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多少歲屬于青年?14-35周歲,是剛剛印發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中明确的青年年齡範圍;而聯合國官微此前則指出,“青年”應該是介于15歲與24歲之間的群體明明覺得自己還在含苞待放時刻的90後,一會被列入中年範疇,一會兒又回到了青年隊伍,實在是讓人摸不着頭腦那麼,青年到底應該怎麼界定?為此,本報記者特别采訪了上海青年研究中心首席專家黃洪基,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到底是多少歲屬于青年?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14-35周歲,是剛剛印發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中明确的青年年齡範圍;而聯合國官微此前則指出,“青年”應該是介于15歲與24歲之間的群體。明明覺得自己還在含苞待放時刻的90後,一會被列入中年範疇,一會兒又回到了青年隊伍,實在是讓人摸不着頭腦。那麼,青年到底應該怎麼界定?為此,本報記者特别采訪了上海青年研究中心首席專家黃洪基。
實際上,根據各自的側重點,聯合國、世衛組織、教科文組織、統計部門和共青團等不同機構、組織,對于青年的年齡有着不同的定義和劃分。出處不同,也難怪老百姓搞不清楚了。
概念确立于19世紀
最近有一篇文章被熱轉,其中提到,根據幸福感,重新定義青年在“15到24歲”,聯合國官微對此表示肯定。15到24歲,難道意味着1992年以前出生的都歸入中年人隊伍?這個消息,讓許多“80後”、“90後”紛紛表示“紮心”。
其實早在2016年五四青年節,聯合國官微就曾聲明:聯合國對于“青年”的定義是介于15歲與24歲之間的群體。消息一出,不少網友就開始了自我調侃:90年的阿姨要去跳廣場舞了,别攔我;請問我80的,高齡補貼怎麼還沒發……
而近日發布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明确指出,規劃所指的青年,年齡範圍是14-35周歲。
通過查證可以發現,“青年”這一概念正式确立于19世紀。“從唐詩宋詞到明清小說,中國古代沒有‘青年’這一概念,而随着大工業時代的到來,不同于少年、成年、老年的過渡期出現了,也就是現在的青年。”上海青年研究中心首席專家黃洪基告訴記者,在中國,“青年”一詞是在陳獨秀創辦《新青年》以及1919年五四運動後才逐漸被廣泛使用的。
“青年”的界定不統一
那麼,究竟哪個年齡段的人可以稱作“青年”呢?
其實,對于這一概念的界定一直是理論界争論的焦點,因為它不僅可以從心理學、社會學、生理學、政治學等多個标準來定位,也能用最簡單的年齡來劃分。
“即使是聯合國内部,也有着不同的年齡劃分。”黃洪基說,1985年聯合國首次将青年定為15至24歲之間的人。而根據2013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确定的新年齡分段,14-44歲為青年人,45-59歲為中年人,60-74歲為年輕老年人,75-89歲為老年人,90歲以上為長壽老人。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的青年,則是年齡在14-35歲的人。
在中國,統計部門将15-34歲的人視為青年,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會員年齡為18-40歲。而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團員年齡為14-28歲,港澳台地區則把10-24歲的人認定為青年。
“青年”是一種心态
現在我國共青團團員年齡為14-28歲,然而在過去則是15-25歲,這一年齡範圍的擴大意味着什麼呢?
随着社會、勞動力的發展,青少年的發育期提前了,與此同時,青年接受培訓、教育的時間也延長了,因此共青團對原有的團員年齡段進行了擴大。“現代人結婚普遍延後,壽命也越來越長,因此青春期随之變長。”
在黃洪基看來,他更認同中央對于青年是14-35周歲的界定,對青年發展更加有利。“規劃的制定、包括年齡範圍的劃定,都是根據我國國情和我國青年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确定。”他說,“例如現在北上廣比較嚴重的‘剩男剩女’現象,也被涵蓋到了此次規劃當中。”
然而一個人是不是年輕,并不能簡單地用年齡界定,若懷着一顆永遠年輕的心,充滿激情的生活态度,誰又能說他的心裡不是住着一個青年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