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機緊貼在懸崖旁,滾滾急流沖刷着下方的河床。挖鬥正前方,巨大的塌方體立起一道幾近垂直的峭壁,頭頂的巨石随時可能在餘震中滾落。
9月6日上午,工程機械在搶通從磨西鎮通往海螺溝景區的道路。圖源:新華社
這是一場堪稱“極限挖掘”的搶險。9月5日12時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縣發生6.8級地震。為了打通磨西鎮通往震中海螺溝景區的唯一道路,32歲的劉金夢和同事們緊急馳援,在道路消失之處“造”出一條新路。
作為甘孜州公路建設服務中心雅江公路分局的一名女挖掘機手,她說,“用自己的特長為抗震救災貢獻一點力量,是我們‘公路人’應該做的。”
以下是新京報記者與劉金夢的對話:
“救援當前,沒什麼時間去害怕”
新京報:你是什麼時候接到通知要去搶通道路的?
劉金夢:那天中午12點52分發生的地震,大約40分鐘後,我們接到電話通知,泸定地震震中附近發生山體滑坡,道路被阻塞,需要派人去前方搶通道路,确保車輛行駛。
我在微信群裡報了名,之後馬上收拾了幾件衣服和一個睡袋。臨走前我告訴家人自己要去搶險了,他們囑咐我注意安全,覺得我能去出一份力特别光榮。
當天下午2點左右,雅江公路分局派車把我從家接到了S434省道,那裡也是磨西鎮通往震中海螺溝景區的唯一道路。前往阻塞點位的一路都很颠簸,餘震不斷,道路兩邊好多房子倒塌,看不出以前完整的樣子,損毀得特别嚴重。
新京報:你大概幾點趕到?當時現場的情況如何?
劉金夢:當天下午5點多我們到達現場。滑坡很嚴重,道路都被覆蓋了,看上去就像沒有路一樣,與山融為一體了。
新京報:有哪些人參與搶修?
劉金夢:來自各行各業的搶險人員,甘孜州公路建設服務中心的領導,泸定分局、康定分局等單位派出的挖掘機師傅都已趕到了現場。設備也很多,有裝載機、挖掘機、翻鬥車等。給我們分配的挖掘機停在滑坡體面前,挖掘機身後就是懸崖峭壁。
搶通道路間隙,劉金夢在駕駛室裡拍攝的照片。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挖掘過程中有哪些難點?
劉金夢:由于是在懸崖上挖掘,下面的路太窄,沒有足夠承載挖掘機的空間,要一邊挖一邊及時調整挖掘機站位。此外滑坡體幾乎是垂直于路面的,上面随時有飛石落下,有時還有小規模的垮塌。
其實那裡原先是有路基的,但由于發生山體滑坡,路邊的護欄已經被落石毀掉了,路基也裂開了一些,挖掘作業時路基會突然損壞出現缺口。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路基填好再繼續搶通,否則很不安全。
新京報:你們作業時碰到餘震怎麼辦?當時害怕嗎?
劉金夢:餘震一直都有,但在駕駛室裡操作時一直是颠簸的,我感受不到。山腳處的安全員能感受到。每次出現餘震時,安全員會通過對講機提醒我們注意安全,或者指揮我們馬上撤退。在我看來,安全員的工作比我們危險得多,時不時就會與落石擦肩而過。但救援當前,沒什麼時間去害怕,隻想着盡快搶通道路。
“真的沒什麼,都是我們應該做的”
新京報:天黑之後你們還會繼續作業嗎?
劉金夢:每天天黑之後,我們就會停止挖掘,協助管理挖掘點附近的交通。因為照明條件不理想時,通行經過有垮塌、落石的地段會比較危險。一般情況下,我們在挖掘點附近值守,不讓車輛通過,等到晚間沒有車輛了,放置好标識牌就可以回臨時指揮部休息了。第二天早上挖掘前,先清理夜間落下來的碎石,保持道路通暢。
新京報:道路是什麼時候恢複通暢的?
劉金夢:9月6日早上,S434省道就幾乎挖通了,之後我們又去了附近的村鎮疏通道路。搶險工作一直到現在還在做。前些天我們每天早上4點半就起床作業,現在可以睡到早上7點。工作内容還是一樣,白天作業,晚上天黑時結束挖掘,值守一會兒後休息。
新京報:這些天一直連續作業,一定很累吧?
劉金夢:這幾天大家都很辛苦。怎麼說呢?工地裡除了我,還有一位女師傅,是開裝載機的,我倆住在一起。她跟我說,上一秒我剛跟她說完要睡了,下一秒就聽見我開始打呼噜。
在工地裡,我們總是沒有時間概念,隻有快速搶險。分局會派人把盒飯送到工地,吃飯也算短暫休息,之後就繼續工作。畢竟碰上了規模較大的地震,我們又是“公路人”,能用自己的特長為抗震救災貢獻一點力量,是我們應該做的。
新京報:為什麼會選擇來開挖掘機,家人支持你嗎?
劉金夢:我從小就很喜歡機械,成為一名挖掘機手也算是我的夢想。之前我是公路養護工人,發現甘孜州公路建設服務中心有機械培訓,我就積極報名參加,經過實操考試和理論知識筆試,考取了挖掘機操作證。此後我就一直在開挖掘機,平日裡的工作主要是清理邊溝、改河道、保護路基、清理塌方、阻擋泥石流等。
劉金夢平日裡的工作照。受訪者供圖
家人也特别支持我,老公說我是有大愛的人,經常囑咐我注意安全。他知道我比較忙,很少給我打電話,都是發消息留言,我也很少回他。但隻要有空,我會回撥視頻電話。我們的女兒今年8歲了,在外面總說“我媽媽是開挖掘機的”,每次還說得很驕傲很自豪,我就覺得心裡暖暖的。
新京報:有網友稱贊你巾帼不讓須眉,你怎麼看?
劉金夢:女挖掘機手其實有很多,隻是這次在這個路段搶險的隻有我一個而已。我覺得真的沒什麼,這次抗震救災還有很多各行各業的女同志,她們更值得關注。
新京報記者 慕宏舉
校對 楊許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