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師傅好,李師傅早,明天帶着黃師傅跑一跑。”
“開啥子玩笑,我明年就退休養老,不想上車還要祈禱。”
“要想車技好,駕校回爐再去考。”
01 “黃師傅”的第一次出現
如果遇到身邊有黃姓朋友開車,大抵都是會善意地嘲笑幾句。
在四川,如果被冠以“黃師傅”的名号,愛惜生命的人甯願坐公交都不會去蹭車。黃師傅本就以車技差而出名。
不過若是告訴你黃師傅這個說法從清末就有了,你一定想不到“黃師傅”也是在不停地學習進步,這個詞的詞意也在随着時代的變遷不斷變化。
我們先來看看清末以前的“黃師傅”是幹啥子的。
這個時候如果要搞清楚黃師傅是幹啥子的,就需要拆成“黃”和“師傅”分開看。
四川方言裡黃除了是一種顔色以外,很多時候都用作“外行、不專業、不靠譜”的意思。打個比方,如果遇到旁人喊你做幾個菜,你想推辭的話就會說“我的手藝黃得很,不要一會兒把鍋燒了。”
四川方言裡“黃”衍生出來的詞很多,比如“黃棒”就是專門指門外漢,黃渾子(黃昏子)是指半懂不懂半吊子的人,再比如說遇到不在行的可以說“黃不蘇蘇”,遇到說外行話的可以叫”開黃腔“,形容不懂行而手足無措的樣子可以說”黃手黃腳“,這其中的“黃”都是一個用法。
順便一提,李老師以前還講過一個“黃段子“,他把開黃腔叫做open yellowgun。這個說法和顫花兒(贊花兒)的英文說法如出一撤。
其實“黃”這種用法倒不是川人首創,那麼“黃“字的這種用法到底從何而來呢?
有學者考證,“黃”是由“荒”字演變而來的。這兩個字的音相同,人們在平常口語中把兩個讀音念混了。這種現象在古代漢語中叫做“一音之轉”。這個說法還有一個佐證,川劇表演中演員音調不準叫“黃腔”,“荒腔”即“黃腔”,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荒腔走闆”的出處。
這種說法倒是有一定市場的,“荒”字也有荒廢,半途而廢,沒有成功的意思。在清代成書的《紅樓夢》第八十回中有這樣一段,“薛蟠聽了這話,又怕鬧黃了寶蟾之事”。“鬧黃”指事情因為某種阻礙而沒有辦成。可見“黃”字的用法很早就有了。
川劇表演中演員音調不準叫“黃腔”(圖片源自中國川劇網)
另外李劼人先生在《死水微瀾》的注釋中也寫道,“黃的”是“黃不酥酥的”省文,是門外漢的意思。這裡說的“黃不酥酥”即是我們現在使用的“黃不蘇蘇”。
說完了“黃”,我們再來擺一下“師傅”的由來。
以前會管稍微年長的男性為“師傅”,也會管從事某樣工作專精的人叫“師傅”。這樣說有點空泛,你可以大概理解為現代人喜歡喊“老師”,你去買房子的時候售房的會喊你“老師,喜歡啥子戶型,我給你介紹一下哇”,你去買菜的時候也會喊你“老師,來看一下哇”,當然這都是稍微年長人的特權,年輕的就隻有享受“帥哥”待遇。
不過把喊“師傅”理解為現在的喊“老師”稍微有點偏差,以前被叫做“師傅”的人多少都有點手藝,再差也是長期從事某項工作而專精的人。要知道以前的“師傅”還是屬于藍領階層,社會地位也是不低的。若是遇到不熟的師傅就罷了,若是遇到熟知的師傅往往會在“師傅”前面冠以姓,比如張師傅,李師傅、王師傅等等。
好了,現在“師傅”出現了,“黃”也出現了,“黃師傅”自然就在人們的口語中應運而生了。“黃師傅”是何時出現的已經不可考了,不過“黃師傅”一出現便是注定手藝不精的典型。
02 “黃師傅”的第二次進步
手藝不精的“黃師傅”啥子時候開始摸車子的呢?原本一個簡單的“黃師傅”咋個又變成了現代人嘴裡的駕駛技術差的人呢?
這個又要從黃包車的年代說起了。
黃包車的樣子相信大家都在很多影視作品裡看到過,車身前有兩根長柄,柄端有橫木相連,兩個輪胎上承着一個雙人座位。前面的人在拼命地跑,坐車的人晃晃悠悠半躺在後面。老舍的《駱駝祥子》裡面就反複描述過黃包車的樣子。
這種車子在中國也換過幾個名字,因是用人來拉的,所以最初叫做人力車。又因為是從日本引入的,所以又叫東洋車,樣車。因木制或鐵制的兩個輪胎外包着橡皮,所以有些作品頭又叫膠皮。最後是因為車座上的雨蓋,或者車上的鐵質部分多為黃顔色的緣故,所以又被叫作黃包車。
黃包車(圖片源自網絡)
黃包車能出現在成都街頭,還要得益于康有為和梁啟超的變法,各種新鮮玩意兒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川省商務總局的宋雲岩創辦了官辦性質的黃包車車行——快輪車務公司。
不過四川有句老話說得是,“賣石灰的見不得賣灰面的”。就如同現在租自行車的看不慣共享單車一樣,當時盛行的轎夫夫對黃包車極為不滿,兩種車夫間經常打架,加之黃包車的輪毂會碾壞路面,于是黃包車在成都也就不了了之了。
黃包車在成都後來也陸陸續續出現過幾次,不過都是十幾輛的小範圍投入。直到1926年底,成都市政公所再次準備大規模投入,那時候人力車行已經有54家,車輛多達4531輛。這時候黃包車已經成為成都人“打的”的主力了。
(圖片源自網絡)
那麼黃包車和黃師傅有啥子關系呢?
黃包車之所以叫黃包車是因為車座上的雨蓋,或者車上的鐵質部分多為黃顔色的緣故。而拉黃包車的車夫也多穿黃色的布質号衣,所以當時就戲稱車夫為“黃師傅”。
03 “黃師傅”第三次已經開上了車
生性幽默的川人曆來喜歡用各種稱謂來打趣。
比如李老師曾經講過一個段子。“喂,黃總哇(黃腫),啊,我水總嘛(水腫),哦,胡總也在(浮腫),他在我旁邊坐到在,我們有幾個工程你做不做啊,其實也莫的啥子,就是給月球搞個内外粉刷,給長城兩邊都貼上彩色瓷磚。”
四川人喜歡用“黃師傅”來形容手藝不好,特指開車駕駛技術不好。這個說法是啥子時候出現的已經不可考了。不過個人認為大概也是前文提到的“黃”、“師傅”、“黃師傅”三者出現後,在平常的口語中逐漸演變而來的,其中“黃”的意思肯定打了主力的。
四川人喜歡用诙諧的方式來批評人,黃師傅也算是用戲谑的方式提醒别個開車小心點。
在四川人嘴裡,伴随着“黃師傅”的喊法,經常還會跟着一句話。
“坐你的車,腳趾拇都抓緊了。“
【 方言十八扯 NO.029 】
【歡迎關注“成都十八扯”同名公衆号】
【往期專題精選】
研究了全國七大方言區,最後發現四川的方言是最能“吃”的
四川人嘴裡的“寶器”究竟是啥子寶貝 | 四川方言
從恭祝長壽到罵人雜種,四川方言“龜兒子”的變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