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小紅書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博主媽媽帶着女兒去街邊吃壽司。
輪到他們的時候,攤主隻剩最後一份了,還沒來得及慶幸。
後面排隊的小男孩因為沒有買到,一臉失望,好久都不願離開。
女兒看着男孩失落的樣子,走到攤主面前說:
“阿姨,這份還是給小哥哥吧,我不要了。”
女兒說完這句話,一邊滿眼可惜,一邊用期待誇獎的眼神看着媽媽。
但是這位媽媽并沒有由着女兒,而是付錢告訴攤主,繼續為他們做。
回到家之後,面對女兒的疑惑,媽媽與女兒的一段對話引無數人深思:
媽媽:是不是以為媽媽會因為你謙讓而誇你?
女兒不好意思地點點頭。
媽媽:“你剛剛為什麼要讓給那個男生?你是覺得他比你更應該優先吃到好吃的嗎?”
女兒:“不是,他比我大,來得也比我晚。”
媽媽:“那你是認為他比你更需要那份壽司?”
女兒:“嗯……也不是,我自己也很想吃。”
媽媽:“既然都不是,為什麼要讓呢?”
女兒:“因為琳琳想做一個善良的女生,做好事,聽到别人說謝謝,會高興。”
媽媽:“那個哥哥剛剛有說謝謝你嗎?”
女兒沮喪地搖搖頭:“沒有。”
媽媽:“是誰告訴你那樣做會讓自己高興呢?明明琳琳因為吃不到想吃的東西會不快樂,但就因為讓一個不認識的男生滿足了願望,就覺得自己也跟着快樂了嗎?”
女兒最後承認:“其實并不會真的感覺開心,隻是書上說善良的小姑娘是最美的,還會被爸爸媽媽老師表揚。”
看完故事裡這個懂事的女孩,身為女性,實在太有共鳴了。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在被教育要懂事,要善良,甚至必要的時候要為别人的利益而忽略自己的感受。
但卻少有人告訴我們,其實你不必那麼懂事。
你一定聽過懂事女孩的故事。
女孩名叫思思,從小時候開始,父母對她的培養便是希望她懂事,每當思思這樣做的時候,就能收到父母的正面反饋。
比如:
路過玩具店時,思思看到一個喜歡的娃娃,媽媽告訴她:
“思思已經是大孩子了,娃娃是給小孩子玩的,思思最乖啦。”
在家裡跟弟弟有矛盾時,爸爸拉偏架,總是說:
“思思是姐姐,姐姐要讓着弟弟啊,這才是懂事的姐姐嘛。”
更過分的是,有一次家裡來了親戚朋友家的哥哥,想要思思珍藏很久的郵票,媽媽自作主張地笑着說:你喜歡就拿走吧。
又轉頭對思思說:思思最乖,哥哥想要思思的郵票,思思會同意的吧,今天郵票就送給哥哥啦,等之後爸爸再買給你。
思思還沒開口說什麼,郵票就被塞到哥哥手裡。
男孩滿心歡喜地離開了家,隻有思思的心裡在滴血。
那是她花了好久時間才收集的,而且有些郵票根本買不到。後來,當然也沒人幫思思兌現那個諾言。
當思思提起的時候,他們卻說:思思最乖啦,郵票又沒什麼用,還不如媽媽給你買幾套練習冊。
那一刻,她眼裡的光瞬間熄滅了。
長大後的思思,談了一個男朋友。
戀愛期間,思思簡直稱得上是一個“六好”女友。
不作不吵不鬧,不任性不物質也不渣女,男友忙了不回消息她表示理解,過節從不要求昂貴的禮物,事事為男友着想。
男朋友卻對她越來越敷衍,根本就不把她放在心上。
最後,這段戀情以男友的劈腿告終。
思思很不懂:在這段感情裡,她明明已經付出那麼多了,可男友還是選擇了别人。
那個從小懂事的女孩,除了一句誇獎,什麼也沒得到。
沒有人知道,或者不願意知道,
那一句“我沒事”,其實心已經碎成了玻璃渣;
那一聲“我很好”背後,其實内心一點也不好。
要求女兒懂事,其實對她是一種殘忍。
所有的懂事背後,委屈的隻有自己,成全的都是别人。那個看起來最懂事的女孩,内心裡一定藏着很多難以言說的苦吧。
自媒體人@夢如 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主人公是一位懂事的女孩。
有一次,幾個小朋友分冰淇淋,輪到那位懂事的女孩的時候,其他人齊聲發出“噓”聲。
作為小孩子的敏感,她立即明白,其他小朋友并不想讓她吃冰淇淋。
甚至小聲嘀咕:這麼懂事的小孩也吃冰淇淋,你該留給别人啊。
女孩伸手去接冰淇淋的手遲疑了,到最後,她也沒有吃到心心念念的冰淇淋。
無論你願不願意承認,那些懂事的小孩更容易遭受欺負。
因為小孩子最容易勢利眼,他們最容易從人群中分辨,哪些是任人宰割,卻不還手的人,哪些是不好欺負的人。
作家三毛曾分享過自己的一段留學經曆。
出去留學前,父母對她說:
“待人處事要有中國人的教養,凡事忍讓,吃虧就是占便宜。
萬一跟人有了争執,退一步海闊天空。”
但是當她表現得懂事,為别人着想時,室友卻越來越過分。
不僅讓她負責寝室的衛生,一有任何雜物,她們第一件事就會要求三毛去完成。
有一次,三毛實在忍受不了,沖着室友大喊,拿着掃把瘋狂掃向同學,舉起花瓶裡的水潑了院長一身,并且向捉住她的人吐口水。
大鬧一場之後,大家并沒有對她很生氣。
從此之後,反而都對她客客氣氣,再也沒有人随意指使她幹活。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
你越懂事,欺負你的人越多;反而當你亮起自己的獠牙,掀翻了桌子,他們才老老實實地退回自己的陣地。
其實,懂事和勇敢并不沖突。
我們要做一個為别人着想的人,但是面對别人的得寸進尺,也要用于劃清界限;面對惡人的張牙舞爪,也要勇于回擊。
前段時間,刷到一個短視頻。
視頻中,女孩仿佛正在生氣,身旁的爸爸一直在安慰女兒。
換做我們經常見到的家長,他們會說:
“這女孩也太不懂事了,讓爸媽這麼操心。”
“都多大了,一點也不懂事。”
但是視頻裡這位爸爸的一番話,卻讓人淚奔。
他告訴女兒:“你不一定非得要開心,也不必強迫自己,但重要的是,你不要一直沉浸在憤怒裡。”
他接着說:“對于生氣這件事,你要接受它并且尊重它,你要學會放下;但如果你做不到,那就順其自然,我們依然愛你。”
這位父親沒有讓女兒壓抑自己的情緒,做成懂事的樣子,而是要女兒接納自己的情緒。
隻有情緒被接納,情緒才會被真正放下。
而那些被好好愛着,不用那麼懂事的女孩,最後都怎麼樣了呢。
米歇爾·奧巴馬曾在自己的傳記《成為》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小時候,米歇爾的早餐每天都有一個雞蛋。
有一次,她向媽媽提出自己的不滿,全家專門開了一個會議讨論要不要吃雞蛋,最後的結果以米歇爾的勝利告終。
這件事讓她印象深刻,并稱作為“蘇格拉底式的勝利”。
長大後的米歇爾,遇事有自己的主見,活成了最好的自己。
就像李開複說的:“做我的女兒,不必乖,但要積極,要有獨立思考、勇敢嘗試的能力。”
養女兒,有主見比懂事重要,有勇氣比一切都重要。
點個【在看】,願所有父母懂得不再用懂事要求女孩;
願所有女孩不被懂事束縛,活成自己最想要的樣子。
作者 | 蘇善書,不會講道理,隻會說故事。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