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本書告訴我們:你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是你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你所虧的每一分錢,都是因為對這個世界認知有缺陷而造成的。
《認知覺醒》這是我讀到的第一本書告訴我:沒有成功,不是因為懶惰,也不是因為知識少,而是可能因為太刻苦了。
多少人是因為這個理由去看這本書?
為什麼我們總是焦慮、暴跳如雷、情緒失控?
為什麼我們總說要減肥,卻越來越胖?
為什麼我們總是說要運動,卻一直躺在沙發上刷着短視頻?
為什麼我們知道沉迷娛樂不好,卻依舊挪不動手和眼睛、無法自拔?
......
因為人有三重大腦:理智腦(主管認知)、情緒腦(主管情緒)、本能腦(主管本能)。
從遠古時期開始,由于生存等壓力一直把情緒和本能壓制着,從而使人類的天性一代又一代地演變成目光短淺和即時滿足,導緻理智總是被情緒和本能對抗時,總是先敗下陣來,甚至有時候還未啟動,身體已經被本能和情緒架走了。
經常聽見的一句話“嘴上說不要,但身體是最誠實”,或許就是這個意思。
從而,導緻我們經常陷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别想要,但就是得不到”的怪圈。
認清默認的身體模式,明白為什麼我們常常控制不了自己,不是因為我們自制力薄弱,也不是因為我們願望不強烈,而是因為人的天性太過強大。
我們要做的是知道原因,然後放平心态,審視自我。
最後接納原本就不完美的自己,而非抱怨和沮喪。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焦慮的原因無非就兩種:想要同時做很多事情,又想立即看見效果。
越焦慮,越努力,越迷茫。
明明知道胖不是一天吃成的,卻想要一天就餓瘦。
明明知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卻總是想讀一本書就能變得學識淵博。
明明知道考研考證,卻每天被各種瑣事圍繞。
明明知道要做副業努力掙錢,送了一天外賣又回家繼續躺着。
焦慮是人的天性,趨利避害也是天性,對未知的恐懼和走不出舒适區也是天性。
當我們被神秘事物鎮住的時候,是不敢不聽話的。
同樣,當我們看不清事物本質的時候,我們也是乖乖聽話的,不敢奮起反抗。
焦慮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習慣性地逃避,而不敢直面它。
我們要做的是不要讓自己同時做很多事情,認真仔細地分析環境和自己的真實能力水平,在僅限的範圍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
當然,不要隻是一味地想,舒舒服服躺在沙發上,什麼都不去行動。
告訴自己:焦慮沒有用,切實的行動才能破局和重生。
我們會發現當情緒不穩定的時候,耐心會一點一點消失,再到最後完全失控,就像一頭沒有思考的野生動物,靠着本能怒吼。
當我們面對困難的時候,為什麼總是力不從心?
是因為困難太棘手?
是因為找不到突破口?
是因為沒有人引導?
其實都不是,是因為我們缺乏耐心。
當我們看待事物模糊不清,看不全面,也不知道自己身處何方的時候,理智就開始被情緒和本能一點一點擊敗了。
如果當我們靜下心來,耐心地一點一滴地抽絲剝繭,就會發現原來困難或許是一個數字錯了,又或許隻是一個字的差别。
真正的困難總是比想象的要小很多。
耐心不是毅力的結果,而是具有長遠目光的結果。
剛開始隻是想找一根繩子,最後卻牽出一隻大象。
我們總是這樣,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轉移走了。
這裡忙一下,那裡做一下,忙得團團轉,最後卻忘記了原本自己隻是想去找一根系袋子的繩子。
很多時候,我們忙得就像個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
不是因為我們不努力,而是我們并沒有清晰的目标。
當目标模糊時,行動力也是大打折扣的,說白了就是瞎忙。
力氣費了,卻收效甚微。
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所有要做的事情找個A4紙列出來,按照重要和緊急排序,分配時間,讓工作效率達到最大化。
列目标和分配時間,不是為了嚴格去遵守,而是做到心中有數,克制自己。
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強大。
呆在舒适區,人容易躺平。
呆在困難區,人容易放棄。
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一次又一次行走在舒适區邊緣。
讓一次又一次小的正向反饋,慢慢變成大的正向反饋。
人為什麼會堅持,因為一次又一次的小的正向反饋,讓他看見想要的效果。
每天進步一小步,就是成長的一大步。
運動時,對于很久沒有運動的人來說,一下子運動一小時兩小時進入困難區,第二天就躺床上起不來了,最後就直接放棄。
讀書時,我們總會發現學霸總是很輕松,反觀那些刻苦學習的人看似勤奮無比,效率卻越來越低,因為他們感受到的不是學習的快樂,而是痛苦。
長時間的學習也耗費了他們大部分的精力,卻得不到及時的補充。
這也是為什麼學校會一節課45分鐘,休息十分鐘甚至半小時。
成長是一個持續行動的過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合理安排時間和學習的内容,而不用總想着一口吃成大胖子,把難度拉長至自己無法承受的範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