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是藍色市民嗎?
6月22日上午,在海滄灣岸海滄灣公園段,20多名志願者參加完“淨灘”行動之後,每人拿到了“藍色市民”證。
“淨灘”行動,愛護海洋
你我都有一份責任
今天的‘淨灘’行動就是沿着海岸清理垃圾,我很開心能參與其中,并因此拿到了“藍色市民”證,這個證其實就是記錄我們愛護海洋環境的一個成長日志,我以後還會繼續參加這樣的活動。——志願者陳女士(上圖左)
“淨灘”行動是2022中泰聯合藍色市民公衆活動的一部分,活動由APEC海洋可持續發展中心、泰國海洋與海岸資源發展研究所、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廈門市海洋發展局和廈門市海洋國際合作中心主辦。
“淨灘行動”為什麼選擇在海滄?
水清、岸綠、灘淨、灣美、島麗
這是海滄海洋生态文明建設的目标
近年來,作為全國首批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區,海滄堅持“陸海統籌、河海共治”,将海洋生态保護作為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内容。
按照中央推進海洋強國建設戰略部署,海滄進一步打造優美的魅力海灣,增強廈門海域水體交換能力,增加海灣環境容量,改善海水水質,恢複海洋生态系統功能,提升灣區生态景觀,集約利用海域資源。
海滄的海洋生态治理和修複工作獲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局相關領導高度肯定。
藍色海灣整治首期工程
2015年,海滄起啟動了海滄灣岸線整治工作,2016年被納入“廈門市藍色海灣整治行動”。
該項目北起海滄大橋、南至嵩嶼碼頭,全長6.4公裡,2017年完工,經質量鑒定為合格後正式開放。
項目實際完成投資2.3億元,獲得國家海洋局的藍色海灣專項整治資金支持1億元(9500萬元用于岸線修複,500萬用于紅樹林種植)。
項目情況
種植紅樹林25萬平方米;新增岸邊綠化面積近萬平方米;修建4處休閑廣場3.2萬平方米;修建親水設施2.8公裡(親水護岸0.4公裡、親水棧橋2.4公裡)。
海滄灣岸種植的紅樹林
如今,海滄灣岸線構建了濱海紅樹林濕地群,形成了面向公衆開放的帶狀生态生活空間和親水景觀帶,産生了積極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社會效益
01
進一步改善海域水質,擴展中華白海豚珍稀物種的生存空間,營造健康、高生産力的生态系統。
02
區域位于廈門大嶼島白鹭自然保護區附近,增加了紅樹林濕地面積約13公頃,改善保護動物白鹭的栖息環境,可重現白鹭雲集的自然生态景觀。
03
提升了灣區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實現生活休閑一體化,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04
通過對九龍江下遊和廈門周邊海域海洋垃圾的基線調查和評估,建立廈門海域海洋垃圾污染的基礎數據庫,有力促進廈門海洋垃圾防治,改善廈門海洋生态環境,提升濱海旅遊質量和促進海洋經濟建設,為廈門建成美麗的藍色旅遊經濟提供技術支持,産生良好的社會效益。
■2021年,經圖片比對,科研人員發現拍到的白海豚母子,和2020年拍到的是同一對母子。
經濟效益
01
在滿足了公衆層面的旅遊觀光、休閑娛樂方面需求的同時,将為後續的旅遊産業開發創造基礎條件,帶動一批産業落地布局。
目前,計劃後續開展實施有海滄灣新世界,預計招商引資約30億元;嵩嶼避風塢旅遊綜合體,預計招商引資約5億元;海滄灣旅遊碼頭,預計總投資約2千萬。
02
推動遊艇、休閑等海洋新型生産鍊的發展,對推動海洋經濟結構調整具有重大的意義。
03
通過海滄灣紅樹林濕地建設,将明顯提升片區生态品味,提升片區的整體投資環境和人居環境,提升土地利用率,推動海滄灣新城開發建設。
04
大力推進廈門市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的實施,逐步實現廈門“水清、岸綠、灘淨、灣美、島麗”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設目标。
我每天清晨,沿着海滄大道一路小跑,有日出,有海風,有紅樹林,有棧道,還時而看到搏擊長空的白鹭、嬉戲于水中的白海豚……感覺生活在海滄美妙無比。——市民陳先生
整治中的藍色海灣二期工程
鳌冠海域全景圖
四項舉措
提升鳌冠灣的人居環境價值
*1
開展灘塗清淤
東起于貓嶼,西至新陽大橋的海域,清淤面積約204.47萬m²,清淤總工程量約660.72萬m³。
有利于增加東、西海域的水體交換,改善東、西海域的水動力條件,有利于西海域污染物的向外輸移,以及東、西海域的水質環境和泥沙沖淤環境的改善,恢複東、西海域的有機聯系,為中華白海豚在東西海域的活動打開生态通道,拓展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空間,使海洋生物擁有更加廣闊的活動與栖息的空間”。
*2
拆除朝陽水庫,退耕還海
朝陽水庫曆史上為凹岸沙灘,在上世紀圍墾運動中圍成水庫,後來水庫逐漸改造為魚池。
拆除總長390米長的海堤,修複成沙灘,可大大提高海灣水體交換動力為目标,配合養殖清退和灘塗清淤,減少灣内養殖污水排放,逐步恢複海洋水生态環境,重現鳌冠灣岸線原始風貌。
*3
保護海蝕地貌、修複沙灘岸線
規劃中的鳌冠海岸,發展定位為旅遊休閑為主的海洋保護·生态綠色海岸,打造成擁有人文漁村美(鳌冠漁村)、日出沙灘美(朝陽水庫)等衆多元素的知名生态海岸品牌。
*4
種植紅樹林,恢複紅樹林生境
在1960年前後,廈門約有 320公頃的天然紅樹林。其中,鳌冠村因漁業發展,原有紅樹林面積大大減少,光灘裸露,生态系統服務功能退化。
如今,開展紅樹林種植工作,在鳌冠灣營造4處紅樹林濕地,面積共36.25萬m²。
鳌冠灣新種植的紅樹林
據了解,“海岸衛士”紅樹林是典型的濱海濕地物種。紅樹林濕地生态系統不僅在防浪護堤、維持生物多樣性、固碳、淨化水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還具有重要的科研、科普教育與旅遊價值。
海滄空氣質量優級率連續三年全市第一
2017年,海滄區獲評全國首批“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區”;2018年,海滄區獲評“全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2021年獲評福建省全域生态旅遊示範區……
近年來,海滄區生态質量持續改善。空氣質量優良率逐年提高,2019-2021年均達到100%,空氣質量優級率排名連續三年排名全市第一。
今年1-5月,海滄區的空氣質量優良率100%。
治理一新的新陽主排洪渠
水環境質量不斷提升,過芸溪2019年全流域消除劣V類水質,實現全流域達标。新陽主排洪渠治理成效鞏固提升,成為全國黑臭水體治理樣闆工程,入選全國14個典型案例之一。
午後,老楊帶着小編來到新陽主排洪渠下遊,指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回憶,小的時候自己常常來這兒摸魚蝦,水很清。現在水又綠了,路寬了,非常喜歡沿着這條渠走走……
@所有人,我們一起做藍色市民吧
文案/編輯:彭建文
攝影:陳亞沙
資料:市資源規劃局海滄分局、海滄生态環境局、區農村農業局
城建集團土地公司、城建集團園林公司
校對:暨王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