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長春,一家梅花鹿養殖廠發現自家梅花鹿生了一頭極其稀有的“小白鹿”,白鹿全身呈白色,沒有一點兒雜色,看起來猶如一頭“羊”,有網友調侃說:梅花鹿妻子出軌了隔壁的羊。
據主人表示,自家養了2000-3000頭梅花鹿,60年了頭一回生出這種小白鹿,概率是億萬分之一,可以說是低到不可能。
白鹿,自古以來都被視為“祥瑞之兆”,認為但凡是白鹿經過和栖息的地方,一定會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萬木茂盛。
白鹿雖然是祥瑞之兆,但是白鹿卻并不常見,尤其是野生環境下,更是難覓蹤迹。如果不是在人工環境下誕生,這隻白鹿很難活到成年。
白鹿
梅花鹿身上有明顯的斑紋,形似“梅花”而得名,但是梅花鹿的梅花會随着季節變化而變化,夏季時毛色為栗紅色有明顯的白斑,到了冬季時變成了煙褐色,白斑不明顯。
在我們看來,梅花鹿的顔色和森林顔色并不匹配,而動物往往是依賴毛發作為保護色,那它們就不怕自己暴露在環境之中嗎?
事實上,在豺狼虎豹等天敵眼裡,梅花鹿并不是栗紅色,而是和森林一樣的“綠色”,這是因為人眼是三色視覺,也就是說我們的眼睛裡有“紅綠藍”三種顔色的視錐細胞,這些視錐細胞共同配合下讓我們看到了七彩的顔色。
但是絕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是兩色視覺,擁有綠色和藍色視錐細胞,猶如人類世界中的“紅綠色盲”一樣,分辨不清紅色和綠色,在它們眼裡,梅花鹿栗紅色的毛發其實是“綠色”,完美的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
事實上,老虎亮橙色的毛發,在它們的獵物眼裡,也是綠色,所以老虎亮橙色的毛發也是保護色。
野生白鹿之所以罕見,就是因為它們缺乏保護色,要知道的是,在自然界中白色是反射率較高的顔色,不僅不具備保護色的功能,反而像是在提醒自己的天敵:我在這裡,來抓我呀。
在野生環境下,梅花鹿剛出生時,往往會窩在草叢裡,利用草叢遮蔽自己的身影,母親會走遠覓食,覓食之後再回來給孩子喂奶。這樣做的好處是幼崽剛出生,難以長時間行走,留在草叢可以減少體力消耗;其次是母親獨自覓食,而孩子趴在草叢裡也能夠躲避危險。
可是當白鹿趴在草叢裡時,根本難以隐身,路過的天敵一眼就能看到它,剛出生的小鹿行動能力還較弱,很容易就被天敵攻擊,難以存活長大,無法将自己的基因傳遞給下一代,因此這種基因就會在它這一代中斷,長此以往白色的梅花鹿基因就被清除出去。
其實不隻是白鹿,但凡是需要保護色來保護自己的物種,基因變異出白色個體後,白色個體都很難存活。比如:傻狍子。
今年5月内蒙古呼倫貝爾的護林員在巡護過程中發現了一頭白色傻狍子,咱們就不說這頭傻狍子的其他性能了,單單從顔色上看,這頭傻狍子簡直就是獵物的活靶子,大老遠的都看到了它。
也正是因為白色的傻狍子,白色的鹿在野外存活的可能性實在是太低了,以至于人們又将其奉為“祥瑞”,1751年時,有人向乾隆皇帝獻上了一頭白狍,被乾隆視為“堪比鳳儀于庭的祥瑞征兆”,還特意讓郎世甯繪制了一幅《瑞麅圖》。
白化病還是基因突變?
網友比較關注這隻梅花鹿究竟是白化病還是基因突變的白化個體,如果是白化病,那麼這隻小鹿生存質量可能會下降,但有可能生出正常的後代。但如果是白化個體,基本上對生存沒啥影響(人工環境下),經過培育之後,有可能培育出一種新品種:白色梅花鹿。
白鹿在我國是祥瑞之兆,一些地方還保留有白鹿的形象,比如:白鹿原,白鹿書院等,放在景區内能夠吸引不少遊客。就好像白虎比較罕見,為了吸引遊客,目前已經培育出了白虎這個品種,不少動物園都引進了白虎。
白狐在我國也備受歡迎,而且白色的狐狸可以做皮草,受利益驅使,人們也培育出了白狐品種。
據白鹿主人介紹,這隻白鹿不是白化病患者。
事實上,白化病和白化個體有明顯的區分,白化病是酪氨酸酶缺乏或功能減退,引起的一種皮膚及附屬器官黑色素缺乏,或合成障礙所導緻的遺傳性白斑病。
分辨對方是不是白化病非常簡單,隻需要看它身上有沒有黑色就行了,比較明顯的是瞳孔,蹄子等,白化病個體的眼睛也沒有黑色色素,看起來非常明顯。
白化個體則不同,白化個體更多的像是“生着生着沒墨了”,身上還會有黑色,隻是比較少而已,比如:白虎就是白化個體,但它們身上還會有黑色存在。
從曝光的畫面來看,吉林的這頭小白鹿全身上下沒有一點兒黑色,但是它的眼睛還是黑色,當然也不排除是光線問題,如果有更加清晰和詳細的畫面曝光,或許就能夠判斷它是白化病還是白化個體。
如果是白化個體,經過培育之後,将可能培育出一款新品種梅花鹿“白色梅花鹿”,如果是白化病,則需要精心照顧,一般需要躲避陽光,不能長時間接受太陽直射。
#吉林##吉林身邊事##梅花鹿##動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