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還記得的話,在我們中學的曆史書上,明治維新被定義成一場資産階級革命,當然,是不徹底的資産階級革命。不過,也有人認為,明治維新是一場自上而下的“革新”運動。
那明治維新究竟是一場革命,還是一場革新?如果是革命的話,為什麼被稱為“維新”?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樣的秘密?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先來看看“維新”和“革命”這兩個詞,在漢語中的意義。
一、“維新”和“革命”在漢語中的含義“維新”和“革命”這兩個詞,都是儒學的概念。明治時期的人,說到“維新”和“革命”的時候,也都是在儒學的知識背景中理解這兩個詞的。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都是要學習儒學的。他們學習儒學,不僅把它作為考取功名,改變人生命運的手段,還把它作為了一種信仰。
在德川時代和明治時代,當時的知識分子,他們也都學習儒學。但是他們學習儒學不是為了參加科舉、考國家公務員。他們是把它作為一種修養品格、修養道德的學問。這裡的區别,非常重要。
“維新”這個詞,出自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原文是“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這是“維新”這個詞,第一次在現有的文獻裡出現。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的話就是說:“我們周國,雖然是古老之邦,但是受天命為天子,卻是新近的事情”。
明治維新裡“維新”這個詞,跟詩經裡的這句話非常有淵源。
那就要說到,在明治維新前夜,倒幕派的武士和公卿貴族,他們在秘密策劃發動政變、推翻幕府統治的時候,想要找到一個指導性的總方針或者說總口号。
這個時候,有位學者叫做玉松操,他當時是倒幕派的一個智囊。他就提議用《詩經》裡“維新”這個詞,作為他們的總口号。
玉松操為什麼選用《詩經》裡的“維新”這個詞呢?他是想把日本比拟為周朝,把天皇比拟為周天子。
大家可能知道,周朝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大朝代。而且周朝是封建制,有天子,有諸侯。當時日本的制度,也類似于封建制。另外,周朝在儒學裡是一個理想時代。孔子的夢想就是要恢複周朝的禮儀和制度。
當時日本的學者也非常熟悉儒學,他們認為日本在當時的方方面面都類似于周朝,所以他們鼓吹日本的制度和文化,要比中國還要優越。
在德川時代,有天皇,有将軍,将軍掌握實權,天皇是個傀儡。德川時代中後期,一些對現狀不滿的人,他們發明出了“大政委任”這樣一種講法。也就是說,天皇才是國家真正的君主,将軍隻是接受天皇的委托治理國家。
明治維新,就是要把天皇授予将軍的大權拿回來。天皇重新掌權,“革除舊法,實施新政”。這就是玉松操他們這些人,對于“維新”的理解。
明治時代的人,為什麼不用“革命”來形容這場運動呢?
大家印象中的革命,應該是辛亥革命,或者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革命。這個“革命”是英文“Revolution”的翻譯詞。但是,現代漢語中的“革命”的含義,跟古代漢語中的“革命”的含義是很不一樣的。
我們先來看一下,古代漢語裡“革命”究竟是怎樣一個含義。
我們中國有部古書,叫做《周易》。“革命”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就在《周易》這本書裡。《周易》裡有這麼一句話:“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商湯與周武王的革命,既順應了天意,又适應了人民的要求”。在這“革”是“變革”的意思。“命”指的就是“天命”。
儒家認為“天命”是政治的本源。如果有這麼一個人,在所有人之中,他的道德最高尚,能力最出衆,而且能夠愛護、保護民衆的話,上天就會命令他來做人間的帝王,并且頒發一個“營業執照”給他。讓他代替上天發号施令,管理、教化民衆。這個“營業執照”就是天命,有這個“營業執照”的人,就是天子,就是皇帝。
不過,一段時間之後,如果皇帝的子孫變得道德敗壞,不但不能保護民衆,反而要殘害他們的話,上天就會撤銷原來的“營業執照”,尋找更合适人選,并且頒發新的“營業執照”給他。這個人,他就可以推翻舊王朝,另建新王朝。
在中國曆史上,隻要是以暴力手段實現的朝代更替,都能被叫作“革命”。
二、明治維新為什麼叫“維新”,不叫“革命”?19世紀中後期,推翻德川幕府的政治家們,為什麼不把這場運動概括為“革命”呢?
這是因為他們都學習過“儒學”,他們都知道“革命”的确切含義。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把“明治維新”說成“明治革命”的話,那不就意味着“天命”本不屬于天皇嗎?
這些政治家們想要強調的是“上天的任命”一直都屬于天皇家族,從來沒有發生過轉移。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他們怎麼能夠吹噓天皇的統治是“萬世一系”的呢?怎麼能去證明推翻幕府的統治是合情合理的呢?
所以,他們會說,明治維新隻是一場“維新”,隻是天皇主導下的一次“革除舊法,實施新政”的改革,而不是“改朝換代”的政治革命。
從這個意義上講,明治新政府是有意識地要把一場革命裝扮成一場變革。他們這樣做,是為了突出日本的優越性,為了神化日本天皇,打造出天皇的統治“萬世一系”的傳說。
雖然在幕末有少數的學者和倒幕派,開始鼓吹天皇統治萬世一系。但是要等到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才正式确定天皇的統治萬世一系這樣一種說法。到了1893年,日本把《君之代》确定為他們的國歌,就開始唱道:
我皇禦統傳千代,一直傳到八千代,直到小石變巨岩,直到巨岩長青苔。
事實上,“萬世一系”這個詞正式出現在官方文件上是1867年——明治維新爆發的前一年。在這之前的700年裡,武士才是國家的主人,天皇有時候連傀儡都算不上。
到了19世紀,西方的艦船屢屢在日本沿海出現,日本那時候已經感到了嚴重的對外危機。尤其是美國佩裡艦隊的“黑船來航”之後,德川幕府才被迫打開國門,簽署條約。
在德川時代,統治階層是武士。武士都是職業軍人,他們重視名譽大于生命,幕府作為全體武士的首領,他們不戰而降的姿态,點燃了武士們心中的怒火。
下級武士嚷嚷着要“廢約攘夷”,也就是廢除不平等條約,把外國人驅逐出去。為了安撫武士們心中的憤怒,幕府口頭上保證一定期限内“廢約攘夷”,驅逐外國人,恢複鎖國狀态,但是内心卻知道,大勢不可扭轉,隻有對外開放,才是出路。
幕府這種對外屈服,對内欺瞞的态度,引發了國内的極大不滿。既然德川将軍靠不住,武士們就要找一個新的領袖。他們想到,在京都還有一個天皇。這個天皇,在遙遠的古代,曾經是日本統一政權的最高領袖。而且,現在京都的這個天皇,還是特别讨厭外國人的。
就這樣,天皇開始被塑造為日本民族主義的核心。下級武士希望在天皇的旗幟下,廢除通商條約,重建國家政權。從明治維新前十年開始,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開始相信,天皇才是日本的正統的君主,将軍隻是接受天皇的委托管理國家。
到德川幕府倒台前夕,就連将軍也想利用這種說法,來鞏固自己的統治,重建幕府的權威。比如說,第十四代将軍娶了天皇的妹妹。當然,這次聯姻是半命令性的。幕府要求天皇把他的妹妹嫁給将軍,天皇也不好拒絕。後來,這位第十四代将軍還特意去了京都拜見天皇。在他之前,已經有200多年,将軍沒去過京都拜見天皇了。
從這個時候起,将軍在寫給天皇的信件中,開始自稱為“臣”。這标志着将軍和天皇的關系發生了決定性的逆轉。
在這之後,德川政府要求天皇把治理國家“大任”委托給自己。而且,為了堵住“倒幕派”的嘴,他們還主導了“大政奉還”這場演出。他們提出來要把權力交還給天皇。幕府之所以敢這麼幹,就是他們相信,一旦自己撂挑子不幹了,沒有人能承擔起管理國家這個重任來。
倒幕派他們就順水推舟,推動了一場“王政複古”的運動,就是要廢除幕府,把政治體制恢複到天皇親政的時代。當然,他們把天皇擡出來,隻是要做做樣子,事實上是他們自己想要掌權。
受這些運動和思潮的影響,天皇統治“萬世一系”,這個觀念在日本才慢慢滲透開來。
三、明治維新的本質是“維新”還是“革命”?現在的問題是,“維新”這個詞,能充分傳達這場運動的本質嗎?我看是不行的。
因為明治維新,事實上是一場革命。
我們剛才已經了解,“革命”在古代漢語裡是指改朝換代,君主易姓。就算按古代漢語這個意義來講,都能說明治維新是一場“革命”。按照現代漢語裡的“革命”的意義,能說“明治維新”是一場革命嗎?
下面,就讓我們看一看“革命”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的含義。
現代人腦海裡的“革命”,基本上是對英文“revolution”的翻譯。大家可能想象不到,“Revolution”這個詞的本意是指“有規律的天體運動”,後來這個詞,就衍生出了“循環往複”的含義。
大家應該聽說過哥白尼,他在1543年出版過一本書叫《天體運行論》。他論證說,太陽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圍繞太陽運行。“天體運行”在這本書中,就叫作”Revolution”。
大家想一下,這是不是很有趣呢?“敢教日月換新天”,号召要打破一切,否定一切,重建一切的“革命”,它的本意竟然是“循環往複”?到了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後,“革命”這個詞才有了現在的含義。
按照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解釋,“革命”是被支配階級用暴力手段推翻支配階級。他們在奪取政權之後,摧毀舊的政治、經濟、生産關系。如果不那麼強調階級鬥争的話,革命也能夠被理解為,推翻一個原有的政治和社會秩序,建立一種新的政治和社會體制的運動。
如果我們以現代漢語這個定義為标準來衡量的話,那也可以說,
明治維新就是一場革命。這是因為明治維新不僅改變了日本傳統的政治形态,改變了經濟和社會結構,改變了文化和傳統,而且還改變了日本列島上所有居民的生活方式。
如果這都不算一場天翻地覆的革命的話,我想那就沒什麼能算得上革命啦。
四、明治維新怎樣改變了日本?接下來,讓我們看看,明治維新是怎樣改變日本的。
(1)從政治上來講
明治維新廢除了德川幕府260多年的統治。同時終結了,已持續近700年的武士對日本的統治,創建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
明治維新還确立了“天皇主權”下的“立憲君主制”和“民選議會制”。1889年之後,日本所有法律的制定,都要經過民選議會的同意。明治維新廢除了舊的法制,編撰了新的法典,改革了司法,創建了國家軍隊。
(2)從社會、文化和經濟方面來講
明治維新廢除了武士階層的世襲身份,提倡“四民平等”。這四民是指,“士農工商”,也就是武士、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在明治時代身份都是平等的。
明治維新還大力向西方學習,興辦教育、開放輿論、啟發民智、推行信教自由,同時改革了稅制和經濟制度,允許土地私有,發展實業。
(3)從生活方式上來講
明治維新确立了新的曆法和時間标準,人們的服裝、發型和飲食習慣也發生了巨變,關于變更服飾的讨論,也正是這種改變的一個體現。
五、總結我們可以看到,明治維新其實是一場帶來天翻地覆變化的革命。領導明治維新的政治家們,之所以選用“維新”這個詞來作為施政的口号,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強化新政府統治的正統性,同時,塑造出天皇一直是日本最高統治者的假象。如果選用“革命”的話,那就是在暗示,天皇不是一直在日本的最高統治者。這是這些政治家們不願意看到的,也不想讓民衆發現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