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陽光穿透雲層灑下來,成都市大邑縣現代農業園區核心區即将收割的稻田,仿佛金色的海洋。9月18日,在該園區核心區的百畝高産示範片,雜交稻新品種“川康優2115”迎來了沖擊“超級稻”的關鍵環節:現場測産驗收——專家組全程監督、記錄、測量,現場收割稱重計算畝産,最後得到的平均稻谷産量為809.6公斤/畝。而成都平原“超級稻”的标準為産量780公斤/畝以上,這隻是“第一輪面試”。想要成為“超級稻”,需要連續兩年現場測産驗收産量達标。“川康優2115”明年還需要經過在不同生态區能否再次實現超高産的考驗。
↑9月18日,受農業農村部委托,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對雜交稻新品種“川康優2115”進行現場測産驗收。
随機選取三個田塊,收割機實收實測
平均稻谷産量809.6公斤/畝
當日,受農業農村部委托,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組織了省内外有關專家,對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四川綠丹至誠種業有限公司合作育成的雜交稻新品種“川康優2115”進行了現場測産驗收。專家組考察了百畝示範片,該片面積為110畝,采用稻麥全程機械化栽培,4月23日播種,5月16日機械栽插,全生育期148天。示範片水稻生長均衡、病蟲害較輕,轉色好。
按照農業農村部超級稻認定測産方法,專家組随機選取三個田塊,采用收割機實收實測。稻谷經稱重、去雜、測定水分,折算成标準水分産量。三個田塊的收獲面積分别為1304.4平方米、877.0平方米、903.6平方米,标準産量分别為792.4公斤/畝、841.0公斤/畝、795.4公斤/畝,平均稻谷産量為809.6公斤/畝。據成都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姚光貴介紹,其中第二個田塊841.0公斤/畝的産量,創造了成都市麥後機插優質稻畝産的新紀錄。
↑成都市大邑縣現代農業園區
“我們所說的‘超級稻’是指超高産水稻,在不同的區域有對應的标準。像大邑所在的成都平原需要達到780公斤/畝以上,而漢源則需要達到850公斤以上,漢源屬于幹熱河谷地帶,光照條件更好。”主持“川康優2115”選育的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黃富教授當天也來到了現場,在他看來,“超級稻”就是藏糧于技的體現。這一“技”,就是高産量水稻品種的選育。耕地面積不可能無限制增加,利用有限的耕地獲得更多的糧食,提高單産的源頭就是産量更高的品種,而“超級稻”正是其中的領頭羊。
“超級稻”背後,教授、博士紮堆
突破技術推廣“最後一公裡”
同一個水稻品種,不同的人種出來,産量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川康優2115”本身具備了超高産的潛力,最後能否實現,很大程度取決于栽種技術和後期的田間管理。而在“川康優2115”沖擊“超級稻”的路上,有一個教授、博士紮堆的團隊為其保駕護航。今年四川遭遇極端高溫天氣,栽種技術和田間管理對于産量尤其重要。“川康優2115”超高産創建及重大技術協同推廣專家組成員陳勇副教授表示,“川康優2115”采用的育插秧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栽培集成技術,高效應對了育秧期間高溫或低溫、灌漿結實期高溫等氣象災害。該技術穩定性強,輕簡化程度高,豐産優質性好,種糧大戶很滿意。
↑專家組在大邑縣現代農業園區核心區的百畝高産示範片進行現場測産驗收。
據了解,該園區核心區的百畝高産示範片示範過程中,四川農業大學任萬軍教授、陳勇副教授、雷小龍副教授、周偉博士、鄧飛博士、程紅老師及一批博碩士研究生常年依托專家大院紮根一線,省市縣農技部門依托穩定的稻作技術高效推廣,新型經營主體根據需求高效經營,實現了技術協同推廣落實,打通了産前、産中、産後環節,突破了技術推廣“最後一公裡”問題。
任萬軍教授表示,團隊長期将研發與推廣結合,形成了一批水稻豐産優質增效和全程農機農藝融合的關鍵技術,為“川康優2115”優質稻高産優質綠色生産和全程機械化管理提供堅實保障,發掘了優質品種超高産的潛力,同時有效應對了2022年極端高溫的不利影響,實現了超高産水平。推動稻作“高産優質高效生産、經營主體高質生活、稻作農田優質生态”的“三生一體”發展,賦能了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建設。
↑雜交稻新品種“川康優2115”
紅星新聞記者 林聰 攝影記者 陶轲
編輯 于曼歌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