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語文閱讀理解照應前文

語文閱讀理解照應前文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14 17:21:05



表現手法:鋪墊/伏筆

鋪墊

定義:鋪放墊子(紅地毯),在地上鋪放墊子,說明後面要做什麼事,即鋪放墊子是為後面的事情做準備的。是為了表現主要寫作對象而提前做的基礎性描寫。

作用:1.行将來臨的事物的襯托。

2.通過鋪墊,可以渲染氣氛,形成“山雨欲來”的情勢,促使讀者産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這樣就大大增強了作品的吸引力。

例如:1.魯迅在《孔乙己》中寫道:“中秋過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須穿上棉襖了”,文中這裡通過自然環境的描寫,暗示當時天氣已經很冷了(秋風越來越涼,初冬,靠着火,穿棉襖),為下文寫孔乙己的悲慘遭遇作了鋪墊。

2. 例如《三國演義》寫諸葛亮出場就布置了鋪墊過程。先是水鏡先生司馬德操感歎劉備手下空有關、張、趙雲等“百人敵”的勇将,而獨少運籌帷幄之謀臣、統帥。一句話擊中了劉備的心病,然後才有諸葛亮的出場。

伏筆(一定有照應)

定義:就是上文看似無關緊要的事或者物,對下文将要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先作的某種提示或暗示,或者說是前文為後文情節埋伏的線索。

作用:交代含蓄,使文章結構嚴密、緊湊,讓讀者看到下文時,不至于産生突兀、疑惑之感。有助于全文達到結構嚴謹、情節發展合理的效果。

伏筆與鋪墊的區别

1.有伏筆必有照應

例如:如果你在開頭提到了槍,那麼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開槍,不伏不應是敗筆,隻伏不應同樣也是敗筆;

2. 鋪墊的作用是主要情節的基石,能增加情節張力,制造懸念使情節具有合理性;鋪墊的原則是引而不發、自然合理。

例如:魯迅在《孔乙己》中寫道:“中秋過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須穿上棉襖了”,文中這裡通過自然環境的描寫,暗示當時天氣已經很冷了(秋風越來越涼,初冬,靠着火,穿棉襖),為下文寫孔乙己的悲慘遭遇作了鋪墊。


語文閱讀理解照應前文(第十七節語文閱讀理解)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