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壇,最不缺的就是詠雨詩詞了。雨對于文人來說,意味着浪漫、相思、凄情、鄉愁、羁旅漂泊,種種情懷都可以被寫進一首首詠雨講詩詞中。而且頗有意思的是,對于高手們來說,隻寫雨之形似乎不能體現他們的高明之處,所以文壇便出現了很多很有意思的詠雨“神作”。
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一個“知”字完全把雨給拟人化了,美得令人沉醉。萬俟詠的《長相思》,明明是首詠雨詞,硬是通篇沒有出現一個“雨”字,卻成了詠雨絕唱。秦觀的“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曉枝”,寫雨後初晴時的春景,這麼嬌柔的雨,讓花兒也成了佳人。這些經典詠雨詩詞,驚豔了千年時光。
但以上詩詞與本期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詠雨詩相比,卻少了一絲禅意。本期要說的這首詩名叫《山雨》,作者是一位老和尚,此人名叫皎然,是唐代有名的詩僧。皎然多才多藝,在唐代受到不少名士的推崇,他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尤為擅長茶道。而他存世的詩作也不少,目前共有470多首,多數都收錄在《全唐詩》中。
本期這首《山雨》是皎然晚年一次冒雨登山時所寫,全詩看似通篇犯了寫詩忌諱,但卻自有一股一般文人寫不出的美感,流傳了千年。讓我們來品一品:
《山雨》
一片雨,山半晴。
長風吹落西山上,滿樹蕭蕭心耳清。
雲鶴驚亂下,水香凝不然。
風回雨定芭蕉濕,一滴時時入晝禅。
為何說這首詩通篇犯了寫詩的忌諱呢?此詩沒有詩的格式和韻律,全詩長短句相接,甚至有人認為它應該是一首詞,但它又顯然沒有在任何詞牌下。這種詩式在唐代是很少見的,先秦文學時倒是有不少。入唐後詩人們對詩的樣式要求要嚴格得多,這種詩隻能叫雜詩了。
不過咱們仔細品讀這首詩,就能發現它有多美。前兩句“一片雨,山半晴”寫的是一種山中特有的雨後美景,山中的雨往往就是一片雲帶來的,那陣雨落在山的一邊,另一邊卻還是晴天。詩人用一片和山半兩個數量詞,讓雨和晴形成鮮明的對比,很有視覺的沖擊力。同時,到底是晴還是雨,其實也是山對外界的不同反應。
三、四兩句,其實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對比。山雨伴着陣陣長風,吹得滿樹的葉子沙沙作響,眼前是這樣的風雨潇潇,但詩人耳裡卻都是清靜的。這是為何?因為心靜了,所以不會被周遭所影響。
五、六兩句一樣是妙語。雲鶴都被風雨驚擾了,亂飛而下,但水香卻凝然不動。水香是蘭草的别稱,鳥鶴都驚飛了,為何它卻能如此?原因是和詩人心耳清一樣,它有一種不為外物所動的從容。雲鶴與蘭草相比,表面上雲鶴顯然更強大,它們本來就是空中飛翔的鳥兒。而蘭草在山上原本是不起眼的存在,它們看起來是那麼弱小,但它們的根在土裡,所以反而能做到凝然不動。這兩句一動一靜,對比形象,頗有感染力,可見事物的強大看的是本質,并不是外在。其實這二者又與首句的雨與晴相呼應,結構上十分巧妙。
最後兩句是寫風雨過後的情形。風停了,雨止了,芭蕉葉濕了,詩人繼續前行着,一滴水從葉子上落下,如入晝禅。最後詩人才把這股禅意講了出來,老和尚冒雨登山,晴和雨對他來說,都不過是外物,他把禅意融入到山雨中,一切景緻在詩人的慧眼中皆有禅趣。
縱觀這首詩,雖然格式上确實是犯了寫詩的忌諱,寫得有些雜亂,但每一處景物的安排都是很有深意的。論遣詞來看,看似随意卻句句精準,很難換掉其中的任何一個字眼。從意境上來看,這首詩也可圈可點。它既是一首難得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很有深意的禅詩,這是這首詩與一般詠雨詩的最大不同。
這種包含禅意的美,确實不是一般文人能寫得出來的,這需要極強的領悟力,要有一切景語皆是禅的格局。這讓筆者想起了唐代另一位寫這類詩的高手:王維。王維有詩佛之稱,他的山水詩與皎然這首詩一樣,充滿着禅趣。皎然平生還有很多這樣的詩作,大家若是有興趣,可以找來讀一讀,相信會有不一樣的體會。這首詩大家覺得如何?歡迎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