震期間,工廠接到部裡下達的生産計劃,這是工廠油桶線上馬以來首次接到部裡下達的艱巨任務。工廠開始采取兩班倒、“七對七”的工作模式即早上七點到晚上七點,兩班倒,人停,機器不停,每天三餐送到車間裡,開水冷飲送到機台上。全廠上下圍繞油桶為中心,全面開展工作,生産想不搞好都難。

記得那是1979年臘月底,當時快過春節了,工廠也準備放假,突然接到部裡下達的油桶生産任務,為了搶時間全廠不放假,恢複兩班倒、七對七的工作模式,一切以油桶為中心,後勤處全力保障生産一線吃喝拉撒。随後,軍代表進駐工廠,軍用車皮停在鐵路專用線上,綠漆還沒幹的油桶剛從生産線下來,就立馬轉運到山洞外的軍用貨場,裝車皮運走。

當時生産技術部門經過精确核算,每班必須完成1700隻油桶,每天必須完成3400隻油桶,超額部分實行獎勵。另外,由于從生産線到鐵路專用線還有一段距離,廠裡的運輸車輛有限,軍列又等着裝貨,廠領導就發動大家想盡一切辦法把油桶送到專用貨場,每隻油桶運輸費七分錢,下班的同事們都去挑桶。有一天晚班,一個司機已經下班,但他偷着開着拖拉機拉了一大車油桶送到專用貨場,經過路邊一個堰塘時,由于疲勞過度,轉彎不急,連人帶車掉進堰塘裡,油桶漂了一堰塘,幸好司機會遊泳,算是有驚無險。

過年那天,工廠建議經軍代表批準,中午放假回家吃團圓飯,下午一點半必須趕回來繼續上班。那時候的人們誠實聽話,腦子裡裝的滿是學先進,趕先進,思想過硬,工作過硬。

當年的保密工作做的非常好,我們加班加點的生産油桶,原來是用于廣西、雲南對越自衛反擊戰,事後我們才通過報紙電台知道對越自衛反擊戰,我們生産的油桶也上了前線。


青春的路上需要一起走(三線行青春作伴)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