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擔面不見了。
我們曾經說,在成都,火鍋第二,串串第三,這第一便是面食。
點擊上圖查看“在成都,火鍋第二,串串第三”
成都的寫字樓周邊,總會有那麼幾家挨得緊密的面館子。面食,也是成都上班族們午市最普遍的飽腹之擇。
這麼一天,照例走到樓下吃面,看菜單點面時,發現曾經活躍在菜單上的擔擔面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式臊子面,如雙椒牛肉面、雞雜面、西紅柿雞蛋面。
尋覓良久,我們總算在一家面館子的菜單上找到了成都擔擔面。
不過這碗擔擔面實在尴尬,上方臊子不幹不香,下方看似大半紅油鋪底,實則暗含水分。尤其這把蔥段,對不喜食蔥的人而言,就是災難現場。
豌雜面則讨喜許多,拌上一筷子,紅油的香氣便鑽進鼻腔,勾起食欲。佐料比例下得好,吃到最後,也不鹹口。
從口味上講,這碗豌雜面倒更像是資格的擔擔面。
那麼,擔擔面去哪兒了?
在經過詳細的資料查詢及網絡走訪後,我們獲悉了擔擔面的兩個去向。
第一,擔擔面還在成都,不過改了名字,多了花樣。
在說已“改頭換面”的擔擔面前,我們先去到1841年的自貢,找找它的始源。百來年前的自貢,有個叫陳包包的小販,用一根扁擔挑了煮面的爐子及碗筷調料,做起了流動生意。
圖源/網絡
陳包包的面是手擀面,口感勁道,調味上也下足了功夫,自然受到好吃的川人喜愛。聽到“擔擔面!”的吆喝聲,嘴饞的人們便歇下手裡的事情,走到門外買碗面吃。
挑着扁擔賣面的做法逐漸成為一種販售形式,街頭貨郎們自然也多了起來。那時的擔擔面沒有個标準形式,幹濕皆可,愛吃湯面的貨郎,就加些熬制的肉湯;喜幹拌的貨郎,就做些味重的拌面。
攝影/海達·莫理循(Hedda Morrison,1908-1991)
後來,陳包包開了自己的小店,人們還是習慣稱呼他家的面為擔擔面。
而擔擔面真正貼上幹拌面的标簽,大緻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成都有了家擔擔面做得獨到的面館子,做的就是幹拌的擔擔面,生意着實紅火。
依葫蘆畫瓢,各家館子都以此為基準,擔擔面便成了多數人眼裡無湯的樣子。
圖源/網絡
現在面館子裡的擔擔面,也不知經過了多少的改變。去到成都街頭,找家面館子吃碗擔擔面,你可能會發現,碗裡的擔擔面和隔壁桌的幹拌雜醬面竟然驚人的相似。
這隻是個例,我們相信,成都依然有這樣一碗小小的,藏着噴香的紅油與誘人的牛肉肉臊的擔擔面。
但不可否認的是,人們眼裡的那碗正宗的成都擔擔面,正在消失。
其實嚴格說來,作為一種販售形式的擔擔面,從小街小巷走進正經店鋪的時候,就已然消失了。但我們不會否認擔擔面賦予川味面食的價值,畢竟曾經真的有這麼一碗擔擔面,讓老成都人魂牽夢繞。
圖源/網絡
以那碗老成都擔擔面為滋味之基,廚師們賦予了擔擔面更多的花樣,味道也變得豐富且多元。
今天吃到那碗的素椒面,昨天吃過的豌雜面,都有醇厚的紅油,爽麻的花椒與炒得幹香的肉臊。不過在此之上,加了耙和的豌豆、芽菜與大頭菜碎等佐料。
要我說,它們都是擔擔面的味道。
所以,成都的擔擔面究竟去哪兒了?
我們放眼一看,發現擔擔面從成都的菜單上出逃,在更為廣闊的區域活躍起來,這便是我們要說的,擔擔面的第二個去向:它走出了成都,走向川外乃至國際,娘家便回得少了。
據在廣州待過幾年的牙尖兒說,擔擔面在廣州,同紅糖糍粑與現炸酥肉一樣,是火鍋店中的必點小吃。
慕樹在美國生活的兩年裡,也曾聽身邊的美國朋友提起擔擔面這道成都美食。
而在前不久落幕的“尋香之旅-成都生活美學體驗遊”中,10位體驗官們,在成都耍了三天,不管是問道青城山還是拜水都江堰,去遊覽水井坊或是川菜博物館,每頓用餐也以擔擔面作為餐後的固定小吃。
成都生活美學體驗官們在水井坊博物館所品嘗的擔擔面
作為體驗官之一,來自法國的Clément PIQUET,最喜愛的成都美食,便是擔擔面。“它是一個街頭食物,非常具有成都特色,但它的味道對于外國人而言非常友好。”
将擔擔面作為一道小食,倒也有源可循。在英國作家扶霞的《魚翅與花椒》一書中,擔擔面便是這樣一小碗表面加了松脆的牛肉碎,碗底藏了醬油、紅油、芝麻醬與花椒的面。
一碗擔擔面後,扶霞還要吃上二兩海鮮面,才能既滿足了嘴又飽了腹。
扶霞在成都街頭覓食,圖源/網絡
作為向外國友人打開成都的書籍,《魚翅與花椒》中所述的美食構成了外國人眼中,百味成都的輪廓。
這樣一來,擔擔面作為成都小食的标簽,便有了合理的解釋。
但在其他國家,特别是将面食作為大衆飲食的日本,可不打算将擔擔面僅作為一道小食作罷。
日餐廳中的擔擔面花樣豐富得很,不少人排了長隊就為口特色的味道,這裡的特色不是川味,而是開心果醬、蝦醬與鐵闆燒等日式本土的味道。
日本擔擔面,圖源/網絡
但日本擔擔面的源頭,依然在四川。
上個世紀,一位名叫陳建民的四川人,在1952年去到了日本,同樣被帶至島國的,便是其作為川菜師傅的手藝。
陳建民與兒子陳建一,圖源/sisen.jp
為适應當地人的口味,陳師傅做了些改良,将日本拉面中常見的高湯引入擔擔面中,使其口感變得溫和。
有人就此批判日本擔擔面,少了麻辣,加了高湯,丢了擔擔面的魂,哪裡還能稱作擔擔面。
圖源/網絡
美食家蔡瀾先生曾在知乎上談及他眼裡,正宗擔擔面的樣子。“擔擔面以什麼作标準?應該有湯的嗎?還是幹撈?沒有答案。”
蔡瀾先生去四川尋擔擔面時,發現每家人做的都不同。雖然基本上的原料都是一樣,但味道各異。
“到底怎麼為最正宗?你最喜歡吃的,就是最正宗了。”
所以,不論在成都,廣州或是世界的任何一處,隻要你吃到一碗心儀的擔擔面,沒錯,那就是成都擔擔面的味道。
— THE END —
編輯:李厘 設計:陳霜奕
免責申明: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
請留言聯系我們,領取稿費或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