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春秋時期各國王朝人口

春秋時期各國王朝人口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6 17:19:56

古籍中記載古權國始于商代,為武丁後裔之國,相關商代子姓權國的信息記載不确,我們熟知的權國是周代之權。商周兩權顯然有承續關系,一般認為,周取代商後,很少有殷商子姓之國幸存,那麼這個子姓權國也很有可能被其它姓氏所替代。還有它的地望,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載:“商武丁之裔孫封于權,其地南郡當陽縣權城是也。”當陽縣,即現在的湖北當陽市,據說荊門沙洋縣馬良鎮境内有權縣遺址。當陽市權城為春秋權國故地,境内有權水,《水經注》載,“沔水(漢水)又東右會權口,水出章山,東南流經權城北,古之權口也。”權城、權口的确切位置尚有争議,但春秋之權在湖北當陽境内是肯定的。當然,這裡并非商代之權的始封地,商代武丁所封權國應該不會封得那麼偏僻,故湖北之權像其它漢陽諸國一樣當屬于周後改封。

春秋時期各國王朝人口(春秋古國權國)1

權縣遺址

“權”字的起源可能跟早期的“稱”有關,古人很早就利用杠杆原理發明了“稱”,這是一種以“錘”為标進行左右對比得出數據的行為。“稱”的甲骨文為“用手抓物的稱舉之狀”,因為“稱”的主要用途在于稱五谷,所以金文加了“禾”。那麼“稱”又怎麼會跟“權”聯系在一起?原來“權”的初始意義是一種樹木,最早的稱取材于這種樹木。《爾雅》釋“權”為“黃英”,即為《說文》中的“黃木”,早權部族應該是個最早發明“稱錘”的部族,“權”作為稱錘之義後,“黃木”的本義逐漸消失。稱物需要對比,引申到“權衡”,權衡之後得出的數據由執權(稱)人說了算,演變為“權力”,又執權(稱)比對時需要以手用力舉稱,故有了“拳力”,“拳(㩲)力”之“拳”即來源于“權(權)力”之“權”,兩者通,所以音同,“權”字的意義再次發生演變,其“稱錘”之義漸漸消失,被“稱”徹底取代。

春秋時期各國王朝人口(春秋古國權國)2

西周之後,南方的諸侯國大都是作為周王朝以蕃屏周的籌碼,再封後的權國也不例外。當時的楚國疆域不大,與權國比鄰。進入東周後,楚國強勢崛起,權國擋住了楚國前進的步伐,吞并權國勢在必行。《春秋·莊公十八年》載:“初,楚武王克權,使鬥尹之。以叛,圍而殺之。遷權于那處,使閻敖尹之。”當初,楚武王吞并了權國,設權為縣,因此,權縣是中國史上第一個縣,為後來的郡縣制開了先河,鬥缗也成了史上第一個縣長。楚王派鬥缗(mín)去打理權地,但楚國初設縣制也不是那麼一帆風順,封建專制仍然根深蒂固。沒多久,鬥缗聯同權民想把權地據為己有,自立為君,很有可能是受當地權民煽動所緻。楚王于是派出重兵包圍了權地,鬥缗被殺,将造反的權地遺民全部遷往那處(湖北荊門),再任命閻敖為縣尹去管理這些權民。楚文王時前689年,與楚國聯盟的巴國突然背叛楚國,攻擊楚國安置在那處的權民,那處被巴人占領,閻敖也因為丢了那處被楚文王處死。

春秋時期各國王朝人口(春秋古國權國)3

以上記載是史官以回憶的方式叙述的,當時已是楚文王在位時,那麼楚武王滅權國具體是在哪一年呢?《左傳·桓公八年》中有“(楚)戰于速杞,随師敗績”的記載,這就是春秋初期的“速杞之戰”。公元前704年,楚随兩國在速杞(湖北廣水市應山區)這個地方發生了一場大戰。随國是當時漢陽諸國的老大,也是楚國北上的第一道關卡,随國聯同周邊一縱小國對楚國長期實施打壓,最終成為楚武王伐随的導火索。權國作為漢陽諸國的一員,自然也參與了這場戰争,但這場戰争最終以随國聯軍大敗而告終。因此,權國也極有可能在這次戰役中成了犧牲品。

權國族人的第二個家園那處遭巴人洗劫後,去向不明,但權人以國為氏,形成權姓。權姓在漢族中分布較少,卻是朝鮮族的大姓,現在的朝鮮和韓國多有權姓,不知道跟春秋權國有沒有關系。但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秦滅楚後,占權縣,遷權氏于隴西,因居天水,是說權氏族人在戰國末年被秦人遷到了甘肅天水一帶。

文/堰風

商周古國——耿國,曆經商周兩代,晉國趙氏在此起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