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䇂”部的兩個漢字:“䇂、童”,其中“䇂”是《說文》部首漢字,較為重要,而“童”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收入在1988年國家語委頒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課的兩個字都非常重要。其詳情如下:
1、䇂。讀qiān。《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䇂,辠(罪)也。從幹、二。二,古文‘上’字。讀若愆。張林說。”會意字。本義是罪過。後面的“張林說”,意思是說,這是張林的說法。關于會意方法,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會意。幹上是犯法也。”桂馥的《說文義證》:“從幹二者,犯上有罪。”這很可能就是許慎認為的會意的方法。先看“䇂”的字形演變:
(《字源》,䇂的字形演變)
顯然,會意字的說法,與甲骨文的字形不符。
甲骨文的“䇂”,字形像鐮刀或某種刀具。郭沫若《甲骨文研究》稱:“象古之剞(屈刂),即刻镂之曲刀形,因亦用于剠鑿罪人或俘虜之額,故借施黥之刑具剞(屈刂)表現罪愆之義。也就是說,“䇂”應該是古代施黥刑(在臉上刺上記号或文字并塗上墨)的刀具,後來借用這種形狀表達“罪過”這個意思。
(黥刑)
李孝定《甲骨文集釋》:“䇂、辛二字形近義同,其始當為一字。”到“辛”字時,還會講到這種刑具。
“䇂”的小篆寫法如圖:
(䇂的小篆寫法)
2、童。讀音有兩個:
(一)tóng。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給出的解釋是:“男有罪曰奴,奴曰童,女曰妾。從䇂,重省聲。”形聲字。本義是古代男子有罪為奴。《玉篇·䇂部》:“童,男有罪為奴曰童。”在古代,男子有罪為奴稱為“童”,女子有罪為奴稱為“妾”。《易·旅》:“喪其童仆。”就是失其童仆。《漢書·貨殖傳》:“牛千足,羊、彘千雙,童手指千。”牛二百五十頭,羊、豬兩千隻,僮仆百人。這裡的牛千足,每頭牛四足,合計二百五十頭;童仆按手指數目計算,指千,就是一百個僮仆。李密《陳情表》:“内無應門五尺之童。”意思是說,在家裡又沒有照應門戶的童仆。
(古畫中的童)
“童”在本義之外,還有很多用法:
(1)小孩。比如:“童工;牧童;學童。《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愛其親者。”二三歲的小孩子,沒有不知道喜愛父母的。這裡的“童”,指的是年紀小的小孩。後來又借指八歲以上十九歲以下的男子。《詩·衛風·芄蘭》:“芄蘭之支,童子佩觽。”芄蘭枝上結尖夾,小小童子佩角錐。孔穎達疏:“童者,未成人之稱,年十九以下皆是也。”《谷梁傳·昭公十九年》:“羁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範甯注:“成童,八歲以上。”意思是說,是說年已八歲的兒童,如果不進學從師,那是父親的罪過。這個意義下的“童”字,是現代漢語最常用的意義。
(成童禮)
(2)愚昧;淺陋。《國語·晉語四》:“童昏不可使謀。”韋昭注:“童,無智。”愚昧的人不能讓他出主意。
(3)山無草木或草木采伐光。《釋名·釋長幼》:“山無草木亦曰童。”《管子·侈靡》:“山不童而用瞻,澤不弊而養足。”山上的林木不用采伐光人們就可以夠用,河中的水産還未打撈完人們就可以夠吃。又引申為人頂秃。韓愈《進學解》:“頭童齒豁,竟死何裨?”汪中《述學·釋童》:“童之為言秃也,語轉而異。”頭頂秃了,牙齒缺了,這樣一直到死,有什麼好處呢?後來“頭童齒豁”發展成為成語,形容人衰老的樣子。這裡的“童”,指的是沒有頭發,秃頂,并不是指像兒童一樣。
(頭“童”)
(4)牛羊未長角或無角者。《釋名·釋長幼》:“牛羊之無角者曰童。”《詩·大雅·抑》:“彼童而角,實虹小子。”毛傳:“童,羊之無角者也。”胡說羊羔頭上生角,實是亂你周王朝。
(沒有角的羊羔)
(5)通“瞳”。《正字通·立部》:“童,與瞳通。”《漢書·項籍傳》:“舜蓋重童子,項羽又重童子。”顔師古注:“童子,目之眸子。”舜的眼睛有雙瞳子,又聽說項羽也有雙瞳子。據記載,舜和項羽都目生雙瞳。《史記·項羽本紀》寫到這裡時,作“瞳”。
(6)通“同”。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豐部》:“童,假借為同。”《列子·黃帝》:“狀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狀童……狀與我童者,敬而愛之;狀與我異者,疏而畏之。”張湛注:“童,當作同。”
(7)通“重(chóng)”。《釋名·釋形體》:“童,重也。”這多半是因為字形相似的訛誤。
此外,童還是姓氏。《廣韻·東韻》:“童,姓,出東莞。漢有琅邪内史童仲玉。”
(二)zhōng。這個讀音出自《集韻》。用于“夫童”詞組,古地名。一作“夫鐘”,在今山東省汶上縣北。
“童”的小篆寫法如圖:
(童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485,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最原版權方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