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千百年來,有關"愛情"的讨論和抒寫就像一場永無止境的辯論會。不同時代的人為它賦予了不同的價值和内涵,流動的價值觀頻繁造訪愛情的文學建築,澆築起一座富麗堂皇的愛情聖殿。從東方到西方,從勃朗特筆下的《簡·愛》到曹雪芹的《紅樓夢》,文化多棱鏡之下的愛情故事和主角面孔總是呈現出相似的悲劇性景觀。若以現代理性視角來解剖簡·愛和林黛玉的角色設置,我們不禁發問,具有高度相似的身世命運和精神默契的簡·愛與林黛玉,為何一個最終收獲了愛情的果實,一個卻注定走向幻滅?這是作者蓄意為之,還是愛情殉道者的既定歸宿?且看文章的回答。
87版《紅樓夢》陳曉旭飾演的林黛玉
一、 簡·愛和林黛玉的可比性1、從身世命運上來看
簡·愛和林黛玉都是自小就傍人門戶的孤女,童年的成長經曆幾乎沒有經曆過完整的母愛。這種獨特而悲涼的幼年處境,塑造了她們别具一格的人格魅力,也為她們成年後的情感生活打上了一層灰冷的底色。
(1)簡·愛——半世漂泊的落難公主
在童年時期,簡·愛的父母就因病去世,從此她便寄居在舅舅家。然而命運多舛,疼愛她的舅舅也英年早逝,隻剩下她一個人與刻薄的舅媽以及尖酸兇悍的表姐弟們惶惶度日。在舅媽的虐待下,她身心受盡欺淩。舅媽為了将她趕出家門,便将她送進一所冷酷森嚴的女子學院,節假日也不準她回來。在學校的時光使簡愛陷入了更加被動的處境:歧視、羞辱,以及摯友的死亡。成年之後,簡·愛在男主角羅切斯特的家裡謀得一份家庭教師的職位,幾番靈魂交戈之後,兩人墜入了愛河。舉行婚禮那天,命運再次對她開了一個玩笑,原來心愛之人早已娶妻。倍感壓抑之際,簡·愛選擇單槍匹馬四處漂泊。
電影《簡·愛》劇照
(2)林黛玉——茕茕孑立的富貴水仙花
相較于簡·愛,林黛玉的原生家境雖然殷實許多,卻也同樣遭遇雙親撒手人寰,孑然一生的悲涼處境。寄居豪門的她,在賈府勾心鬥角的權欲遊戲中,顯得落落寡合與自命清高。盡管衣食無憂,賈母處處庇護,她依然時常顧影自憐,孤标傲世。幸好寶玉待她一番真心,兩人在溝通上也有着敢于打破世俗禁忌的默契。但面對"金玉良言"的紛言紛語,她自覺與寶玉之間也隔了一層堅實的隔閡。感情與身世的雙重焦慮,讓她提前感受到自己命運的悲劇,以至終日以淚洗面,含恨而終。
《紅樓夢》插畫
2、從思想性格方面來看
在這方面,林黛玉與簡·愛都有着非常強烈的自尊感,他們善于察言觀色,呈現出或叛逆或清高的攻擊性。正是這種異常濃烈的自尊感,保護着她們沒有淪陷世俗生活的漩渦,即使處境困頓,也能讓自己在精神層面享受到"擁有自己"的神聖感。
(1)自尊自愛的黛玉
林黛玉性格的一個顯著特點,在于她的自尊自愛。在《紅樓夢》的大量對白中,讀者可以非常清晰地感受到她常常"出語尖酸"、"态度刻薄",對人對事"好挑剔"的性格特點。在這股自命不凡的背後,其實潛藏着林黛玉本人異于常人的自尊感。剛剛進入榮國府的她,唯恐受到旁人恥笑,說話做事步步驚心,不肯冒險多說一句話。曹雪芹給她下的命運判詞"質本潔來還潔去",恰好濃縮了她不随俗、自珍自傲的性格魅力。
黛玉和寶玉偷讀《西廂記》
(2)内外剛烈的簡·愛
與林黛玉相比,簡·愛不僅在精神層面上表現出自尊、叛逆的特點,她還将這種内在的精神轉移到外在的脾性以及行為上。在舅母家裡,面對恃強淩弱的表哥,個子明顯矮一截的她卻敢于反撲暴力,對抗身邊人的惡意。面對舅媽的嘲諷與侮辱,她也沒有選擇忍氣吞聲,而是當面反駁,語出驚人。面對生命中的壓抑與周遭人的不善良,她沒有選擇像林妹妹那樣看在眼裡,吞進心裡,而是尋找外部宣洩,努力攀援伸向外部世界的觸角。
簡·愛和羅切斯特
二、中西哲學視野之下的簡·愛和林黛玉形象剖析從哲學層面來講,東西方文明對人生追求以及個體自身價值的思考與側重有着天壤之别。簡單來說,西方哲學強調的是對"真"的追尋,背後蘊含着對個體生命價值及其生存狀态的尊重和強調。而東方哲學側重的是對"善"的思辨和實踐,流露出對人際關系和群體價值的崇拜和珍視。簡·愛的形象更符合個體克服外部障礙,從而實現自身價值的特點,迎合的是對"真"的追求。而在林黛玉身上,外部世界的障礙被抹去了銳角,與其說她是在反抗封建禮教,毋甯說她是在一種充滿仁愛的處境中忍受自我賦予的壓抑與内心矛盾。所以林黛玉的角色更多地流露出她在世俗規範與自我追求的對抗中,走向死亡這唯一歸宿的無奈感。
曹雪芹畫像
1、簡·愛形象中的西方哲學思想
簡·愛所追求的,是一種以真實感情為基礎的平等之愛。雖然她的出身給她打上了階級的烙印,當她在尋求跨越階級的愛情時,卻并不想用人格尊嚴為理想愛情買單。她對愛情的追逐和向往,脫離了世俗規訓和身邊人的異樣眼光,是一種純粹的對真實感情與真實自我的追求。當她陷入愛情的漩渦之際,她從未因自己的身份和平凡的樣貌沮喪過,相反,她以一種坦坦蕩蕩的姿态,活出了自由灑脫的生活。
(1)向往精神獨立
從精神層面來說,她是不随波逐流的高貴公主,她追求的是一種雙向的精神上的平衡與獨立。面對與自己階級懸殊的羅切斯特,她沒有陷入自卑,反而因為自尊自愛使得人格大放異彩。羅切斯特也因此跨越世俗的規訓與金錢的屏障,視她為可以與之靈魂對話的人。正是出于她如璞玉般潔白無暇的樸素愛情觀和人格魅力,羅切斯特仿佛在精神世界裡找到了另一個自己,遂而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可以說,簡·愛白璧無瑕的愛情觀沒有參雜任何世俗功利的衡量,它平凡、聖潔,閃耀着精神獨立的斑斓,完美闡釋了真愛的本質。
(2)追求平等之愛
在簡·愛的愛情裡,金錢、階層、地位不平等問題一直是外人眼中不可跨越的丘壑。和男主羅切斯特相比,簡·愛是一個是相貌平凡、出身低微的平民女教習,而羅切斯特卻腰纏萬貫,是典型的鑽石王老五。以世俗眼光來看,二人結合的機會微乎其微。但在簡愛看來,感情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物質财富和地位階層不足以衡量愛情的分量。在追求美好愛情的同時,她既沒有因為身份、階層等客觀限制而放棄關于愛情的理想,也不因外人眼中的不對等而對知己屈意獻媚,低到塵埃裡。在她看來,真愛是不以金錢為轉移的,是外人不可撼動的精神力量。
穿婚紗的簡·愛
2、 林黛玉形象中的東方哲學精神
林黛玉的愛情故事充滿了十足的悲劇性色彩。她和賈寶玉前世定情,今生為愛而生、甘為情死。可以說,她的愛情觀有一種"愛不得,毋甯死"的剛烈特質。
(1)服從倫理規訓
在黛玉凄美而短暫的生命中,與賈寶玉的愛情是她在賈府裡最有力量的精神支柱與勇氣來源。她對賈寶玉,愛得純粹、猛烈,甚至極端,讓人不忍崒讀。但也正是這樣一個為愛執着的奇女子,最終使自己陷進了愛情的圈套,成為了愛情的祭品,香消玉殒。她的尋愛心路讓人覺得格外惋惜——她把外部規訓與内心訴求之間無法調和的矛盾統統吞咽進心裡,化為一根根重傷自己的倒刺。她一方面極度渴求不受約束的愛情,一方面又忌憚于倫理的拷問。她的情感世界呈現出某種悖論。在靈魂深處,她無可救藥地愛慕着寶玉,有一種甘為情死的執着;在外在表現上,她卻反向壓制,在"發乎情止乎禮"的克制中自我閹割。可以說,愛情成就了她,放大了她的人格魅力,同時也湮滅了她,吞噬了她的青春。
插畫《黛玉葬花》
(2)崇尚群體價值
與簡·愛一樣,林黛玉對于愛情同樣表現出矢志不渝的态度。不同的是,她對真愛的追求被限制在世俗道德以及群體價值觀的一張潛網之中。她對寶玉的情,即便來得驚天地泣鬼神,也難以跳脫倫理價值的框架,難以擺脫周圍群體關系的掣肘。因此,她既憧憬着與寶玉木石前盟的兌現,又左顧右盼于老太太和舅母的意思。縱然她具有抗争的意識,但是仍然恐懼落人笑柄、戰戰兢兢;縱然她也渴望自由,也隻能以淚洗面,借詩澆愁了。
林黛玉和賈寶玉
三、 中西宗教視野之下林黛玉和簡·愛的角色分析自中世紀時期起,西方文學就逐漸出現了融彙宗教元素的寫作傳統。基督教及其賴以生存的《聖經》對西方文學世界的影響尤為明顯,不僅為創作者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促進了小說倫理準則的誕生。基督教宣傳"原罪說",側重于"尋求寬恕"的生活信條。而在東方,佛學也對古代小說文本及其倫理價值産生了重大影響。佛教宣揚"苦谛"與"輪回",關照肉體、情感以及精神上的痛苦,認為人生一世,有苦無樂,并且要通過對現世的超越,才能擺脫痛苦。若非如此,人就不能解脫自我。
夏洛蒂·勃朗特肖像
1、林黛玉形象中的宗教意識
林黛玉的命運設置帶有非常濃烈的佛學元素。她的前身是仙界的一棵绛珠草,她落入凡間是為了報恩。她在性格上表現出的"清高"和"寡合"正好符合仙子素靜、不喜喧鬧的特點。她純潔清高,不随波逐流,宛如一朵盛開于淤泥中的蓮花。而蓮花正好也是佛教的一種符号。林黛玉不僅在情感中倍受壓抑,在肉體上也遭受着不治之症的折磨,這些設置非常符合佛教中"苦谛"的釋義。在愛情受挫無可挽回之際,她一心尋死,采用絕食的方式糟蹋自己的身體。從佛學角度來看,這正是佛教啟迪世人超脫現世、脫離苦海的箴言。
黛玉作詩
2、簡·愛角色中的宗教意識
在簡·愛的愛情經曆中,她的内心追求與宗教意識曾一度産生過劇烈的摩擦。在原始愛欲的的驅動下,她無可救藥地迷戀上了羅切斯特。上帝被她遺忘,階級的鴻溝也不複存在,愛情成為她唯一的崇拜之物——簡·愛墜入了崇拜偶像罪的泥淖中。在她的婚禮上,與有婦之夫的結合再次令她堕入淫事婚姻的罪惡中。因此上帝驅逐她離開羅切斯特,在流浪中遭受饑寒交迫。她意識到這是來自上帝的懲罰,于是平靜地承受着肉體和情感的痛苦。在苦難的洗禮之後,她再次回到羅切斯特身邊。此時的她,内心充滿了寬恕和平和,她像神一般降臨到雙目失明、困頓潦草的羅切斯特身邊,甘願成為他的眼睛。她既追尋到了理想的愛情,收獲到人生的幸福,也在宗教意義上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
簡·愛和羅切斯特
結語: 在簡·愛與林黛玉的角色對比中,簡·愛對于"獨立"和"平等"精神追求是她尋愛之路上最大的原動力。正是這股鮮明而富于抗争意識的精神力量,使得她在與自己地位懸殊的愛人面前,依然能夠做到不卑不亢,絲毫沒有獻媚賣俏的傾向。對于簡·愛而言,愛情如若是不平等的,她甯願選擇自我放逐也絕不委身迎合。反觀黛玉,她依然向往自由的愛情,但卻止于精神層面的冒險。在真實的世俗生活中,她能做到遺世獨立,保護自己不受塵世浸染,卻捍衛不了自己的愛情,改變不了自己的婚姻聽命于他人擺布的困境。可以說,黛玉有向往自由的理想,卻并未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她的内心深處,依然依附于封建倫理所崇尚的信條。她的愛情悲劇也正好源于這種"清醒意識到自己在世俗中的精神越軌,卻對改寫命運有心無力"的極端無奈感。
參考文獻:
1、《紅樓夢》
2、《簡·愛》
3、《東西方跨世紀作家比較研究》
4、《<紅樓夢>的觀園愛情世界與<簡·愛>的莊園愛情世界之比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