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的關系,這兩年出門别的你可以不帶,但是口罩肯定是要備着的。
沒有手機,不能刷健康碼,去不了公共場所;同樣的道理,沒有口罩,也會被擋在公共場所門外。
大概是在6月底樣子,我們一家三口在天津的家裡,周末去附近的商場吃飯。就快走到商場門口,一個媽媽有點不太好意思對我們說,有多餘的口罩嗎?
原來是她家娃在下車的時候把口罩丢了,又沒有備用的,商場不讓進,因為前面進商場的都沒有帶小孩的緣故,這個媽媽想必已經在門口窘迫有好一會了。
剛好娃媽包裡帶着,就好不好猶豫地拿給對方了一個;那個媽媽接過口罩後,也很不好意思地在自己包裡翻了一會,然後拿出了一顆糖,作為感謝遞到了娃的手裡,并說謝謝你們!
要是以前,我可能會讓娃說謝謝,或者說别那麼客氣,但是那天我卻沒有那麼做。
大概是最近幾年學習心理學的緣故,我要“活學活用”,那天我就帶着微笑的看着娃,看她怎麼處理這事。
隻見娃這時遲那時快,她遲疑了一下,還是接過了阿姨的糖,并說謝謝,就這樣,我們兩家各自走了。
進了商場,小娃問她媽,媽媽阿姨給的零食,你會要嗎?
我接過娃的話,也故作無心地問到:我看你平時是不喜歡吃糖的,怎麼今天接過來了呢?
娃說,嗯,本來也沒打算要的,但是覺得以後跟阿姨也不會見面了,收了阿姨的零食,阿姨在心裡就不會覺得虧欠别人。
娃的舉動和思考讓我感覺有點吃驚,也很很欣慰。
這很重要的是體現了娃的同理心,所謂同理心,就是不在從“我”出發,“我”要怎樣,而是從互動的對方,嘗試思考對方會怎樣怎樣,我怎樣才會才讓對方更舒服一些?
我們平時發生的許多人際矛盾,細想是不是因為“我執”太多了呢?
比如,
你要對我好,
你不在乎我
你不聽我的,
你不愛我,
你小氣,
……
就是沒有想過“我可以為你做點什麼”這個問題。
而當我們遇到問題總是計較自己的“利害得失”,是建立不了同理心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