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建設的名利路徑和名利觀
作者:王新剛
該文來源于《品牌管理》教材17頁,機械工業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
自古以來,“功名”和“利祿”就是人們所追求的,當然企業也不例外。品牌建設不僅重利而且也重名,正如司馬光所說:“彼汲汲于名者,猶汲汲于利者。”大多數品牌在創業初期,既沒有較高的知名度也沒有不菲的身價,品牌對名利的追求是伴随着自身成長和發展的,為了達到最終目标:名利雙收,不同的品牌所選擇的路徑也有所不同,歸納起來有兩類(如圖1-3):通過名來赢得更多的利;通過利來換取更多的名。内在動機是需要付諸于實踐才能夠實現的,良好的名聲需要社會公衆的評價和認可,更多地體現在做人方面;而财富的積累需要經營管理方面的努力,更多地體現在做事方面。先做人,後做事,偶爾做做秀,已成為一種“口号思維”,被奉為品牌處世的哲學。名利名利,名在利前,利在名後,做人是為了留名,做事是為了獲利,做人(留名)和做事(獲利)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圖1-3 追名逐利路徑圖
仔細觀察品牌的行為大緻可分為兩類:市場行為(做事)和非市場行為(做人),非市場行為主要指品牌構建、維護與利益相關者(例如政府、社會公衆、媒體等)關系的行為,包括:支持體育賽事、文化藝術事業、慈善捐助,參加政府、媒體等組織的活動等;市場行為主要指品牌經營管理方面的戰略和戰術決策行為,包括:制定戰略規劃、結成戰略聯盟、新産品推廣、市場調研等。非市場行為更多體現的是做人,側重于相關利益者關系的構建與維護,可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當品牌擁有良好的聲譽時,自然會赢得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尊重和認可,提高品牌的經濟績效,增加品牌的财富積累,最終達到名利雙收。而市場行為更多的是做事,側重于經營管理和績效方面的提高,利于企業财富的積累。當企業擁有足夠多的财富時,便開始重視對名的追求,希望通過社會責任或慈善捐助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以提高品牌的良好聲譽,最終達到名利雙收。
與古代相比,現代的科技顯得非常發達,“名”即可為當下的,亦可為身後的;而“利”則多為當下的,因為每個人都是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界,而又赤裸裸離開這個世界。當品牌離開這個世界時,名利是無法帶走的,隻會将寶貴的精神财富和巨額的物質财富留給社會。由此可以看出,企業的名利是從社會中獲取的,最終要回饋于社會。不論是獲取還是回饋的過程中,企業都需要有正确的名利觀和行為;否則,将不能名利雙收全身而退。因為企業并非生存于真空,其觀念和行為需要利益相關者的認可,亦會影響到相關者的利益。那什麼樣的名利觀和行為才算是正确的呢?從字面上看很簡單,符合“道”的名利觀才是正确的,但真正理解和做起來就難了。
圖1-4 品牌正确的名利觀
追名逐利是通過做人(非市場行為)和做事(市場行為)來實現的,而做人和做事是要講“道德”的。将“道德”拆開來講,可以看出做人和做事首先要符合“道”;因為“道”存在于萬物之中,有形的和無形的,不能問也不能講出來,在圖1-4中指整個圓(包括邊線)。“道”之後是“德”為先,“德”指人的良心,也是“道”的起點。企業在追求名利之時,不論選擇哪種路徑,起點均在品牌的良心(德),憑良心做人,憑良心做事,最終才能名利雙收。在追求名利的過程中,有利己也有互利的行為,但從企業對名利的渴求來看,實質上更多的是側重于“利己”。在功成名就之後,“利”最終将成為物質财富的積累,“名”最終将成為精神财富的積累。不論是物質财富還是精神财富最終都是要回饋于社會的,回饋社會的過程實質上是“利他”的過程,也是“個己”道德向上發展的過程。事實上,在這個過程中,品牌的境界已由功利上升至道德境界,這樣的品牌才會名垂青史,成為後來者學習的榜樣,品牌精神才會流芳後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