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詩經論語和春秋三部書的先後順序

詩經論語和春秋三部書的先後順序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4 16:37:07

第十五篇第25章

子曰:“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誰:何也!形聲字。從言,隹(zhuī)聲。金文字形,象鳥在叫。基本義:疑問代詞,指什麼人。

如《左傳·隐公元年》:“其誰曰不然?”讀音有兩種,一般來說“shuí”為讀音,多見于莊重場合和極富感情的詩朗誦中;“shéi”為語音,較生活化,多見于影視劇節目和日常生活中。

誰也指哪個人、哪些人,如唐·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詩經論語和春秋三部書的先後順序(論語史鑒春秋和)1

毀:缺也,形聲字,從土從毇(hui)省。毇指碾米或者舂米,土加毇省意為擊打、踩壞之意。“毀”的原義就是破壞、損壞,如“燒毀”、“焚毀”等。《易·系辭》:乾坤毀,則無以見易。《詩·豳風》:無毀我室。

毀後延伸指虧缺、減損,如毀齒,意為乳牙脫落,更生恒齒。

毀又指诽謗、诋毀,如“積毀銷骨”。指不斷地毀謗能使人毀滅。

毀也指居喪期間過度悲傷而損害健康,如“毀疾”、“毀顔”。 《禮·曲禮》居喪之禮,毀瘠不形。

詩經論語和春秋三部書的先後順序(論語史鑒春秋和)2

譽:偁也。從言、與聲。譽的原義就是稱贊、贊美,如《禮記·表記》:君子不以口譽人。

譽也指名譽、榮譽,如《韓非子》:譽輔其賞,毀随其罰。

譽也通“與”,如《管子·明法》:交衆譽多。

《論語集注》:毀者,稱人之惡而損其真。譽者,揚人之善而過其實。

詩經論語和春秋三部書的先後順序(論語史鑒春秋和)3

試:考察。

直道: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正直做人,不媚上、不瞞下、不偏袒、不自私。孔子曾說:“以直報怨”、“父為子隐,子為父隐,直在其中矣!”其中的“直”,就是指“直道”。

詩經論語和春秋三部書的先後順序(論語史鑒春秋和)4

全文理解為:

孔子說:“我對于别人,毀謗了誰?贊譽了誰?如果有所贊譽的話,一定對他有所考察。夏、商、周三代的人都如此,所以能直道而行。”

明末江西新建人程登吉編了一本啟蒙讀物《幼學瓊林》,他這樣形容孔子對人的點評: “一字之褒,榮于華衮;一字之貶,嚴于斧钺。”

意思是:得到孔子一個字的表揚比得到華麗的衣服還要光榮,受到一個字的貶損比受斧钺之刑還要難受。

詩經論語和春秋三部書的先後順序(論語史鑒春秋和)5

左丘明曾說:“《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非賢人誰能修之?”

《春秋》的記述,用詞細微而意思顯明,記載史實而含蓄深遠,婉轉而順理成章,窮盡而無所歪曲,警戒邪惡而褒揚善良,如果不是聖賢,誰能做到?

孔子不會随便批評、诋毀一個人,也不會随便褒揚一個人。而是通過精準的用詞來定義、陳述事實,讓事實自己說話,所謂“盡而不污”,被批判的人,權勢再大,也心服口服。這就是所謂的“春秋筆法”。

錢穆曾說:“孔子著《春秋》,不虛誇人之美,不隐藏人之惡。無論褒貶,一概用事實說話,一如其實,事以明道。”

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一個道理:無論我們是表揚一個人,還是批評一個人,都要經過自己認真的考察。而不是不知前因後果就随便跟風,盲目亂說。 毀譽見于直道,而直道自然在人們心中。

詩經論語和春秋三部書的先後順序(論語史鑒春秋和)6

《樂毅報燕王書》雲:“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絕交了,不必诋毀對方,别人毀我或者譽我,也不必太在乎。

毀譽是大事,要非常小心在意,對待他人,要杜絕诋毀,謹慎贊譽,一切立足于事實說話,隻說事,不說人。

對于媒體來說,該褒揚的要大力褒揚,該貶損的要依照事實大膽貶損,隻有這樣,人們的價值觀才不會紊亂。人們才會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該做,社會風氣就會好起來。

詩經論語和春秋三部書的先後順序(論語史鑒春秋和)7

《春秋》和“春秋筆法”

《孟子·離婁》說:“《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

意思就是:當時各諸侯國的史書一般都叫《春秋》,隻是魯國就叫《春秋》,沒有加個專名,而晉國、楚國自己加了專名。《春秋》就是個共名。

古時曆法先有春秋,後分冬夏二時。因此把國史記載叫做《春秋》,這就是“春秋”作為史書名稱的由來。

所以如果有人說孔子從小就開始讀《春秋》,不要覺得奇怪,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史書都叫《春秋》。

我們現在通常所指的《春秋》即《春秋經》,是我國古代史類文學作品,由孔子編撰。

詩經論語和春秋三部書的先後順序(論語史鑒春秋和)8

魯哀公十四年(前841年)春,魯國在大野(今山東嘉祥縣的獲麟堆)圍獵,大夫叔孫氏的車手鉏商獲得了一隻怪獸,大家都以為不吉祥。

孔子看了說,這就是瑞獸麒麟!并歎息嘉瑞之無應,吾道之窮矣!于是停止了《春秋》的編寫,李白有詩雲:“希聖如有立,絕筆于獲麟。”所以《春秋》也叫《麟經》、《麟史》。

《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

孔子作《春秋》,目的在于懲惡而勸善,所以“《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

詩經論語和春秋三部書的先後順序(論語史鑒春秋和)9

《春秋》用于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它是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

據一些文學著作記述,至遲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記載國家大事。《春秋》是由魯國史官記錄大量當時本國諸侯,大夫,國人等失禮非禮之事;

魯國史官也會收集其他諸侯國公侯大夫等失禮非禮之事,會記錄諸侯國公侯間大夫等間書信内容,比如晉叔向與鄭國子産關于鑄刑書的書信,其中記錄了齊國史官因為保持真實記錄而被殺掉的事件等等。

現存《春秋》,從魯隐公記述到魯哀公,曆十二代君主,計二百四十四年,它基本上是魯國史書的原文。

詩經論語和春秋三部書的先後順序(論語史鑒春秋和)10

舊時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說。但後世亦有不同說法,清人袁谷芳《春秋書法論》說:《春秋》者,魯史也。魯史氏書之,孔子錄而藏之,以傳信于後世者也。

石韫玉《獨學廬初稿·春秋論》也說:《春秋》者,魯史之舊文也。《春秋》共十二公之事,曆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筆而書者必更數十人。此數十人者,家自為師,人自為學,則其書法,豈能盡同?

雖然春秋之作者有争議,但其經過孔子之手修而改之,則無大異。事實上,春秋作為一魯國的史書,其作用早已超出史書範圍,春秋用詞遣句“字字針砭”成為獨特的文風,為曆代文代史家奉為經典。

《春秋》所記,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國大事,現所存全文,不過一萬六千多字,但據曹魏時的張晏和晚唐時人徐彥引《春秋說》,都說是一萬八千字(張說見《史記·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說見《公羊傳·昭公十二年疏》引),可見《春秋》原文,從三國以後脫露了一千多字。很多大事遺漏記。

詩經論語和春秋三部書的先後順序(論語史鑒春秋和)11

孔子作《春秋》的原因,《史記》中是這樣記載的:“餘(太史公)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讨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司馬遷對《春秋》極為推崇:”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别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

近代學術界曾對于《春秋》的史學價值存在質疑。然而史料記載中并沒有對《春秋》的曆史記載産生懷疑。

杜預在《春秋左傳集解·序》中說:“仲尼因魯史策書成文,考其真僞,而志其典禮,上以遵周公之遺制,下以明将來之法。”

朱熹說:“聖人作《春秋》,不過直書其事,善惡自見。”

詩經論語和春秋三部書的先後順序(論語史鑒春秋和)12

《春秋》記史的筆法與《史記》不同。司馬遷明确指出:”餘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謬矣。”

但《春秋》的“微言大義”并不意味着其“言”是失實的。張京華有這樣的評價:“如果說‘良史’、‘實錄’代表了古代史學的基本原則,‘微言大義’則是代表了古代史學的最高境界。”

也許正因如此,《左傳》才會說:”《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非聖人,誰能修之?“

孔子所作的《春秋》是一部蘊涵着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學著作,這是從先秦孟、荀到兩漢馬、班諸家一緻的看法。

兩漢以後,今文經學衰微,學者多受古文經學門戶之見的影響,開始視《春秋》為曆史學著作,并由此引發了長期以來聚訟紛纭的《春秋》性質之争:史書?經書?文學?政治學著作?亦經亦史?

無論從哪方面考量,《春秋》的開創之功都是無可争辯的。

詩經論語和春秋三部書的先後順序(論語史鑒春秋和)13

它的編年體例,為史學三大體例之一,“系日月而為次,列時歲以相續”,垂範千秋,繼之者衆,《資治通鑒》最稱出類拔萃。

它的私修性質,打破了官方對史學的壟斷,成為諸子百家争鳴的先聲。而“二十六史”中,私修者多達三分之一,亦可說是受其引領所緻。

它的春秋筆法,姑且不論有多少後人穿鑿附會之處,但其本身所彰顯的史學精神卻勿庸置疑,那便是勇敢無畏,剛直無私。

中國史脈能綿延至今而不斷,與孔子當初所賦予的那股堅韌之氣息息相關。聖人其萎,而《春秋》不老。愛讀《春秋》者,代不乏人。

最為民間所熟悉的,恐怕就是三國那位與孔聖人齊名的關聖人關羽了。君不聞一幅對聯有雲:

孔夫子,關夫子,萬世兩夫子;

修春秋,讀春秋,千古一春秋。

詩經論語和春秋三部書的先後順序(論語史鑒春秋和)14

《春秋》因文字過于簡質,後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

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谷梁赤《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列入儒家經典。

現《春秋》原文一般合編入《左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