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如何給大企業做代工

如何給大企業做代工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7 16:48:52

今天我們從兩個話題出發,為你提供知識服務。一是美國商務部出台針對台積電政策,二是線下購物中心紮堆開業。我們看看從這些事件背後,能學到點啥知識。

如何給大企業做代工(代工廠怎樣突破)1

最近,全球芯片代工巨頭台積電成為媒體焦點。9月份,美國商務部表示,為了“提高芯片供應鍊透明度”,要求台積電、三星、SK海力士等芯片制造商,在限期45天之内提交一系列商業機密文件,包括客戶名單、庫存狀态、生産計劃等。消息一出,引發東亞媒體一片嘩然。有人指出,這個政令主要是針對台積電,韓國企業是躺槍。

美國商務部話音剛落,10月1号,美國《時代》周刊就刊登了對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的專訪,文章明确指出,台積電已經成為美國“地緣戰略”的偏頭痛。你看,這個對台積電的評價,已經不是從産業角度出發,而是上升到了地緣政治的高度。

為啥台積電會被美國商務部盯上?我們來看看台積電在整個芯片産業鍊中的位置。在全球定制芯片市場,台積電占一半以上份額;特别是在7nm以下的先進制程芯片中,台積電獨占了90%以上的份額,其餘份額被三星吞下。目前,台積電正在建造能生産3nm芯片的晶圓廠,而英特爾、格羅方德等美國公司在芯片生産上落後至少兩代。美國媒體痛心疾首地說,這簡直是“英特爾的恥辱”。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的戰略焦慮可以想象。甚至有坊間猜測,美國商務部這次公開索要商業機密,就是逼迫台積電加快在美國建廠,以及對美國公司做更多的技術轉讓。

我們今天不聊美國政府的霸權主義,而是來探讨一個産業鍊之謎:細想一下,你有沒有覺得這件事很奇怪?台積電隻是一家“代工廠”,它不設計芯片,也沒有自己的芯片品牌,按照傳統的“微笑曲線”理論,代工廠是處于微笑曲線最底部的加工生産環節,是最沒有技術含量,也是利潤率最低的環節。然而,台積電卻打破了“微笑曲線”理論,把制造加工做成了産業鍊上技術含量最高的一環。

按照《時代》周刊的說法,在1980年代,美國芯片公司正在和日本同行進行激烈的競争,為了提高競争力,美國芯片公司開始尋求生産外包。當時,台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已經預見到,未來芯片業将出現大規模的水平分工,也就是設計和生産的分離。而且,大部分芯片公司會選擇做設計,因為通常認為代工生産沒有技術含量。張忠謀抓住機會創辦了台積電。

我好奇的是,為什麼有人那麼早就看到了趨勢呢?我沒有确切答案,不過之前日本産業記者西村吉雄有一個類比,他說,芯片産業中的設計和生産,就好像是出版行業中的編輯部和印刷廠,它們在企業之間出現分工在某種程度上是必然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文化層面的不同,編輯部和印刷廠,需要完全不同的組織結構和企業文化;二是生産要素的不同,編輯部是知識密集型的,而印刷廠是資本密集型的。

大型印刷設備很貴,如果各個出版社都擁有自己的印刷廠,顯然圖書的編輯出版速度跟不上印刷速度,這就導緻印刷設備閑置,白白占用大量資金。更合理的方式,顯然是由少數大型印刷廠,來為衆多的小型出版社提供印刷服務。這樣一來,出版社不用負擔昂貴的設備成本,可以針對特定人群出版小衆刊物,小型出版社才能夠生存下去;同時,大型印刷廠的生産線也能達到飽和,單位印刷成本更低。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能理解,芯片産業也會遵循類似的規律,就是少數幾家代工廠為衆多的芯片設計商來提供生産服務。當然,晶圓廠和印刷廠的資本密集程度不是一個量級的,一個晶圓廠的投資動辄上百億美元,光是一台最先進的極紫外光刻機就值1.5億美元。在這種情況下,誰的産量大、設備折舊快,它設備的更新換代速度就越快,生産技術就越先進。在這場設備競争中,三星和英特爾都不是台積電的對手。

更重要的是,因為代工企業向不同的設計公司開放接口,頭部代工企業的技術接口就成為事實上的行業标準,從而占據了主導權。比如台積電推出了開放創新平台,幫助設計公司更好地進行芯片設計。

你看,誰說代工企業就一定在産業鍊的低端?當然你可能說,芯片業是例外。那我再給你說個服裝業的例子,浙江甯波的申洲國際。這家全世界最大的服裝代工企業,為優衣庫、耐克、阿迪等大牌代工,但它的賺錢能力比這些大牌客戶還強。申洲國際的淨利潤率常年保持在20%左右,是耐克的兩倍。

雖然行業不同,但是申洲國際和台積電一樣,就是從單純的代工生産,逐漸生長出自己的生産研發能力,不斷提升制造環節的技術含量,從而在産業鍊的價值分配上享有更大的話語權。台積電和申洲國際,打破了“微笑曲線”的宿命,走出了一種新型代工模式。你可以重點關注一下,在代工領域,還有哪些很厲害的黑馬正在跑出來。

來看今天的第二條。

不知道你注意沒有,在剛剛過去的“十一”長假,有很多購物中心紮堆開業了。我看到一個數據,“十一”期間,全國有超過50座新建的大型購物中心開門迎客。據估計,2021年全國新開業的購物中心會超過1000家,比2019年的新開業數量還多。看來,全國經濟快速複蘇,消費回暖,線下購物中心重新成為一門好生意。

很多人說,線下逛商場的快樂,是線上購物替代不了的。零售業内人士也越來越認識到,線下購物中心想要和線上購物分庭抗禮、守住自己的陣地,對線下消費的體驗設計是關鍵。比如最近他們經常提到一個詞,叫“無摩擦購物”。意思是,好的門店設計,要消除顧客在購物過程中的“摩擦點”,讓他們從進店到出店的全過程,“如絲般順滑”,沒有任何阻礙。其中,有些“摩擦點”是比較明顯的,比如,沒有購物筐、顧客半天找不到需要的商品、在收銀台長時間排隊,等等。但是有些“摩擦點”就很隐蔽了,需要特别的洞察力才能發現。

我們在和零售專家邵慧甯老師打磨課程的時候,她就給我們講了這麼一個例子。有一家大賣場,生意一直不錯,但有段時間銷量出現了大幅下滑。門店做了各種調查,就是找不到原因。于是,邵老師到賣場蹲點觀察。她站到一塊比較高的地方觀察全場,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顧客進入賣場一層,走到中間區域就莫名地停了下來。其中一部分人直接扭頭離開了,還有一部分人圍着一層稍微轉了一圈,就上了二樓。

銷量下滑,就是因為一樓根本沒有逛起來。那為什麼顧客不在一樓逛呢?問題就出在剛才我們提到的中間區域。它旁邊是一個試衣間,排隊試衣服的、等人的隊伍,全堆了過來,再加上一排排的貨架,可以想見這塊區域有多擁堵。顧客走到這個地方,看到堵得這麼嚴重,就不想繼續逛下去了。

于是,邵老師把一層中間堵點的貨架全都拆了,整個賣場頓時通暢了很多。雖然這麼一個黃金位置,沒利用起來有些可惜,但換來了顧客無摩擦的購物體驗,這才是更重要的。邵老師說,這就像玩《植物大戰僵屍》,你隻有有限的陽光、有限的位置,有的時候為了排兵布陣,不得不把植物挖掉,才能保證不被僵屍擊敗。這裡我也給你彙報一下,《跟邵慧甯學門店銷售》這門課我們已經準備得差不多了,預計下周就能上線。

聽完邵老師講的例子,我想起美國的一位零售專家叫帕科·昂德希爾,他被稱為“零售界的福爾摩斯”,是一位洞察顧客購買行為的高手。昂德希爾也講了一個例子:一家大商場,在一層擺了兩個領帶貨架:一個是在人流較多的通道邊,一個是在遠離通道的牆邊。按說,人流較多的貨架應該比人流少的貨架銷量更好,但事實正好相反,擺在通道邊的貨架銷量要少很多。這是為什麼呢?

通過反複觀看商場的錄像帶,昂德希爾發現了原因:當顧客在通道旁的貨架前挑選領帶時,他有可能會被來來去去的人不小心碰到。如果被碰到一兩次也就算了,但事不過三。一旦顧客被碰到了三次以上,他就會非常不爽,立馬離開,而且女性購物者的反應會更強烈。你看,這也是一個隐蔽的“摩擦點”。後來,商場把這個領帶貨架搬到遠離通道的地方之後,它的銷量就上來了。

無摩擦購物,用華杉老師的話來說,就是讓顧客“坐着滑滑梯,滑到收銀機”。這中間沒有什麼捷徑,就是把消費者的整個購買過程都記錄下來,分解成一個一個小環節,然後逐一改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