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溝民俗風情
好客山東,禮儀汪溝。自古以來,汪溝一帶就民風淳樸,重情重義。在婚喪嫁娶打牆蓋屋方面,就特别注重禮儀。
比如鄰裡親友之間的交往,疏密遠近的程度在于能否經常“走動”,遇上“紅”“白”事,打牆蓋屋或病災,親戚朋友都要一齊來幫忙和探望。在農村交往中,鄰裡和睦有時重于親戚來往,有“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之俗語。親友來往經常被視為關系密切,時間久了不走動就等于“斷了親戚”,故有“三年不上門,是親也不親”之說。
家裡來客人時,主人要迎出門外,入宅院後,讓客人先行或牽手并行。客人入室後,主家人都要站起,以示尊重,然後互道稱謂,主人随即讓客人入坐并占上首,自己在下首陪坐。主人向客人遞煙或獻茶時要出雙手,客人須站起用雙手接過,以示謝意。就餐時,客人坐上首,先給客人斟酒,主人先飲,有“先喝為敬”之說。然後主客共飲。吃菜、用飯也以客人為先,但每次主人必須先拿筷、晚放筷,并将比較高檔的菜肴放于客人近前。客人用菜、飯時要注意姿式、動作,響聲要小。根據條件,飯菜要盡量符合客人口味。酒畢用飯須客人先說,主人才能上飯。要待客人先吃足後主人再放碗筷。客人告辭要向主人道謝。主人讓客人先行,并送至大門外或村頭。如客人乘車,則為客人打開車門,如騎摩托車、電動車、自行車等,則代客人推車送一段路程,然後揮手告别。
在賀房或喬遷新居時,境内居民建新房要在門框、窗框、脊檩、屋梁上貼紅對聯,上書:“上梁欣逢黃道日,立柱巧遇紫微星”“安門大吉”“安窗大吉”“上梁大吉”之類吉祥祝福語。有的燃放鞭炮,以圖吉利。在奠基、上梁和竣工時,分别宴請工匠與幫工,竣工宴請最隆重,謂之“完工酒”。建房期間,親朋好友要送禮以示“援助”,俗稱“倒情”。居民遷入新居,親朋相約前往祝賀。禮品多以炊具為主,配以食品、煙酒之類,謂之“溫鍋”。主人要置辦酒席,邀請新鄰居作陪與祝賀者豪飲,祝願家庭萬事如意及鄰裡和睦。
在村上,結婚稱為婚嫁 舊時婚姻皆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禮記·昏義》稱周代婚儀全程有“六禮”,即:納梁、問名、納吉、納徽、請期、親迎。一般有以下幾個程序:
相親,又稱“見面”,俗稱“相媳婦”。即通過媒人将素不相識的兩個男女約到一起,相互接觸認識。
定親,相親過後,如果雙方滿意,下一步就是定親了。在解放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時候,沒有相親,隻有議親。議親即經媒人說合、雙方父母同意後,請“二宅先生”測過八字,若無沖克,即可定親。在費縣定親不叫定親,叫遞手布子(手布子系費縣方言,即毛巾)、下谏子、傳啟等。
送日子,又叫“遞谏子”。當結婚提上議事日程後,首先要考慮的就是選日子。一般由男方提出結婚的要求,由媒人去女方家說知,女方同意後,媒人索要女方的生辰八字。和男方的生辰八字放到一起,拿到風水先生面前,請他給挑選一個合适的日子。
下催妝,結婚前一至三天,男方選擇吉日,派人到女方家送新娘嫁衣,即為“下催妝”,又叫“送催妝”,有提示女方結婚日期将到,要按時發嫁的意思。
填箱,在女子出嫁的前一兩天,親戚朋友都要來随禮、喝喜酒,祝賀女子婚姻大喜,這在民間叫“填箱”。親戚朋友的“填箱禮”在舊時多為點心、糖塊、炒花生等,現大多為現錢,也有的送女子鞋襪、首飾、衣服的,所送禮物都要裝到陪嫁的箱櫃裡帶到婆家、所以,此項禮儀叫“填箱”。男方家也同樣會收到親朋好友的喜禮,此禮儀在男方一邊叫“送飯”。
結婚,一般早晨發嫁,又叫“出門子”,女子從娘家出門上轎到婆家。送親人員(陪同新娘去婆家的人員)分大客、小客、女客,為雙數,女客一為“送女客”,又稱“看轎的”或“襯車的”,多是新娘的嫂子。所有送親人員,遇有和新人屬相相忌者,都要用針在肩或胸前戴一個“青龍”或“青龍大吉”的貼子。新娘子出嫁要穿綠鞋,回門時穿紅鞋回來,俗語說:“綠鞋去,紅鞋來,娘家門上出秀才”。按當日喜神方位落轎後,進門時新房的大門檻上要事先放一馬鞍,現大多用木闆凳來代替,上面貼着寫有“馬鞍子”的紅紙條,新娘子要從“馬鞍子”上邁過去,意寓此後吉祥平安。“馬鞍子”的一邊放着一隻火盆,盆裡用豆稭籠着一盆火,意寓今後的日子紅紅火火。新娘進門後,接着就要“拜堂”,又稱“拜天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對拜,之後,入洞房。晚上鬧洞房,民間有“新婚三日無大小”的說法,特别是新婚當天夜裡,洞房内熱鬧非凡。新婚的第二天,新娘子要在天不亮就起床,給公公、婆婆等長輩一—請安磕頭,并把從娘家帶來的鞋放在針線筐裡,配上點心端送給各位家人。新婚第二天早飯後,新娘子要在家人的陪同下,帶着供菜,饅頭、鞭炮、火紙等,去祖林裡上喜墳。新婚的第二天或第三天,是“回門”的日子,新郎新娘要帶着禮物,去新娘家拜訪。
傳統思想認為,香火不繼是人生最大的不幸,所以,民間很重視子嗣問題。一般生産之前,娘家人要帶上禮物探望臨産的孕婦,稱之為“催生”,孩子降生,也即常說的分娩,民間俗稱“拾”或“來”。如一般人家生了孩子,别人會問:“小孩來了嗎?”,“拾了什麼孩?”。孩子出生謂之“添喜”,男孩稱“大喜”,女孩稱“小喜”。孩子出生的當天(有些地方為第二天或第三天)在院門門樓前檐下挂紅子,告訴大家這家裡添了人口,表示喜慶吉祥。如生的是男孩,挑出的紅子由紅布、弓、箭和一對大蒜頭組成,紅布一尺見方大小,有些地方還在兩底角用紅線拴上銅錢。現在也有用一元硬币的,寓意喜慶富餘;弓、箭用紅高粱稭等柔韌性強的植物莖杆做成,取其形似,蒜頭是成熟大蒜去掉莖葉,均用紅線拴在紅布上,寓意孩子将來“騎馬射箭,能打會算”,長大以後有出息,蒜頭還寓意孩子一生能消除五毒、平平安安。如是女孩,紅子則由紅布、一對蒜頭和一雙筷子組成,寓意孩子一生平平安安、長大後會蒜(算)計、勤筷(快)、快快生子。挂好了紅子,就要打發人去孩子的姥姥家報喜,一般要準備“四色禮”:一對雞(公母各一),一對鯉魚(各重約1公斤),一捆粉皮(9-12張),還有一塊豬肉(重約3-6公斤)。商定“鉸頭”日期,外婆家備米面、紅糖、雞蛋等滋補品及嬰兒衣料,富裕之家還置金銀手镯、長命鎖、項鍊等珍貴物品去男方給孩子剪發。出生一百天時,外婆給孩子做百天褲,視為穿百歲衣,祈賀孩子長命百歲。
汪溝當地有過生日、祝壽的習俗,近年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此俗有越來越盛之勢。通常60歲以前稱“過生日”,儀式相對簡略一些,隻是來的親友送上賀禮,在一起熱熱鬧鬧地相聚一下。賀禮也不複雜,根據個人喜好即可。個别地方有“三十石榴四十桃”的說法,即一個人滿30歲,親友要送面石榴祝賀;滿40歲,則要送面桃。60歲以後稱“祝壽”或“做壽”,且此後每10年為一大慶,祝壽時,前來祝賀的親友,要送壽桃、壽面、壽聯、賀禮等,壽聯上多寫“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祝辭。過去的大戶人家還要設壽堂,燃壽燭,結壽彩,請戲班唱戲祝壽。過壽的老人則身着新衣,端坐中堂,接受親友、晚輩的祝賀和叩拜,稱為“拜壽”。
人死的時候,有很多講究,初斂又叫“小斂”,即把死者放入棺中。病人咽氣前,要為病人換上預先準備好的“壽衣”,這裡講究一定要在病人咽氣前穿壽衣,否則,就是病人“光着身子走了”。穿好衣裳,由長子抱頭、次子抱腳,其他人幫扶,從床上擡下來,放在事先搭好的靈床子上,從即時起直到出殡均為“停靈”。病人咽氣時不在靈屋,要用一塊白布,搭在梁上,将死者過梁轉到外間屋裡來,或在牆上扒一個門,将死者擡出來,安放在靈床子上。意即把死者的魂給引來了。停放時,病人頭沖門口。放置好之後,所有親屬圍坐周圍,不能哭泣和掉淚,可含悲說些挽留的話。病人咽氣後,在其臉上蓋一張火紙,停靈期間,死者的頭前要放一盞油燈,俗稱“引魂燈”,又叫“指路燈”、“長明燈”,民俗認為,陰曹地府一片漆黑,死者的亡靈要借助燈光才能看清道路。死者入棺前,要先在棺内鋪一床褥子和死者生前的衣服若幹件,此過程叫“鋪材”。入棺後,有的人家還要請“陰陽先生”來開具“殃榜”,根據死者咽氣的時辰,選擇何時入殓及具明其它相關事宜。接下來,就是在執客(自始至終主持喪事全過程的人)總體籌劃下,親屬人等穿孝、戴孝,設靈堂、搭喪棚,送路、送信、潑湯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