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文旅頻道
【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如果說樹剃度的落葉是秋遺落的書簽,那麼蘆葦高舉的白旗就是與秋分道揚镳埋下的伏筆。雁鳴的餘音走進農諺深處,寒風策劃的結局,早已塵埃落定。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曰:“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作為冬季的開始,立冬到來意味着氣候開始從秋季少雨幹燥向冬季陰雨寒凍過渡。冬天季節,陽退陰生,生氣閉蓄,萬物開始收藏。古人将立冬節氣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意指在這一節氣裡,水開始結成冰,土地開始凍結,野雞一類的大鳥也不多見了,而由于它們的線條和顔色與海邊大蛤的外殼相似,所以被人們誤認為是變成大蛤了。
在古代,立冬又稱“十月節”,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它不僅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也是民間百姓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時節,因此在很多地方被當作重要的節日來慶祝。這一天,民間也會舉行祭祖、飲宴等活動,以時令佳品向先祖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願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當然除此之外,許多文人墨客也會在這一時節裡題詩作賦,抒發心懷。
李白有一首題為《立冬》的詩:“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立冬之夜,天氣寒冷,筆墨都凍結了,詩人偷懶擱下筆喝起了火爐上時常溫熱的美酒,醉眼朦胧望着那月下硯石上的墨漬花紋,恍惚間竟以為是大雪落滿了山村。詩中“凍”“寒”二字形象地點出了立冬時的氣候特點,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細讀此詩,酒香四溢,浪漫之情躍于筆端,同時也流露出一位雲遊詩人的思鄉之情。
“昨夜清霜冷絮裯,紛紛紅葉滿階頭。園林盡掃西風去,惟有黃花不負秋。”這首《立冬前一日霜對菊有感》是宋代詩人錢時所寫。清霜襲來,樹上的紅葉落了一地,園内西風刮過,隻有黃色的菊花依舊傲然綻放,堅守着最後的秋天。這首七言絕句,寥寥數語,便将立冬時節大自然的景物變化描寫得生動細緻,表達出作者對立冬時節菊花在霜過之後依舊傲然盛開的贊歎之情。
南宋詩人範成大的《立冬夜舟中作》一詩雲:“人逐年華老,寒随雨意增。山頭望樵火,水底見漁燈。浪影生千疊,沙痕沒幾稜。峨眉欲還觀,須待到晨興。”在寂靜的立冬之夜,詩人在船上“望樵火”,“見漁燈”,看浪影與沙痕,感歎年華将逝,即便四周寒意濃濃,也阻擋不了他夜遊的興緻,字裡行間體現出詩人樂觀積極的人生态度。
西風強勢一切删繁就簡,片片落葉成了最後的通牒。寒冷構思的時光,輪廓分明,色彩之上的輪回穿透歲月。時至立冬,品讀着脍炙人口的詩篇佳作,不僅能夠欣賞到秋冬之交的美麗風景,還可以感受節俗文化的獨特魅力,别有一番情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